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佚海外《永乐大典》中的宋代文献考释(一)
详细内容
〔提要〕 流失海外文献的回归,给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本文对久佚海外《永乐大典》17卷中的宋代文献进行了考释,论证了《傅岩老诗集》等一批罕见著录的宋人诗文集的久湮复出,逐篇考释了曾巩13篇佚文的内容、写作时间、作者宦历及其交游,对陈瓘等人的14首佚文也作了简要介绍。充分显示了《大典》的文献价值。本文还以《诗话总龟·咏茶门》为例,揭示了《大典》不失为校勘所资的宝山。对《大典》残本本身及其所包涵文献的研究,目前还相对滞后,亟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关键词〕《永乐大典》 宋代文献 考释
在纪念《永乐大典》始修六百周年之际,上海辞书出版社将流散海外已久的残本《大典》17卷影印出版,无疑是功德无量的学界盛事。笔者忝为特约责编,有幸先睹为快,今将其中收录的宋代文献略作考释。众所周知,《大典》的文献价值主要体现在辑佚和校勘两个方面。也许,今后还会有《大典》新的佚卷被发现,但似乎再有这样十七卷的集中出版,其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从迄今已影印出版的813卷《大典》看,其保存的宋代文献数量最多,学术价值也极高。这次,久佚海外17卷《大典》(包括残卷)的回归及刊行,必将给文献学、唐宋元明史学、文学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资料①。在考释中必然较多地涉及中华书局影印本《大典》,以下,《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简称为新出《大典》,中华书局影印本《永乐大典》简称为中华本《大典》。
一.关于九种宋人诗文集的考证
新出《大典》中不仅有为数可观的宋人佚诗文,还有前人从未涉及或虽有著录而又失考以及一些罕见流传的宋集,今特先为拈而出之。
(1)《傅岩老诗集》 新出《大典》卷8569收《傅岩老诗·平生》一首:“平生卧楼气,不为贫凋谢。剑光烛斗牛,绚烂发中夜。兴来足高歌,有酒任满把。青灯秋荧荧,酒酣舞灯下。”中华本《大典》卷3584则有《傅岩老诗·尊前》一首:“尊前唱彻竹枝歌,年去年来奈老何。风雨一帘春事晚,关河万里客愁多。星星发鬓羞明镜,冉冉光阴叹掷梭。翻忆少年强健日,酒酣把剑舞婆娑。”此乃迄今残本《大典》中幸存之二首傅诗,片羽吉光,弥足珍贵。这表明,宋人诗集又多了一种。《尊前》亦见《诗渊》册2页1343,《诗渊》各册还收录傅岩老《秋江》、《小窗》、《石台》、《杂诗》等佚诗9首,但却系作者于元人。傅氏今存佚诗凡11首。笔者尝检核关于元人的各种索引,未见有傅岩老其人。《诗渊》的编辑极为草率,误系作主朝代者,所在多有,疑此似亦误标宋人为元人。
今考曾协《云庄集》卷5《强公行状》载:强行父(1091~1157),字幼安。钱塘(治今浙江杭州)人。曾祖冲,祖至,父浚明。年十五而父亡,则其父强浚明卒于崇宁四年(1105)。馆客傅崧卿(字子骏)极爱重之。政和六年(1116)强行父通判杭州时,年仅二十六岁。给事中傅墨卿出使高丽,取道钱塘时曾语其弟傅崧卿,对行父大加赞赏,期之甚殷。宣和二年(1120),强行父在通判宣州任,时方腊起义,宣守闻风而逃,强行父摄知州事,力保孤城不失。后“还乡里,造父友傅岩老。〔岩老〕迎劳曰:‘宣城之节甚高,行季有子也。’行季,父浚明字也。”这是宋代文献中关于傅岩老其人的唯一可信之实录。虽然,笔者仍无法确定岩老是名、字或号,但足证:其人乃北宋晚期人,与强至之子强浚明为友,而乃强行父之父执辈也。从傅崧卿、傅墨卿与强氏的亲密关系看,这傅岩老应是崧卿、墨卿之族人。且傅、强两家同为钱塘人。另外,黄仲元②《四如集》卷3《甥孙郭启翁智远字训》曰:“若夫傅岩老子启沃一事,余未敢遽言之高。”对傅岩老子字启沃颇不以为然。据此,似傅岩老有子,字启沃。
