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建筑安全论文>文化新视角:环境伦理与建筑工程(一)

文化新视角:环境伦理与建筑工程(一)

详细内容

一、以环境伦理风险评估建筑工程项目

  美国学者斯蒂芬・安格尔(Stephen Unger)曾指出:“过去,工程伦理学主要关心是否把工作做好了,而今天要考虑我们是否做了好的工作。”一项工程要成为“好”工程,就不能仅仅关注项目的经济效益、工程造价和技术可行性等因素,还要在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充分考虑项目本身所涉及的各种伦理因素,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工程的价值取向,相对于工程运行的其它阶段来说,出现伦理风险的可能性会更大。

  伦理风险,也称道德风险,一般是指个人或组织受某种因素的引诱,会违反有关诚实、公众利益等一般道德准则,因为环境允许他们这样做而不受惩罚。可以这样说,只要市场经济存在,伦理风险就不可避免。本文借用伦理风险这一概念,主要指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决策与运行中,有关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未受环境伦理的约束而使工程项目产生危害环境后果等伦理负效应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影响工程项目决策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如经济的、技术的、政治的、社会的和伦理的。其中,经济因素对于绝大多数项目来说都是最重要的,特别是企业或经济组织投资的建设项目更是如此。而伦理因素是指某项决策方案在伦理上的是非问题,其判断的依据是一些基本的伦理准则,包括公正原则、人道原则、安全原则等等。对建筑工程项目决策的环境伦理审视,首先应该确立一个基本道德立场,这个立场便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利奥波德(A・Leapold)提出的一个著名标准:判断人类行为对与错的标准是看我们的行为是否有利于生态共同体的完整、稳定与美丽,凡是有利于生态共同体之完整、稳定与美丽的,便是对的,反之,是错的。其实,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工程在历史上被付诸实施的并不少见,将被实施的可能性也难以完全避免。就此而言,以利奥波德提出的环境道德规范为一般原则,进而建立有关建筑工程项目的环境伦理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与环境伦理要求,企业赢利与企业环保之间常常是相抵触的。例如,今年3月下旬,新闻媒体披露了河南新郑市国家级森林公园始祖山上,耗费巨资修建一条高9米、宽6米、长达21公里的水泥长龙,号称“华夏第一祖龙”工程。“水泥长龙”其实不过是假借龙文化之名而谋利的商业项目,如号召炎黄子孙“出钱在龙鳞上刻姓留名”、“出钱购买题名位”,建成后,还要搞所谓“轻轨”、“娱乐”、“休闲”、“高级会所”等一条龙服务。总之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然而,从环保角度考察,修建水泥长龙可能会导致环境破坏,河南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吴明作指出:“在国家森林公园里修建如此大规模水泥建筑,不仅破坏植被,影响自然景观和生态的完整性,还会阻碍动植物资源的自然传播。” 3月底,有关部门公布了对这一工程的处理办法:立即停止建设。

  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如将未来的利益与风险承担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加以伦理审视,建立环境保护的预防机制与反馈机制,并科学而有效地实施生态补偿原则和生态恢复原则,则会最大可能减轻工程对环境所产生的负效应。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工程在这方面堪称典范。青藏铁路从修建伊始,就有不少人质疑它的修建是否会对脆弱而独特的高原生态造成影响。因此,在该项目决策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有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问题要深入调研,充分论证。为给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制定科学可行的环保措施提供依据,国家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针对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物种、生态等,确定了多项课题,深入开展青藏铁路建设环境保护研究。青藏铁路建设部门与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签订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首份环保责任书,青藏铁路仅环保投入就达15.4亿元,占工程总投入的4.6%,远远高出目前国家规定的大型工程环保投入应达3%的标准,并在全国重点工程建设中首次引进了环保监理。正是因为青藏铁路工程把环境保护贯穿到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才做到了高原生态环境不受破坏,野生动物迁徙不受阻断,从而使环境伦理风险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