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电力论文>DNP 3.0规约在广州地区调度系统的应用(一)

DNP 3.0规约在广州地区调度系统的应用(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DNP 3.0规约使SCADA行业有了国际标准规约。标准规约的适用面广,但理解、使用及实现标准规约的难度有所增大。DNP 3.0规约包括数据链路层规约,传输功能,应用层规约和数据对象库。1997年广州地区调度自动化系统与D20 RTU的 DNP 3.0规约接口的开发和调试获得成功,通信质量令人满意。由于DNP 3.0的功能强大,在现有设备上尚不能实现全部功能。

  由GE-HARRIS 公司加拿大Calgary控制分部在1993年开发的DNP 3.0(Distributed work Protocol Version 3.0)规约是目前在欧洲及北美比较流行的一种开放性结构的规约,在国内正逐渐成为主流性通信规约之一。它可用于电力系统中子站系统、RTU、智能电子设备(IEDs)以及主站系统之间的通信,最重要的是DNP将成为一种公共领域的规约,可由用户和非用户以及其他供货商使用。

1 DNP 3.0 规约介绍

  DNP 3.0 规约是在国际电子电工协会(IEC)的TC57协议基础上制定的通信规约,它支持ISO 的 OSI/EPA 模型,这种模型规定了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然而,为了支持高级的RTU 功能和大于最大帧长的报文,DNP 3.0 的数据链路采用一个伪传输层去完成最短报文的组装与分解。

  DNP 3.0 规约的文本共分4部分:数据链路层规约,传输功能,应用层规约及数据对象库。

1.1 数据链路层规约

  数据链路层规约文件规定了DNP 3.0 版的数据链路层,链路规约数据单元(LPDU)以及数据链路服务和传输规程。

  数据链路层采用一种可变帧长格式:FT3。

  一个FT3的帧被定义为一个固定长度的报头,随之以可选用的数据块。每个数据块附有一个16位的CRC 校验码。固定的报头含有2个字节的起始字,1个字节的长度,1个字节的控制字,1个16位的目的址,1个16位的源地址和1个16位的CRC校验码。

1.2 传输功能
  这部分定义对于DNP 数据链路层充当伪传输层的传输层功能。伪传输层功能专门设计用于在原方站和副方站之间传送超出链路规约数据单元(LPDU)定义长度的信息。

传输层报头 数据块

其中:传输层报头――传输控制字,1个字节;
     数据块――用户数据,1~249个字节。
1.3 应用规约

  这部分定义了应用层报文(APDU)的格式。这里,主站被定义为发送请求报文的站,而外站则为从属设备。被请求回送报文的RTU 或智能终端(IEDs)是事先规定了的。在DNP 内,只有被指定的主站能够发送应用层的请求报文,而外站则只能发送应用层的响应报文。

1.3.1 应用报文格式

其中:请求(响应)报头――标识报文的目的,包含应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
       对象标题――标识后随的数据对象;
         数据――在对象标题内的指定类型的数据对象。

1.3.2 应用报文报头字段的定义

  请求报头分应用控制、功能码两个字段。每个字段为8位的字节;响应报头分应用控制、功能码、内部信号字3个字段。每个字段也为8位的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