今考傅岩之来历,见于〔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30。谓商时虞、虢之间有傅氏居于岩旁,号为傅岩,高宗得说于此,命以为相。傅说遂成为与周公齐名的远古传说中启沃君心的著名政治家。又,宋人中陆佃之弟、陆游之六叔祖陆傅字岩老,南宋另有一人宋傅,亦字岩老,均用其典③。据陆游《家世旧闻》卷上又云:“六叔祖祠部平生喜作诗,日课一首,有故则追补之,至老不废。”且年届耄耋,其诗数量之多,可以想见,惜今存者,仅二联而已。有没有可能《大典》将陆傅:《岩老诗集》,脱误为《傅岩老诗集》呢?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但仍无法完全排除。因为在《大典》中,将人名、书名搞错之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另外,还有一种无法排除的可能性是,这傅岩老,是否即傅岩叟呢?今考《咸淳临安志》卷61《进士题名》记载:政和五年(1115)何 榜有傅岩叟其人,四库本《浙江通志》卷124称其为临安人④,上述傅岩老为钱塘人,籍贯不同,此其一。其二,强浚明为熙宁三年(1070)叶祖洽榜进士,崇宁元年(1102),已为讲议司宗室检讨官,三年三月,出为两浙路提刑,四年九月病卒于任所⑤。而此傅岩叟则十年后的政和五年(1115)始进士及第。强浚明既与傅岩老为友,年岁亦应相仿,即使强浚明年长傅岩老十岁左右,其举进士之岁毕竟相隔了四十五年。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强乃少年得志,傅乃老年登科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毕竟太小。
(2)《黄长睿集》 新出《大典》卷10111有《黄长睿集·跋章草鸡林纸卷后》,其文云:
政和丁酉岁(方按:七年,公元1117年)五月二十一日,于丹(杨)〔阳〕城南(弟)〔第〕(暴)〔曝〕旧书,得此鸡林小纸一卷,已为人以郑卫辞书盈轴矣。窃矜其远物而所书未称,顾纸背上可作字(方按:四库本“上”作“尚”),因以索靖体〔书〕章草《急就》一卷(方按:“书”原脱,据四库本补),藏于家。运笔结字颇合作,庶几颜文忠牒背书稿旧事。(原注:川本无“旧注”二字。方按:“旧注”,四库本作“此”;又,“稿”,四库本作“襄”。)纸凡十二枚,书凡二千一百五十字(方按:二“凡”字,原误作“最”,据四库本改)。武阳黄某长孺父书(方按:“长孺”,四库本作“长睿”)⑥。
检中华本《大典》卷905另有一首《跋洛阳所得杜少陵诗后》,亦出《黄长睿集》。已影印刊行的《大典》残本中《黄集》凡二见。此二文均见于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
今考黄伯思(1079~1118)⑦字长睿,一字长孺⑧,别字霄宾,自号云林子。邵武人。以祖父尚书左丞黄履恩荫入仕。元符三年(1100),进士及第。尝任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户曹参军。崇宁五年(1106),“调官上都”⑨,除详定九域所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政和(1111~1118)中,擢秘书省校书郎,未几,迁秘书郎。伯思,张根婿,黄履长女嫁张根,黄夫人之长女嫁黄伯思,次女嫁李纲。故李、黄又为中表襟姻⑩。伯思好古博学,尤精小学,擅书法,长于鉴赏。李纲称其于经史百家之书,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又好古文奇字,钟鼎彝器款式、体制悉能了达,详予辨证。撰有《博古图说》11卷,《石渠》11卷,《新校楚辞》10卷○11、《翼骚》1卷、《洛阳九咏》1卷,《校定杜工部集》22卷,《文集》50卷○12,以上均佚。今存者惟《法帖刊误》、《东观余论》各2卷○13。
李纲撰《黄公墓志铭》及《宋史·本传》仅称黄伯思有《文集》50卷,幸《大典》残本今存《黄长睿集》两篇跋文,使我们知道其集以字名。此集名不见于宋至今的任何目录书著录,今可确证此为宋集无疑。《解题》卷15云,黄伯思自撰有《洛阳九咏》1卷,其《东观余论》卷上《第九王大令书·上》跋文中附录黄诗:《题河南王氏所藏子敬帖》一首,虽为伯思今存唯一之诗,但仍可断言,其《黄长睿集》乃诗文合集。虽然,《黄集》中信而有征的跋文,仅《大典》中幸存两首。但从这两首跋文全被《东观余论》卷下收录,似可推断:伯思次子黄 绍兴十三年(1143)编《东观余论》时,当为抽取《黄长睿集》之跋文而单独成编以刊行者。此正黄氏《文集》中精华,正如四库《提要》所论:“其精博胜《集古录》多矣” 。今《文集》已佚而《余论》尚存,不亦幸乎!
