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计算机理论>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探索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探索

详细内容

1机遇和挑战课程群是指多门同一类型的课程组成的课程群体,学生可以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所学专业选择其中的一门课程作为选修或必修课程。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白皮书),提出了4个领域×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1+X”的课程设置方案,“1+X”的课程设置方案即指1门“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加上几门核心课程(必修或选修)。各高校根据这一方案在“X”的选择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和探索,使得“X”的内涵不断丰富。近几年来,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计算机作为一个专业已逐渐淡化,计算机专业生源在逐年减少;而另一方面,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却在不断地深化,因此,目前许多院校和专业除大学计算机基础外,还陆续开设了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课程。随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增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2课程群建设有关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院校在进行实践和探索,如将整个课群体系划分为基础课群、程序课群、软件课群、硬件课群、应用课群等[1];介绍了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珠三角的企业走访和调查[2],结合该校各专业的职业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开设了15门计算机公共课,同时为了方便管理,应用课程群开发技术,将15门计算机公共课划分为“计算机基本操作课程群”、“多媒体处理课程群”、“信息处理课程群”三大课程群;将计算机基础课群分解为若干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没有对其进行分类,等等。[3]我校是第三批30所建设中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多年来一直以本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所制定的考试大纲为参考标准,主要内容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基本相同。2009年,海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取消后,我校开始实施校级统考。

今年2月,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开始实施“1+X”的课程设置方案,在遵循基础、够用、实用的原则下,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更多地考虑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共性的东西;在实施“1+X”的课程设置方案时,参照了其他兄弟院校的成功做法,并结合本校专业特点,“1+X”中的“X”部分划分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工程绘图软件AutoCAD三大模块;组织专任教师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选修篇)》,教材内容由上述三个基本模块组成。在实施“1+X”的课程设置方案时,我们重点考虑了计算机公共课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其他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衔接问题。目前我校许多专业都开设了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如建筑类专业有建筑CAD制图,机械类专业有机械CAD制图,珠宝专业有JewelCAD,电子类专业有电路CAD等,服装专业有服装CAD制版,艺术类专业有Photo-shop平面设计、Corel Draw图形设计、FLASH动画制作、3DSMAX三维动画等,经管类专业开有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会计电算化等。这些课程通常都有相关专业教师授课,计算机公共课教师在计算机方面是“行家”,但不是各行各业的行家,因此要求计算机公共课任课教师都掌握这些非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十分不现实的。再则计算机公共课毕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应更多地考虑各专业人才在培养方案中的共性部分。我校实施“1+X”的课程设置方案是分步实施的,虽然目前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我们已经意识到,从长远来看,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尚缺乏全局性的规划,各专业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的开设,是由专业教研室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和教务部门的指导文件制定的,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多从职业岗位方面考虑,没有顾及学生的爱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学生参加工作后短期内能适应相应的工作岗位,但总体适应能力不够强。因此,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势在必行。我校是海南省创办时间最早的高职院校之一,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相对庞大,有30余名专门从事计算机基础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