汉语大全>高二语文试题>2、李白诗四首达标优化训练试题及答案

2、李白诗四首达标优化训练试题及答案

详细内容

2、李白诗四首 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 我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渌水荡漾清猿啼( ) (2)熊咆龙吟殷岩泉( )
(3)水澹澹兮生烟( ) (4)忽魂悸以魄动( )
(5)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6)?惊起而长嗟( )
(7)吴牛喘月时( ) (8)君看石芒砀( )
(9)见客棹歌回( )
解析:注意拼音规则,不要出现音调标注错误的现象。
答案:(1)lù (2)yǐn (3)dàn (4)jì (5)fēi (6)huǎng (7)chuǎn (8)dàng (9)zh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 ) (2)云霞明灭或可睹( )
(3)天姥连天向天横( ) (4)势拔五岳掩赤城( )
(5)我欲因之梦吴越( ) (6)渌水荡漾清猿啼( )( )
(7)迷花倚石忽已暝( ) (8)栗深林兮惊层巅( )( )
(9)水澹澹兮生烟( ) (10)失向来之烟霞( )
(11)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12)?惊起而长嗟( )
解析:解释时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尽量根据句义推断词义。
答案:(1)确实 (2)或许 (3)遮断 (4)超出 (5)依据 (6)清澈 凄清 (7)天黑 (8)使……战栗 使……震惊 (9)波浪起伏 (10)刚才 (11)暂且;等待 (12)恍然,猛然
3.名言名句填空。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3)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发三千丈,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文字书写正确,尤其要注意不要与形近字或同音字混淆。
答案:(1)奔流到海不复回?
(2)天生我材必有用?
(3)直挂云帆济沧海?
(4)缘愁似个长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4―5题。
4.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说的是大海烟波阔茫,瀛洲渺远,实在难以找到。
B.“势拔五岳掩赤城”,说的是天姥山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C.“栗深林兮惊层巅”,说的是游山中为山林的幽深战栗,为层巅的险恶惊恐。
D.“虎鼓瑟兮鸾回车”,说的是猛虎弹奏起瑟琴,鸾鸟驾着车乘。
5.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先写入梦的缘由,以瀛洲、五岳、赤城和天台山作为天姥山的反衬,写出天姥山的峭拔雄姿。
B.作者用“因之”二字把想象引入梦境,笔触轻快,节奏迅捷。一路上遐思飞扬,有声有色,表达了向往之情。
C.作者以主要笔墨写梦游天姥的情景,想象异常丰富:海日云雨,熊咆龙吟;再以“訇然中开”引入洞天仙境。
D.诗篇结尾异峰突起,以“访名山”与“事权贵”对照,表达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和决不媚事权贵的正气。
4.解析:C项“栗深林兮惊层巅”中的“栗”“惊”都是使动用法,“栗”和“惊”的对象是林与巅。
答案:C
5.解析:A项评析这首诗的开端部分。这里总写天姥山峭拔的雄姿,的确用五岳、赤城、天台这些名山做反衬;但认为“瀛洲”也是反衬就不恰当了。“信难求”和“或可睹”表明“瀛洲”与“天姥”一样,都是诗人向往的仙境。“瀛洲”是正面铺垫、烘托。
答案:A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6.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7.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6.解析:“空”字有空虚、孤寂的意思。整首词表达的正是因为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空”字点明并突出了这种感情。
答案:“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7.解析:根据词的下阕并抓住“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等词句分析,只要言之成理都是对的。
答案示例:“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二、语言运用
8.(2006浙江高考,2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那么,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那么,树木就是用记录着地球的历史。因此,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了解人生;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所以,读树与读书一样,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1)将文字中缺漏的词语填入空格中。
(2)就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解析:对于树木的年龄问题,众所周知,应用“年轮”来表示。对于“压缩”与“承载”能否互换,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本句内的搭配问题,二是前后的照应问题。从句内搭配看,“压缩”对象可以是“流年”,“承载”对象可以是“智慧”,反过来就不行;从前后照应看,“压缩”与“凝聚”照应、“承载”与“记录”对应。
答案:(1)答“年轮”“纹路”“纹理”等。
(2)不能互换。理由:①“凝聚”与“压缩”、“承载”与“记录”相互对应;②“压缩”与树木年轮的特征相符合,“承载”与“书本”“文字”的特征相符合。
读书做人
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举家迁居四川绵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然而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群,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句。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岁时,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
看到李白的际遇,你知道他的诗为何能流传千古,他的名声为何能名扬四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