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及其建设探讨(一)
详细内容
一、对企业文化理论与现象的辨识
企业文化理论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新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科学理论丛林中分化出的一门新学科。企业文化的实践出自日本,而理论的提出却源于美国的管理学家和企业界。企业文化不同于企业的文化或文化活动,也不能同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划等号。现实中企业的文化或文化活动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现象。
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以人为中心”的企管科学,引进探讨于80年代中期,兴起于90年代初期。具有多层次、多内容、多方位综合文化体的特征。企业文化的结构可分为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其表层为物质文化层,包括厂容厂貌、科教设备设施、企业文体活动、企业劳保福利、企业的地理环境;中层为行为文化层,包括方针目标、厂风厂规、职工教育机制、政治思想工作、外界文化影响等,这属于企业文化的精神“软件”;深层为观念文化层,是企业精神和职工群体意识。
它包括企业的最高利益、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奋斗目标等。这是整个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整个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柱。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在这三层之外是社会环境,它是企业所处的外部文化环境,它包括与企业关系不直接、不紧密的“一般性环境”和与企业关系密切的“企业交往环境”。企业交往环境包括企业的同行厂家、竞争对手、用户、协作单位、与企业有联系的农村、商业、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主管部门等,它们与企业文化结构是处于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关系。
伴随企业经济行为而生的企业的文化行为,当它还没有被人们自觉地意识到、人还没有成为管理的中心的时候,只能说它是企业的文化现象。这种企业文化现象可以说是行为文化,处于企业文化的中层,或许是引发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重要契机之一。
企业文化现象是大量而普遍存在的。例如,在我国高度集中的旧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文化表现为大工厂文化。它是以工作中的“等”、“靠”、“要”,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为其鲜明特征的,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企业只是国家机关的附属物,全国于是成了一个大工厂,各企业只是工厂的车间,其文化现象因而毫无个性,毫无特色。改革开放以来,虽不少企业逐步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企业的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的色彩,但由于产权关系没有明晰,人力、智力这个最宝贵的资源财富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个时期,自觉的认识和利用文化力量来增强其竞争能力的厂长经理为数极少。
党的十四大将“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列入了政治报告,标志着企业文化的春天已经到来。这说明我国的企业文化已从大量的现象上升到理论并发展成为执政党的意志,从民间进入政界,从自发传播发展为自觉建设。
二、企业文化建设探讨
1.企业家要肩负起文化使命。企业文化更多的是企业家文化。美国管理学家戴维斯说:“确立并在必须时重建信念的总是身居组织最上层的个人”。美国管理学家沙因说:“企业文化是由领导者创造的,领导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创造、管理和必要时改变企业文化。……文化与领导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领导者所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造和管理文化,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文化的能力”。所以,企业家在企业中,不但要承担开发经济资源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开发文化资源的任务。
企业家的文化使命包括培育心理环境、建构观念体系、改进思维方式、引导企业行为、塑造文化形象等五个方面。企业家通过开发这些文化资源,促使企业在物质文化上形成:美丽干净整洁厂貌、完善文体设施、合理劳保福利、先进技术设备、系统教育设施;行为文化上形成:优良传统厂风厂规、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行为规范、职工素质高、党团员模范行为发挥、群众关系密切、领导班子团结;观念文化上培育企业精神和职工群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