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决策团队隐性知识转移与激励(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受隐性知识特点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决策团队比生产团队更难监督,需要建立个体之间的信任关系和给予知识股权、期权激励等相应的措施来激励。
[关键词] 决策团队 隐性知识转移 激励
Alchian and Demsetz(1972)认为团队生产中由于测量每一成员的边际贡献困难,所以搭便车(freeride problem)的情况会盛行。为克服搭便车问题,监督职能必需专业化。那么谁来 “监督者”呢?解决的办法是让监督者享有剩余索取权。企业的决策是由管理团队来完成的,如果说生产团队测量的是劳动的话,那么决策团队需要测量的就是知识。决策需要有效地实现内部知识转移,其关键在于掌握决策权的管理团队成员之间的隐性知识能否共享。
一、企业管理决策与隐性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越边界的知识共享,即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组织或个体之间的转移、传播和共享。通常我们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Polanyi(1966)认为隐性知识扎根于特定情境下的行动、参与和使命,是非口语化的、直觉的和难以表达的,难以编码的。显性知识则不然,它易于编码,这些知识能够通过文字形式充分转移。
企业知识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总是附着在某些载体之中的。按照Nonaka&Takeuchi(1995)的划分,知识在主体间分四个层次:即个体、团体、组织与组织间。根据知识创新活动的特点,Nonaka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将知识创新活动分为:社会化即知识从个体到个体转移,从隐性到隐性转变;外化即知识从个体到团体转移,从隐性到显性转变;整合即知识从团体到组织转移,从显性到显性转变;内化即知识从组织到个体,从显性到隐性转变四种模式,这实际上就是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移的四个阶段。企业决策要完成知识从个体、团队到组织的转移,无论显性知识转移还是隐性知识转移对于企业决策都是必需的,但从影响来说隐性知识转移对于企业决策具有微妙作用,往往成为决策质量和效率的高低的关键。
二、企业决策团队隐性知识转移困境及原因分析
隐性知识作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为管理人员私人所有,当决策团队成员拥有隐性知识时,监督者是很难通过观察管理人员的投入行为来进行监督的。这种困境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隐性知识的特点决定;另一方面是决策团队环境因素的影响。
隐性知识具有如下特性:其一隐性知识的可表达性(articulability)差,转移难度大。其二隐性知识的嵌入性(embeddedness)深,难以转移。其三隐性知识作用的可观察性低,难以观察来区分出哪些是隐性知识所发挥的作用。
决策团队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如下:其一,个体关系特征。许多研究表明, 隐性知识转移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因素就是知识源与接受者的关系。隐性知识的知识转移需要参与方经常性的大量的交互作用。亲近的关系对知识转移有积极影响,而疏远的关系对组织的知识转移具有消极影响。其二,团队文化。团队如果能倡导共同理解,知识转移的双方工作价值、规范相近,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工作经历相似程度大,则有助于知识转移。还有组织学习文化越浓,大家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同时也愿意分享他人的知识,这种氛围提高隐性知识转移成功率。其三,目标任务特征。目标任务间相似的要素数目越多,转移的可能性越大,这个现象在从个体到团队的各个层面上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