(3)《宋自逊诗集》 新出《大典》卷10111收录其《和曾子实题画笺韵》。残本大典中仅见《宋自逊诗》一首。此诗又见影印本《诗渊》册2页1472,文字全同。自逊今存诗20余首,分见《千家诗选》、《全芳备祖》、《瀛奎律髓》、影印本《诗渊》等,《全宋诗》虽已据上述诸书收入卷3255,但《闲地》、《一室》等诗未用始出之书,并有失校之嫌。
今考宋自逊字谦父(甫),号壶山居士。金华人,居南昌。其祖父宋沆,时称厉斋先生。父宋甡(1153~1196),字茂叔,号西园。绍熙元年(1190)进士,终官文林郎、广西盐事司主管官,有《西园集》。甡有五子:自适、自道、自逢、自述、自逊○14。父子六人皆有诗名,刘克庄《后村集》卷31《题宋自达诗》称:“金华宋氏父子六人,侨居豫昌,余少皆识之。谦甫尤知名,八龙之绝小,五虎之最怒者。”及来江东,又识德甫,则其弟也○15。自逊乃江湖游客,未尝仕宦。与刘克庄、戴复古、邹登龙等江湖诗人交游。有词集《渔樵笛谱》,已佚。据戴复古《石屏诗集》卷6所附其《望江南》词四阕之序称:“宋谦父新刊雅词,内有《壶山好》30阕”,则其所作乐府数量颇多。今人赵万里有《渔樵笛谱》辑本,仅七首,唐圭璋先生已据以收入《全宋词》。又,宋自逊诗集名曰《壶山诗集》○16,其生前已编定并刊行,署嘉定十五年(1222)撰。友人曹彦约《跋壶山诗集》(刊《昌谷集》卷17)可证。其诗集亦已久佚不传,今仅残存27首。宋自逊作为江湖派诗人一员,又以谒客而著称于时。方回《瀛奎律髓》卷20《评戴复古寄寻梅>》云:“庆元、嘉定以来,乃有诗人为谒客。……如壶山宋谦父自逊,一谒贾似道,获楮币二十万缗,以造华居是也。钱塘湖山,此辈什佰为群。”
新出《大典》卷10111所录宋诗中所涉之曾子实,乃曾原一之字,号苍山。宁都人。绍定四年(1231),领乡荐。曾从戴复古等知名诗人结江湖吟社○17。撰有《选诗衍义》4卷及《苍山诗集》,均佚○18。《全宋诗》卷3255录其佚诗9首。
(4)方澄孙《絅锦小稿》 新出《大典》卷8569收录〔方〕澄孙《絅锦小稿·祝放生文》一首。检中华本《大典》卷540、卷2808~2812引方氏同书诗凡16首,卷7304又引《小稿》中《贺户部马侍郎启》一首,合此《放生文》则可证《絅锦小稿》为诗文合集。中华本《大典》卷14607还残存方澄孙书札二通,出其《乌山集》,则方氏这两种著作明初犹存。方澄孙还撰有其它著作多种。
方澄孙(1214~1261),字蒙仲,以字行,号乌山。福州侯官(治今福建福州)人,居兴化军(治今福建莆田)。淳佑七年(1247)进士,释褐邵武军教授。秩满,监激赏所酒库,丁忧去。淳佑末,贾似道以端明殿学士移镇两淮,开府淮上,辟为制置司参议官。入为国子监书库官,校艺南宫。出为南剑州通判,移倅泉州。宝佑六年(1258),权摄泉州郡事兼提举市舶司。景定初,知邵武军,曾创樵溪书院以祀李纲。景定二年(1261),卒于任所,终官朝奉郎。方澄孙尝从刘克庄、方大琮、王迈等游,与方岳、潘牥尤相善。撰有《女教》、《通鉴表微》、《絅锦集》、《义庄集》、《记过集》、《乌山集》、《和后村梅花百咏》(今存85首)等○19。惜除最后一种外,几全部久佚。今仅《全宋诗》卷3351据《大典》、《诗渊》等辑得其诗百余首,编为一卷。其佚文今存不过十余篇而已。
