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创性”价值取向(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城市景观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综合体,它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达到“有诗意的栖 居”的理想境界,必须进行“原创性”的城市景观设计,实现景观价值的最大化,即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三元价值的设 计追求,这也正是城市这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的系统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 城市景观;原创性;设计美学;价值
一、中国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的误区
从人类实践的角度分析,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城市景观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综合体。本文的景观概念意指审美的环境(景)及含有审美的视觉观察(观),它有别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中的“景观”概念,而是指一个城市或城市中某一空间的视觉总体,包括景观各要素的文化特征、功能特征、人的感知体验以及社会生活。
城市景观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便有什么样的城市景观。近年来,全球化的背景加速了文化的交融,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发展迅速,各个城市间的文化特征日益模糊,面貌趋同:今天以西方强势文化的盲从产物“欧陆风”为美,明天又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吞活剥而来的“假古董”为美。在西方现代景观思潮和东方老祖宗的传统文化的取舍困惑中,城市景观设计失去了审美定力和价值方向,民族身份和文化身份无从认同,而这种“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危机,正是中国当前城市景观“不伦不类”的根源。中国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所出现的“西化”和“复古”现象,表现出的是传统城市景观审美价值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脉搏频率不合拍。由于没有提炼出反映现代城市地域文化个性的符号,所以以文化快餐的方式对西方城市景观和古代建筑景观应急模仿,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然而这一切都没有达到“有诗意的栖居”的城市景观的理想境界。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创性”
“原创性”是对城市景观本土设计的思考,但绝不是“坐井观天”和“闭门造车”,其核心在于体现景观的场所精神。“原创性”同时又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费孝通先生曾用“文化的自觉”来形容中国文化在新世纪中所要承担的使命。他说:“‘文化的自觉’就是要求我们要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展望世界,对于自身在世界之中的地位有‘自知之明’”。如果将这种“文化的自觉”意识移用到中国城市景观设计领域,那便是要求我们的景观设计师有“自知之明”,始终立足于中国城市的此时、此地、此景,在汲取西方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努力构建适合不同城市特点、符合城市价值观念的景观空间。面对当今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盲从和方向感的迷失,“原创性”已不再是一种纯学术的设计话题,也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境界,它是设计界在新世纪必须面对的全新的、真实的设计挑战。
“原创”是模仿与抄袭的反义,它质疑传统,却不反对传统,是传统的挑战者,并以传统为参照物而传承并更新着传统,其目标在于制造新的传统;“原创”具有唯我性,但不具有排他性,它是遵从于意识层面的思维自主性原则,这个原则并不排斥借鉴与融合,但它是源于现实并超越现实的,有着自主的设计原则、意图及手段。“原创”不仅是精神的追求,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城市景观的塑造必须要持有它的“原创性”。这是城市景观设计消除平庸、杜绝同化、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城市景观设计创新的不竭源泉。
“原创”的内涵首先是一种精神,是对城市景观的本土(地域)性设计追求,即在立足于城市地方精神和传承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新传统的设计过程。
“原创性”的设计方法包括两点:因地制宜和彰显场所精神。前者是“原创”的基础,后者则是“原创”的灵魂所在。场所精神是使人对自己居住的环境产生归属感、认同感的重要因素。设计的“原创性”,即是充分利用城市自然原本的环境和原有的特色,挖掘和体现地方精神,体现场所的“魂”。这一过程首先在于因地制宜地对不同城市的场地信息进行科学地解读,然后对根植于场地自然特征之上的人文思想和情感进行提取和注入,将实践与空间、人与自然、现世与历史结合在一起,使景观成为留有人的思想、感情烙印的“心理化地图”。
三、城市景观设计“原创性”的美学价值
城市对居民而言,不仅是提供生活功能的地方,更是一种归宿和精神的家园。“原创性”的城市景观,是对城市地域性文化、地域性经济、地域性生态的真实反映和智慧的体现,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原创性”首先在于揭示不同城市的美学价值。
1.弘扬现代地域文化。城市是典型的文化景观。传统地域文化包括传统风俗习惯、传统建筑样式、传统服饰文化、传统饮食文化、传统宗教文化等。全球一体化加速了文化的交融,随之形成的新的文化和价值观使传统的地域文化有的被取代、有的被改变,造成了城市地域文化的衰微和城市文化的趋同,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综合症。因此,对城市景观设计提出“原创性”的要求有助于在城市发展中弘扬地域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在“原创文化”的推动下昭示城市的景观特质。
2.发展现代地域经济。传统的地域经济形态完全受地理条件、地理位置的限制,具有相对的自闭性。在以现代科技、现代交通、现代通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传统的地域经济的概念被打破,也正是这种打破,导致了世界性的经济形态模式的拷贝、覆盖和重叠。因此,如何突破地理条件的限制,创造性地形成新的经济热点,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以传统地域经济为支撑的、具有唯一性和差异化特征的新的“原创经济”形态,从而形成具有城市个性特质的城市景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3.营造现代生态环境。相谐相生的生态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是“有诗意的栖居”城市景观美学价值的体现。城市生态景观是指城市中的人、植物、动物之间形成相互依存和相互需求的生态链。现代城市生态环境的营造,在于依据现有的自然条件,最大限度地防止城市水、空气的污染以及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遗存,同时,对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景观以仿生态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以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体现“诗意”的景观形态。城市生态景观的营造**过来又有利于城市现代地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文景观的打造,从而塑造具有城市文化特质的“原创景观”,实现城市景观价值的最大化。
四、中国现代城市景观的“原创性”设计美学
从美学范畴上来说,城市景观同时具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美的特性。“原创性”城市景观的审美行为过程,以这三种美的特性为出发点,表现为辨别特定场所属性的知识(求真)、获益的手段(求善)以及表达喜爱之情的方式(求美),这三个方面互相依存,不可偏废。
1.因地制宜的设计美学――求真。所谓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大,地理和自然环境也不一样,其景观建筑的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窑洞位多朝南,施工简易,不占土地,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干阑式竹楼居住,楼下空着或养畜,楼上住人。竹楼空气流通,凉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处;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徙。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创立的。因此,因地制宜的设计美学,是体现城市地理环境和风貌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规划哲学,是实现场所身份的识别和获得认同的基本条件。它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