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与财务管理的价值观(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财务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包括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结构、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同时就财务管理学的一大难点——财务管理的价值观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财务管理 结构 目标 价值观
在资本经营时代,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的财务实力,包括企业的资本规模、筹资能力、投资管理以及收益分配政策等,是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开放,财务运作在企业增长和扩张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几乎所有经济管理专业,都开设了《财务管理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还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由于财务管理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用性,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数学、统计等很多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所以,很多学生平时学习和复习备考都感到比较困难。为此,本文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和《财务管理学自学考试大纲》为依据,首先对财务管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以便于学员对财务管理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对财务管理学的一大难点——财务管理的价值观进行重点分析。
一、财务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1.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结构
研究财务管理理论,首先面临的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起点问题。理论界主要有财务管理环境起点论、财务管理假设起点论、财务管理目标起点论、财务本质起点论等几种观点。一般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按“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和方法”来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尽管财务管理环境对财务管理理论影响很大,但在《财务管理学》中一般不详细地讲,因为还有其他课程(如:《经济法》、《税法》、《金融学》)专门讲这方面内容。财务管理假设隐含在财务管理内容和方法中,比如: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主要财务活动,都隐含了理财主体、持续经营等假设。筹资、投资、收益分配都是在特定主体内进行的,都要求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出现破产清算。如果预见企业会面临破产清算,那么谁也不愿向企业投资。所以,《财务管理学》中主要讲财务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2.财务管理目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都是指股份公司的财务管理。
财务资本的稀缺性一直维持着“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按照这一逻辑,投资者是公司的所有者,职工和经理人员是公司的雇员。股份公司是股东的公司,股东拥有公司的所有权(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因此,股份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即股票的市场价值,等于普通股数量乘以每股市场价格。在普通股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就是每股市场价格最大化。每股市场价格的变化,综合反映了股份公司的收益和风险。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本产权”日益受到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不仅是股东的企业,也是经营管理者和职工的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国家、社区等共有的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在企业投入了一定的生产要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企业经营的风险。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29个州相继修改公司法,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了公司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社会性机构,不仅为股东服务,也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将由股东财富最大化转向企业价值最大化。
3.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财务管理通用业务理论、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理论。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理论,包括企业并购、企业破产、国际企业财务理论等,一般在《高级财务管理学》中讲授,《财务管理学》主要讲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财务管理通用业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