(5)徐恢《月台集》 宋人诗集,不见于前人著录。新出《大典》卷8570录存其《上先生》诗一首,谓出宋徐恢《月台集》。中华本《大典》卷19865另有一首出徐恢《月台集》的诗《楠溪箭竹》,为《全宋诗》失收。今亦补录如下:“霜根分破会稽名,一味可人烟雨萌。放箸几回成好梦,梦成谈笑下聊城。”中华本《大典》各卷另存有13首徐恢诗,《全宋诗》已编入卷2643。今存徐诗凡15首,全出《大典》残本。其中称引出处为“徐恢诗”者6首,称《徐恢诗集》者1首,称《月台集》者为7首。惟《大典》卷13074引徐恢《游处州石门洞赋长句二十韵》一首,谓出《月台玉雪集》。《大典》收录诗文入集时,其引出处十分随意,有引作者名、字、号者,有称集名者,有称总集之名者,又有称其中之一集名者。今考元明之际别有一同名徐恢者,号玉雪。《千顷堂书目》卷29著录有《玉雪诗》6卷,称作者乃明洪武(1368~1398)中人。《游处州》诗中有一联云:“自淮以北皆故壤,犬羊烂熳疆域膻。”显为南宋人口吻。故可断此诗乃宋人徐恢所作,《大典》编者已将宋、明两徐恢混为一谈,甚至将其《月台》、《玉雪》二集捏合为一,实在错得离奇。惜《全宋诗》编者未作任何考订而照抄不误,实乃沿讹踵谬。
作者徐恢生平,据《大典》录存之诗中所涉其交游,尚可略作考订,其为两宋之际即北宋末、南宋初人。而并非如《全宋诗》卷2643《徐恢小传》所谓“生平不详”。据其“泉石吴乡归未能”句,则为吴人○20。徐恢《蒙刘元中沔数示东坡诗》有云:“两河漕僚真好事,五管遗文尽堆案○21。”据此,则刘沔时任河北都转运司属官,曾编苏轼贬谪岭南时诗文二十卷,孙觌以为此即《东坡后集》○22。关于此事,苏轼《答刘沔都曹书》言之甚详:“蒙示书教及所编录拙诗文二十卷”;“今足下所示二十卷,无一篇伪者,又少谬误。”“见足下词学如此,又喜吾同年兄龙图公之有后也。”此书又云:“幼子过文益奇,在海外孤寂无聊,过时出一篇见娱,则为数日喜○23。”据此,似此书作于元符年间(1098~1100)○24。又,明·郁逢庆编《续书画题跋记》卷6有刘沔《跋东坡先生九歌卷》一首,其自署云:“宣和二年(1122)二月初八日书。”则刘沔为北宋末、南宋初人。此其一。
其二,知抚州洪楫。《大典》卷2265引徐恢《月台集》有《临川洪守游南湖命予赋诗》一首。今考《大典》卷10950引《抚州府志》:“绍兴丙寅(十六年,1146),郡守洪公楫祷雨感应。”洪楫,字巨济。饶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尝任太学录、校书郎,进直秘阁。绍兴十五年以右中大夫知抚州○25。则洪楫当即为徐恢诗题中的洪守,临川即抚州(治今江西临川)。隋唐时曾一度称临川郡,宋称抚州为临川,乃用其古称。亦可证其两宋之际人。
其三,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其先本杭州人,徙汴而籍郑州,南渡后居信州玉山。以祖父旸致仕恩入仕,为吉州太和县主簿,辰州司理参军,监衡州安仁瞻军酒库。终官承议郎,以直秘阁致仕,卒后谥文节。蕃着有《淳熙诗稿》40卷等,已佚○26。四库馆臣据《大典》辑为《干道稿》2卷、《淳熙稿》20卷、《章泉稿》5卷,已编入《四库全书》。中华本《大典》卷2536存徐恢《寄题赵昌父发深省斋》诗一首,检《大典》卷2536引赵蕃《淳熙稿》有《成父居于普宁寺钟楼之下辟以为斋旧名坎止近易榜曰发深省衡州舅氏书之仆为赋四小诗以发深省斋为韵》,可见发深省斋乃蕃弟成父之斋名。值得注意的是:赵蕃诗中屡曾提到的徐季益。如其《简徐季益》七首之五云:“南山最数月台高,曾着能诗何水曹○27。”其七首之六又云:“自从传得婺州诗,南北飘零阙后期○28。”