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淮南矿区地质异常体(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对淮南矿区地质异常体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淮南矿区地质异常体
0引言
自1996年12月皖北矿业集团发生岩溶陷落柱突水淹井后,相续在两淮矿区发现了近30个岩溶陷落柱,其中淮南矿业集团于2002年后先后发现9个地质异常体:孔集矿1个,谢桥矿2个,张集矿1个,潘三矿实见1个,疑似3个,顾桥矿2个(尚有争议);朱集矿的异常体尚未统计在内。
地质异常体主要通过三维地震解释发现,后多被定名为“疑似岩溶陷落柱”。其形态有带状和椭圆形两种,故亦称为“岩溶陷落带”和“岩溶陷落柱”。
1张集井田
在西三采区发现一疑似岩溶陷落柱,其在8煤的平面形态为椭圆形,长轴近东西向,直径约264m;短轴近南北向,直径约185m。尚未验证和揭露。
2谢桥井田
2002年,中国矿业大学对谢桥矿东二采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时发现有两个地质异常体,2004年通过钻探验证及井下揭露确定为岩溶陷落柱(带)。
2.11#岩溶陷落柱
位于补II线附近,其在8煤的平面形态为椭圆形,长轴近南北向,直径约252m;短轴近东西向,直径约180m。在此范围之内施工了补Ⅱ5孔,探测结果为:
2.1.1孔深776.88m,基岩面深度387.00m,孔深470.75m见11-2煤,566.25m见8煤,610.90m见6煤,732.15m见1煤,755.35m见C31层灰岩,终孔层位为C33层灰岩顶板。
2.1.2孔深446.00m冲洗液全漏。见C31层灰岩前孔内无水位,孔深760m揭露C31灰岩24小时后水位埋深560.00m,48小时后水位上升至485.00m。终孔测井前孔内灌水,水位基本稳定在485.00m,为潘谢新区C3-I组灰岩最深水位,分析为柱内C3-I组灰岩富水性微弱并向煤系砂岩排泄所致。
2.1.3孔深387.00~758.10m范围内,岩层受力挤压现象明显,泥岩松软,砂岩呈短柱状或卵石状;随深度的增加,岩层的破碎。无序程度增强。
2.1.4与间距256m的补Ⅱ2孔(位距陷落柱边界120m)比较,地层下陷14.25~38.15m;11-2煤底板之上地层下陷幅度较小,11-2煤底板之下地层下陷幅度增大。
2.22#岩溶陷落带
位于七-八线和新东翼上山之间,平面上为3个近椭圆体连成的串珠带状,延展方向为NW~SE,长约1530m,垂向上宽约30~140m,距东风井850~900m左右。
2.2.1钻孔探测成果2004年11月至2005年12月进行的探测工程施工了6个钻孔,其中:XLZ1#孔位于陷落带范围内,XLZ2#孔位于陷落带东南方向的延伸方向上,XLZ3#孔位距陷落带边缘330m左右,XLZ4#孔位于东风井西北方向的基岩古洼地,XLZ5#、6#孔位距东风井东北方向的基岩隆起处。
①位于陷落带范围内的XLZ1#孔,基岩面深度403.50m,孔深469.17m冲洗液全漏,孔内无水位;岩层破碎,塌孔严重,处理57天无效而在孔深520.30m即8煤底板终孔。漏水但孔无水位,表明该段透水而无补给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