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财政财务管理 降低政府行政成本(一)
详细内容
摘要:近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控制行政成本,但在现实工作中,行政成本始终以较快速度增长,不仅加大了财政负担,影响了经济发展环境,而且挤占了其他公共服务资金。因此,从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角度出发,结合富阳市实际,就行政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以及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的对策和建议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财政;财务管理;行政成本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政府管理成本较高的国家之一。在我国目前的行政工作中,人们往往只注重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而忽视了行政成本。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降低行政成本有很大空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公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这给政府各级部门如何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下面,就从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角度,结合富阳实际,谈谈如何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益。
一、富阳市行政成本的基本情况
行政成本是行政机关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履行行政职能,实现行政目标,提供公共服务所消耗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货币总和。行政部门的行政成本具体可分为固定支出(经常性支出如人员经费、日常办公费等)和变动支出(办案费用、购置维修费,专项支出等)。
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费”科目支出为行政成本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一般可以用行政管理费及财政支出等数据来分析行政成本情况。据统计,富阳市2001—2006年财政支出分别为61 689万、84 136万、98 874万、123 436万、142 900万及164 000元,其中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分别为6 748万、8 729万、11 416万、15 022万、17 347万及20 443万。5年来行政管理费用平均每年增长24.8%,高于财政支出平均增幅(21.6%)3.2个百分点。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行政管理费近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3%,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19.03%(2003年)。与之相比,富阳市的行政成本还不算太高(富阳市2006年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12.47%),但行政管理费用的增幅却明显偏快。近年来,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加以控压,但在现实工作中,不计行政成本的情况仍普遍存在,行政成本始终以较快速度增长,不仅加大了财政负担,影响了经济发展环境,而且挤占了其他公共服务资金。因此,降低行政成本已迫在眉睫。
二、行政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
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管理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经济方面原因也有文化方面原因,既有法律方面原因也有社会风气方面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
1.财政供养人员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数量结构不合理和质量结构不合理,数量结构不合理主要是总量过大;其次是分配不科学,坐机关的人过多,一线人员过少。质量结构不合理指行政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配置缺乏科学性。这些因素必然造成行政人力资源的浪费,使行政成本上升。
2.行政成本观念不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任何企业和个人在经营活动中都会考虑成本与效率,努力降低成本,以最小的耗费获得最大收益。但目前政府组织和公务员在管理和服务中缺乏这种经济理性,缺乏压力感、紧迫感与责任感,缺乏效益观念,缺少公共财政的理念,对行政支出的过程管理和效益评估重视不够。
3.政府的职能“越位”。当前,我国各级政府仍然存在着机构臃肿,设置重叠、职能交叉的现象,公共财政的理念仍然没有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本来应由市场自行调节来解决的问题,仍需要政府的包揽,而每一事项都需要财政的支撑,导致政府管理成本增加,造成了政府的“越位”。而有些方面,如农业、教育、科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政府又拿不出钱来解决,又造成政府的“缺位”。解决这个问题,除真正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外,现阶段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有最大限度地降低行政成本。
4.预算缺乏约束力。《预算法》已颁布多年,客观地说执行情况并不乐观。个别单位实际上仍然是“敞开口花钱”,缺乏公开透明的使用程序和监督措施,没有刚性制度约束,对职务消费缺少明确的标准和限制,问责制度不健全。同时,我国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也存在一些漏洞,有些政策合法不合理。如政策上预算结余收归财政,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约束机制,部分单位当年预算尽可能当年用完,资金使用存在浪费现象,行政成本偏高得不到有效控制,进而又成为提高下年度预算拨付的理由,使行政成本具有膨胀的趋势,政府支出呈现刚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