这徐季益,是否号月台,即以此名集的徐恢呢?赵蕃又有诗题为《送徐季益赴婺州陈尚书之招并属寄谢郡守韩侍郎》○29提供了一些线索。此韩侍郎指韩元吉,其知婺州,史有明证。《宋会要辑稿》选举34之30载:干道九年(1173)十二月三日,诏吏部侍郎韩元吉知婺州,其到任已为淳熙元年(1174)春。《南涧甲乙稿》卷15《婺州贡院记》云:“淳熙改元春,某滥膺左符,岁适有秋,而某易守建安矣。”则徐赴婺必为淳熙元、二两年之事。赵蕃《淳熙稿》卷八《寄徐季益四首》之一云:“不见徐夫子,于今已二年。”可证此赵诗当作于徐离信州赴婺二年,即淳熙三、四年无疑。之三曰:“籍甚群公誉,皆云正字贤。掖垣君旧职,聊与话当年。”“正字贤”,是说他曾官秘书省正字○30;“掖垣”○31句,指他曾在中书省供职,或为其属员。《淳熙稿》卷22《读公择箧中徐季益、孙子进昆仲诗,有怀其人,因以题赠四首》之四云:“荆溪溪上长回首,不见音书已二年。”显然,徐季益此时墓木已拱,当卒于淳熙中无疑,承上诗“不见徐夫子”一联,似卒于淳熙五、六年间。上引赵蕃诗《题赠四首》之二首联又曰:“怪渠诗律自江西,曾把文章谒紫微。”(武英殿本有注:“季益曾以诗文谒吕公舍人。”)这紫微及吕公舍人,指曾任中书舍人的吕本中(1084~1145)。吕本中,字居仁,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倡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出现始于吕本中之说,赵诗此联乃称徐季益亦宗奉江西派。
无独有偶,吕祖谦(1137~1181)《东莱集》卷1《酬上饶徐季益学正》称:“徐侯南州秀,少也尝鼓箧。”此联说徐年青时曾以诗文谒吕本中,可与赵诗之说相印证。又说:“示我百篇诗,照坐光玉雪。”吕祖谦,婺州(治今浙江金华)人,徐季益示诗百篇当在其应招赴婺的淳熙初,具体而言,当在淳熙二~四年(1175~1177),时祖谦已40岁左右,犹用“示”字,则徐显为其前辈。祖谦未尝亲承吕本中耳提面命,此诗中曾明言之,而徐以诗谒本中时犹年少,假定徐谒吕时为其任中书舍人的绍兴六~八年(1136~1138),时年为20余岁,则徐季益当生于北宋末的政和(1111~1118)年间。其卒上考已定于淳熙五、六年或稍后,则其享寿不过60余岁。即使他谒吕本中时年已三四十岁,元符中亦不过刚出生未久。因此,联系徐恢曾有诗《蒙刘元中沔数示东坡诗》,其时当在元符三年(1100)前后,则徐季益不可能为徐恢之字当可断言,极有可能其乃徐恢之子侄辈。其有弟兄字季纯者,亦与赵蕃有唱酬。从徐恢曾与赵蕃有诗相酬,则其绍兴末(1162)应仍在人间,其时赵蕃不过20岁左右,而徐则享有高寿,即使他得到刘沔所示东坡诗时为30岁左右,其得年则应在80岁以上了。惜徐季益,仍未能考得其名;而关于徐恢,可信史料提供给我们的内容也只有这些。要之,他为两宋之际吴人可无疑也。交游刘沔、洪楫、赵蕃等,时间跨度长达60年之久,期待出土资料和海外文献的回归,能为徐恢其人及其《月台集》的研究划上圆满的句号。重要的是:对两宋之际的诗人和诗集,我们又有了些许新的认识,而且补了《全宋诗》失收的二首诗。
(6)《曹桔林集》 宋人诗文别集。仅《文渊阁书目》卷9著录为:曹教授《桔林文集》(注:一部四册全)。其《集》收入《大典》后散佚于明代。新出《大典》卷10112引《曹桔林集》录存《跋黄解元辞轴》一篇。今检中华本《大典》收其诗《漫成》、《乐琴书斋》、《和李支使蜡梅》(二首)及文《贺吴太博启》、《祭了常居士文》、《祭包济仲文》各三首。分见《大典》卷899、卷2536、卷2811,及卷10540,卷14056。惜《全宋诗》卷2339仅收《漫成》诗一首,失收后二首。且其小传既简又舛,今重为考订如下:
