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法学理论论文>舆论监督与法律意识(一)

舆论监督与法律意识(一)

详细内容

新闻工作者不是这个社会的审判者、决策者,而应是观察者、传播者。而我们有些记者往往不认识这一点,在采访事件时指手画脚、评头品足、匆忙下结论,有时会给事情的处理带来被动。因此,在舆论监督中,新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一、舆论监督必须遵循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深入了解法律、法规,是新闻工作者进行舆论监督的前提。

  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评判社会关系的标准。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明确自己在从事舆论监督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我国目前虽然没有《新闻法》,但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同样受《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指导和约束。新闻工作者广泛接触社会的各个阶层,需要不断涉猎那些与他采访或编辑内容有关的法律、法规。对我国的法律、法规有足够的了解,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是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尤其在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大环境下,补上“法制课”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

  二、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开展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

  舆论监督的开展,离不开社会的法律制度。新闻工作者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将会使舆论监督如虎添翼。一旦它运用法律武器来作为一种阐述方式,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舆论监督涉及的往往是社会阴暗面,批评报道揭露性报道在舆论监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采编人员对法律把握不好,就会使监督黯然失色。如果把法律意识当作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就可以使这种监督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新闻工作者应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并且自觉地、充分地运用到舆论监督中去。

  对新闻事业实行法治是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今天,中国的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也已感受到法制日益增多的作用和影响。

  那么,如何将这些法律、法规上升到法律意识呢?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宪法应该逐条逐款地学习,搞清楚宪法的内容,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还要结合具体的新闻舆论监督学习和了解有关法律法规。

  每一次要报道某一事件,揭露某一问题,采编人员往往会作很多准备工作,但是法律准备不应忽视。一是事件有可能涉及的具体的地方性或行业性法规的内容。二是调查、访问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司法程序,这两个问题应该说在新闻舆论中常会遇到,也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