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金融研究论文>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一)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从阐述美国经济背景出发,全面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指出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居民储蓄率长期过低而造成的金融资源严重不足。进而根据我国目前金融体制现状,结合美国的次贷危机,从体制、法律、政策等多方面提出了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和建议,旨在为拓宽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提供参考。
  [关键词]危机;次贷危机;金融体制;改革
  
  美国次贷危机无疑为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了教训,引起人们对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潜在风险的高度关注。我国会不会重蹈美国次贷危机之覆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次贷危机对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一、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美国的次贷危机主要源于它的次级按揭住房贷款。2001-2004年,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格林斯潘主政的美联储多次调低利率,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还利用减税政策,鼓励居民购房,并以建筑业来拉动整个经济的成长,从而带动了美国房地产价格大涨。在这种情况下,放贷机构借此大力扩张住房贷款,产生了很多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如只付利息抵押贷款,即允许借款人在借款的前几年中只付利息不付本金,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纷纷入市购房。但在几年之后,借款人的每月还款负担不断加重,从而留下了借款人日后可能无力还款的隐患。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而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并不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证明的情况下购房。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开始连续多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引起人们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爆发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危机。这次次贷危机涉及面广、原因复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成因:
  
  1 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居民储蓄率长期过低而造成的金融资源严重不足。美国人喜欢消费而不喜欢储蓄,这是世界公认的。美国人往往是拿着明天的钱来满足今天的消费需求;消费过多而储蓄过少,必然形成贷款消费的现象。这实际上就是在透支购买力(包括政府,庞大的财政赤字表明政府也处于透支状态)。由于大家都在贷款消费,负债消费,因此,还贷就成了伴随许多人一生的头等大事。而整个社会信用链条,整个金融支付链条能否顺畅运转,也往往取决于贷款能否及时充分收回。这次次贷危机就是由于贷款人无法偿还到期的贷款,导致次贷抵押贷款公司破产进而引起整个金融市场支付链条断裂,造成严重的流动性不足,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因而,次贷危机实质就是由于储蓄不足、消费透支引发的金融危机。
  
  2 次贷危机另一重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的过度证券化而导致的信用秩序混乱。几乎与次级贷款业务并行发展的,就是美国经济的证券化。作为原始贷款人的按揭贷款、转手卖给投资者的贷款打包证券化投资品种、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等,客观上有着投资回报的空间。在一个低利率的环境中,它能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许多房贷机构降低了贷款条件,以提供更多的次级房贷产品。这在客观上埋下隐患。同时,他们把手中超过6000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各国的投资者。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包括欧亚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均参与了美国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的投资。
  
  3 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利率变动对次贷市场的巨大影响。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了从加息转变为减息的周期。此后的13次降低利率之后,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因为利率下降,使很多蕴含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地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和扩张的机会。表现之一,就是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占总按揭贷款的发放比例迅速上升。与固定利率相比,这些创新形式的金融贷款只要求购房者每月担负较低的、灵活的还款额度。这样,从表面上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支撑着过去连续多年的繁荣局面。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到2005年6月,经过连续13次调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4.25%。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标志着这轮扩张性政策完全逆转。连续升息提高了借贷的成本,开始发挥抑制房屋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触发了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4 过度的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风险,孕育了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虽然金融市场很发达,可是由于储蓄不足,相对于其经济规模的维持来说,其资本相对而言显得不足,表现之一就是政府和民间都积累了庞大的债务。美国国会预算局2008年3月4日估计,在今后10年里,美国的财政赤字总额将达2.58万亿美元,每年的赤字额都将超过2000亿美元;而美国财政部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则更让人吃惊,该报告认为美国今后将面临长期的财政赤字,其总额将达到44万亿美元。另据美国公布的数字,美国在2006年底居民家庭的负债总额也已经达到8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就非常注重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如纳斯达克市场、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各种新型金融组织的涌现,等等。次级抵押贷款也是这种种金融创新中的一种。正是由于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我们就看到在贷款供求双方都面临储蓄不足、资本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系列金融创新,把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刺激兴旺了,也把金融市场搞得更加活跃。在次级抵押贷款上所表现出来的金融创新,实际上就是元中生有在市场上创造和扩张信用,强化对现有信用的调动能力,不断形成新的信用链条,以此来调动信用的反复利用,从而有效弥补实际上的资本积累不足。但是,也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储蓄支撑,而完全依靠预期收益所带来的信用链条来维持,从而这个金融链条的基础就很不稳固,显得比较脆弱。一旦其中一个环节不能衔接,就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像这次的次级抵押贷款链条就完全寄托在房价的不断上涨上。房价涨,大家都赚;而一旦房价跌,大家都赔,从而导致信用链条的断裂,引发了金融危机。
  
  5 金融市场的利益攸关人违背市场规律的违规操作,加速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在美国次级房贷的这一轮繁荣中,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各自的利益,利用房贷证券化可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机会,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大。在过去几年,美国住房贷款出现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历史上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且一度降到了零,甚至出现了负首付。而评级市场的不透明和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又使得这些严重的高风险资产得以顺利进入投资市场。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建立新的金融体制的启示
  
  虽然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我们也应该警惕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变化可能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案例。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为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健康发展能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1 根据国情,选择合理的金融发展模式及经济成长模式。国际上一些学者和舆论在分析次贷危机的成因时,几乎都提到了美国金融模式的不合理性及现有国际经济关系的不合理性。有人讲,次贷危机表明了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以及其主导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破产。我国在过去30年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定位于“世界加工厂”、“世界装配厂”的位置,对世界资源及世界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影响力、控制力,往往只能处于被动应对的境地。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地去逐步加以改变,需要认真、深入、广泛地思考我国今后的金融模式、经济发展模式如何选择的问题。比如说,美国由于居民整体收入水平高,因而往往选择投资作为家庭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因此,美国的金融创新大多集中在各种金融投资工具、金融投资方式的开发方面;而我国居民由于收入较低,生活负担重,承担风险的能力弱,因而多数人选择储蓄作为家庭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因此,同样动员社会金融资源,美国就主要依靠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而在我国,依靠银行储蓄的间接融资方式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因为我国大多数居民在内心并不把股市作为自己资产真正安身立命的场所,而只是当作一个可以赚点钱、撞撞大运的地方。我们在推进金融改革、金融创新、选择动员社会金融资源的模式时,应该考虑这种以储蓄为首选的民众心理和阶段性国情。总之,次贷危机给我们的警示是:要求我们注意防范来自国内和国外的金融风险。保障我国金融安全,避免遭受重大金融损失;给我们的启示则是:要求我们在选择未来的金融发展模式,推进金融改革、金融创新时,需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人民的心理、产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要服务于、服从于、适应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