曹逢时(?~1170),字梦良,号桔林。温州瑞安人。少从郑邦彦(?~1141)学《易》,与王十朋、刘镇齐名。以太学优选上舍第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待次五年,始仕严州司户参军,深受知州吴概赏识,委以繁剧。除福州教授,干道六年,未赴而卒。与王十朋同乡、同学、同年及第,交游三纪,《梅溪集》今存与曹梦良交游诗9首,祭文1首○32。
王十朋《梅溪集》卷9《和答张彻寄曹梦良》诗序云:“某与梦良游十有五载矣”,此诗作于绍兴十八年(1148)季冬,诗序明言之,则其定交于绍兴三年(1133)前后。王十朋(1112~1171)时年二十岁。其诗有云“忆昔始倾盖,相看俱妙龄”,则曹逢时亦年龄相仿,当为20岁左右。十年后,即绍兴二十八年(1158)曹方有和诗,见《梅溪后集》卷3《戊辰岁尝和韩退之赠张彻诗寄曹梦良至今十年梦良方和》,时两人均已进士及第。王为是科状元,释褐添差绍兴府签书判官;曹则待选于家。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王十朋以宫祠归省,有诗《曹梦良自许峰来访留山间数日赋诗数十章复出四绝见赠次韵》,其第四首云:“与君连夕灯前语,胜读十年窗下书。八斗文章千里足,未应低首掾桐庐。”足见对曹推崇备致,时曹出仕严州司户任命已发表。二位友人相聚数日即唱酬诗数十首,然曹诗今存者仅四首,实已百不存一。王十朋旋有《送曹梦良赴桐庐户掾》七律三首,有云:“需次家乡五载迟”,是说他居家待选已近五年方得一官而出仕,感叹其才大用小。次年冬,王十朋以司封员外郎召赴行在,《梅溪后集》卷7有诗《曹梦良赠炭戏成一绝》,题注云:“予时为郎,梦良为严州司户。”殆实录也。干道四年十月,五年间已知三州的王十朋新除泉州,在赴任途中,特地拜访了居家待次的曹逢时,有诗《访曹梦良》:“我自萧峰下,遥来访许峰”可证。次年暮春,十朋又有诗《曹梦良寄柑闻诗闻礼辈取以祭母》“嘉果遥来自故乡,去冬初熟记同尝○33。”前句指曹仍家居待次,后句忆去冬许峰之会。据王十朋《祭文》,则曹逢时除福州教授命下,未赴而卒○34。
又,中华本《大典》卷10540录存曹桔林《贺吴太博蕴古启》一首。今考吴蕴古,字醇之。平阳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乃与王、曹同年。终官太常博士○35。但王十朋《梅溪集》诗文中竟无只字及其人。曹逢时《贺启》有云:“属两朝之耆彦,方欣涣命。”则其除太常博士已在孝宗内禅之初,既称“耆彦”,也为大器晚成,宦运未畅之人。《曹桔林集》乃不见于宋人著录的诗文合集,幸《大典》残本存文、诗各四首而得窥其《集》一豹。另外,李心传《系年要录》卷51附录其绍兴二年元月代知严州李擢所撰的《代严州贺回銮表》一首,文彩斐然,《全宋文》应辑佚编入。
(7)韩驹《灵岩集》 宋人别集。中华本《大典》各卷今存韩驹诗5题7首,除3首称引《韩子苍诗》外,余均出其《陵阳集》。见于各卷的韩驹散文10篇,制词59首,均出《陵阳集》。今新出《大典》卷8570又见《醉吟先生传》一篇,亦出《陵阳集》。值得注意的是:《大典》8569新出其《放生文》一首,谓引自其《灵岩集》。如果不是《大典》编者误注出处的话,则宋代文集又多了一种。韩驹《灵岩集》不见于自宋至今的任何记载,而仅见于《大典》残本卷8569。宋唐士耻撰有《灵岩集》,已佚,四库馆臣有《大典》辑佚本八卷,已编入《四库全书》,提要谓唐乃南宋度宗、理宗时人○36。现在我们尚不能完全排除此《放生文》乃唐士耻《灵岩集》中作品的可能,因为四库全书中的大典辑佚本,馆臣漏辑、误系作者的,实在是太多。但其亦颇有可能确是韩驹《灵岩集》中的作品。宋人诗文集流传至今者约近600种,但已佚的文别集数量更多得多,其中颇不乏前人尚无著录甚至从未提到过的,至今仍未被我们认识的宋集,仅《大典》残本中所存数量就已相当可观。
今检晁志著录《韩子苍集》3卷○37,当为诗集。但《四库全书》所收写本《陵阳集》已是4卷,陈氏《解题》卷20诗集类中也别出韩驹《陵阳集》4卷。集名既异,卷数分合宜有不同。但《解题》卷18又著录《陵阳集》50卷,当为诗文合集。唯《宋史·艺文志八》却著录为15卷,两者文字讹倒,必有一误。《宋志》还著录其有《别集》3卷,《通考》同,但《解题》卷20却作《别集》2卷,卷数之二、三必有一误。这三卷或二卷本的《别集》,是否即名《灵岩集》呢?今虽书阙有间,尚难确证,但目前还无法排除其可能性。而且,很有可能除唐士耻《灵岩集》外,确实宋代有韩驹《灵岩集》的存在。遗憾的是:关于韩驹的碑志铭状亦已久佚,已难觅进一步考察的线索。《全宋诗》卷1439的韩驹小传也有加以补充完善的必要。凡笔者补考的,均在其后括注史料来源,以资识别。
韩驹(1080~1135),字子苍,号陵阳(《别号录》卷1)。成都仙井监(治今四川仁寿)人,后徙汝州(《系年要录》卷91)。早有诗名,苏辙以其诗比唐·储光羲,黄庭坚称其诗“超轶绝尘”(《解题》卷18),由是知名于世。政和(1111~1118)初,献文论而补将仕郎,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次年,坐从苏氏学,谪监华州蒲城县市易务,擢知洪州分宁县。召除秘书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擢中书舍人兼修国史,赐三品服。寻兼权直学士院。六年十月,以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宋会要辑稿》职官69之15)。又以言者论不已,落职。旋以郊恩赦复知和州(弘治《抚州府志》卷24)。靖康元年(1126)三月,复召为中书舍人(《靖康要录》卷3)。出知应天府,移黄州。元年七月,复徽猷阁待制,差遣依旧(《靖康要录》卷7)○38。建炎元年(1127)五月,起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于抚州(《系年要录》卷91),享年56岁。进一官致仕,赠中奉大夫。子逊、游○39。
(8)陈瓘《陈了斋集》 北宋诗文别集。仅见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其七世孙陈宣子,曾手录《了斋文》50余卷并撰《陈了翁年谱》,可见其集卷帙之富。新出《大典》卷10110收其书信凡13首,涉及亲友12人○40。如以篇幅论,独当此卷一半以上。中华本《大典》各卷收陈瓘各体散文19首,其中书信仅1通,而且陈瓘的诗文集散佚已久,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不仅可补已编定的《全宋文·陈瓘》卷之阙,亦可为研究陈瓘生平及其交游提供新的资料。
陈瓘(1057~1122),字莹中,号了翁,又号了斋。南剑州沙县人。元丰二年(1079)进士。初仕昭庆军节度掌书记,湖州州学教授。元丰至元符,历宦内外官。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召为左正言,擢右司谏。九月,以累言太后干预国政而谪监扬州粮料院,旋改命差知无为军。建中靖国元年(1101)三月,召为著作佐郎、实录院检讨官。七月,迁右司员外郎、兼权给事中。八月,因忤左相曾布而出知泰州。崇宁元年(1102),追贬元佑党人,陈瓘除名勒停,编管袁州(治今江西宜春)。二年,移廉州(治今广西合浦)编管。崇宁五年(1106),叙承务郎,许自便,移居明州(治今浙江宁波)。大观四年(1110),因长子正汇告蔡京有谋反状而牵累,瓘通州安置。同年十一月,即放任便居住。政和元年(1111),因进《尊尧集》而勒停,送台州羁管。五年三月,许以承事郎叙官自便,自台归通州。六年,移居江州(治今江西九江)。七年,移居南康军。宣和三年(1121),责令移居楚州(治今江苏淮安);四年卒,享寿66岁。靖康元年(1126),追赠陈瓘右谏议大夫。绍兴二十六年(1156),追谥忠肃。陈瓘著作繁富,但多已佚,今存者仅《了斋易说》、《四明尊尧集》等。据《宋史·艺文志》著录:陈瓘有《了斋易说》、《中说》、《了斋亲笔》、《责沈》各1卷,《谏垣集》3卷、《四明尊尧集》5卷、《尊尧余言》1卷,《陈瓘集》40卷○41。
(9)李公明《李公明诗集》 南宋人诗集。不见前人著录。仅中华本《大典》各卷即存其佚诗17首之多○42。《大典》称其出处有作《李公明诗》者,也有作《李公明诗集》、《李公明集》者。《全宋诗》卷3762已收入16首,但无小传,乃失考。今考李公明,建宁府瓯宁人,南宋绍熙四年(1093)陈亮榜进士○43。据其《偶作》之二有“今在天涯地角边”,“蛮风瘴雨又凄然”句,似曾游宦岭南○44。
但栾贵明先生竟将南宋李公明这17首诗,误系作主为北宋李迪子李柬之(996~1073),其唯一理由即柬之字公明。更荒唐的是,他竟将这种错误的判断,强加给钱钟书先生,将这17首诗臆补入《宋诗纪事补正》卷20李柬之名下○45。实乃有损钱先生之学术声誉。李公明《过修诚馆》诗序明言:“大干修诚馆壁有诗云……。此绍兴(1131~1162)中宗〔室〕所作,失其名矣。”又云:“此馆乃先祖奏名公谒神斋沐之地。”据此,诗乃南宋人所作甚明。此其一。李公明《大安人至》有“持来一片纸,说自大安来。元帅方归沔,边书又报阶”二联。“大安”,指大安军。今考大安军北宋至道二年(996)置,次年即废。时李柬之刚出生,显然不可能有此诗。南宋绍兴三年(1133)始复置大安军,因其地处川、陕交通要津,实乃兵家必争之地。嘉定十二年(1219)张威曾败金兵于此。显然,从大安军的复置,也可判定此诗作主乃南宋之李公明,而非李柬之。此其二。诗中之“沔”,乃指沔州。沔州,南宋开禧三年(1207)始改兴州为沔州(治今陕西略阳),时安丙平定据兴州而叛宋的吴曦。因此,此诗必作于此后的嘉定(1208~1224)年间。这与绍熙四年(1193)特奏名进士李公明的生平亦完全吻合,此其三。因此,这17首诗绝非李柬之作品,当可断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