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套的韩国爱情剧,令人百看不厌的魅力所在何处?(一)
详细内容
——从两部韩国爱情剧说起
[摘要] 近年来,“韩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了我们的视野,尤其是韩国影视剧在中国流行不衰。本文从两部韩国爱情剧《浪漫满屋》和《我的名字叫金三顺》说起,分析其文本的“灰姑娘”叙事模式,说明其俗套之处。其次,从爱情剧文本叙事的细节、唯美和影视话语的充分调动等方面说明文本本身的取胜之处。其中还兼顾的讲到中国受众群体的状况和东方式的审美文化心理。此外,从两国文化发展的高低位置,中国社会转型期状况以及文化政策上分析“韩流”流行的原因。最后着重点出中国文化“韩化”的杞人忧天性。
[关键词] 叙事模式 灰姑娘 唯美 悲情
不知何时起,“韩流”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了我们的视野,街头巷尾韩国料理、韩国服饰店鳞次栉比;韩国精品、饰品、化妆品琳琅满目;行走在路上,不经意间飘来的就是某个热播的韩国连续剧插曲;巨幅的韩国明星照招摇过市地显现在门头店后……各个电台循环热播的令人应接不暇看到的或者在音像店信手拈来的《巴黎恋人》、《大长今》、《浪漫满屋》……,都让我们不能回避扑面而来的这股“韩流”。
然而,令我们惊奇和疑惑的是:韩剧真的有那么好看和吸引人吗?仅就2005年热播的两部韩国爱情剧《浪漫满屋》和《我的名字叫金三顺》来说,其故事内容,叙事模式和表现手法如出一辙,而且许多情节、细节一致到不能不令人怀疑到底是谁在抄袭谁?这么俗套的爱情剧,却依旧阻挡不住我们观看的热切,每部片子初露头角,我们就急不可待地守在银屏前翘首企盼,无论每部片子有多么雷同,无论我们有多少似曾相识的感慨,无论其中的煽情工具被多少导演在剧中运用,无论结局我们是否早就可以按照韩剧的惯常思维设想出来,我们依旧如第一次看韩剧般新奇和激情不褪,每部片子都照常买单,跟着剧情像着了魔的疯子似的时哭时笑,唏嘘不已。是中国观众太好被骗了?还是韩剧真有那么大的魔力?
首先,让我们来解读一下韩剧的文本。2005年热播的韩剧很多:《大长今》、《浪漫满屋》、《巴黎恋人》、《爱在哈佛》、《悲伤恋歌》、《我的名字叫金三顺》……尤其是《浪漫满屋》和《我的名字叫金三顺》,采用韩剧惯用的“灰姑娘”的叙事模式。“灰姑娘”的模式,常以两个地位落差较大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为母题,然而“灰姑娘”的性格、相貌、职业、文化素养、生活背景在不同的叙事作品中总处于不断变化中,不同文本在化解“灰姑娘”的爱情矛盾的方式也不一样,“反对者”的存在让“灰姑娘”爱情多些波折(现代版的“反对者”多为“王子”的父母和双方的情敌担当),而且起到考验主人公爱情的作用。这两部韩剧的叙事基本模式是:首先,家境普通的女主人公有难(前者是韩智恩被“好朋”欺骗,为了保住父母留下的房子;后者是金三顺家中破产也是为了保住房子),不得不与有钱的男主人公签订协议(前者是结婚协议,后者是恋爱协议),而且两个男主人都是为情所伤才做出如此鲁莽决定(前者的男主人公李英中被自己所爱的女人深深伤了面子,一气之下才把身边的韩智恩当作挡箭牌;后者是玄真贤因女友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不明原因的离开而深深受伤,为了搪塞一直让自己不断相亲的母亲而和自以为相互不会产生感情的“没女”假装恋爱)。两部电视剧都是女方先发现自己爱上对方,当男方对女方也从冤家的水火不容转有好感——有违游戏规则时,无巧不成书的时,男方先前爱恋的女性——第三者(也是“反对者”)出场,正当男主人公犹豫不定难以取舍之时,带之而来的还有喜爱女主人公的另一男性,使得本来就复杂的“三角恋”越发热闹起来。“情”是韩剧叙事的原动力,这种爱情注定要经过种种磨擦、猜忌、疑虑、分分合合的马拉松式长跑。不过,结局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
同时,两部韩剧中的许多细节和情节也出奇地一致:两部韩剧的女主人公都有着阳光般灿烂、温馨、简单、快乐的性情,还有善良、纯朴的心地,(“傻乐”型的女人绝对有福气,这些“灰姑娘”虽处社会底层,但她们的简单、明朗、与众不同的个性激起有钱的帅男的好奇心),且都有逗男主人发笑和快乐的能力;两个女人都爱吃,大谈美食之道,有爱做白日梦的习惯;连男主人公在先爱上的女人面前还叫着另一女人的名字的口误都一样;都有女主人公在情敌出现时想挽留男主人公却遭拒绝的伤感、无奈、感人场面;还有用来煽情的道具——秋千……
应该说,从某种意义上韩剧不是靠它俗套的文本叙事模式而是靠细节、细腻、唯美和有效调动的电视语言取胜。
韩剧演的、讲的并非什么宏大场面,宏大叙事,只是平常人琐碎的生活小细节,平淡的居家生活,吃喝、工作……男男女女的爱与不爱,喜欢与不喜欢和吵吵闹闹、分分合合。恋人的一个眼神,一束鲜花,一个感动或惊愕的表情等,都可能成为特写镜头,放大给你看,让你清清楚楚地欣赏和体味。《浪漫满屋》里宋慧乔和Rain好像什么都没做,一直围在他们的“浪漫满屋”里拖地、打扫卫生和做饭。就在耳鬓厮磨中,在琐碎的家庭生活中,爱情慢慢地滋生、生长、壮大。此外,搞笑幽默的细节加入令韩剧增色不少。《我的名字叫金三顺》基本上算喜剧片,其中引人发笑的场景很多。金三顺的“没女”形象本身就是一出喜剧,她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把自己丑俗的名字改掉,但却历经“磨难”,并为实现。她的吃态、坐姿、走势……酒醉后的呕吐、人事不省、生理失控……丑态百出,却又令人忍俊不禁。厕所戏分尤其多:第一次,失恋的金三顺误入男厕,衣衫不整,哭泣得满脸流着“墨汁”(劣质化妆品的杰作),被玄真贤嘲笑为喂奶的大妈。第二次,蹲在厕所却没有手纸的玄真贤不得不向隔间的金三顺求救,结果被金三顺讲了一个有关四种血型人的应急措施的令人恶心又搞笑的故事后拒绝了。第三次是吃醋的玄真贤把正与前男友约会的金三顺拉到男厕,真情告白。……同时,我们注意到韩国人似乎特别喜欢回忆,每天发生的事情,许多场景都被主人公过电影般在脑海中一遍遍的历数到天亮。细节的往返重复不仅增长了剧情,同时也加强了情感体悟的强度。所以,不用抱怨韩剧的长和啰里啰唆,因为它的看点之一就在细节中,真正是一沙一世界。许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繁忙的现代人最易忽略和遗忘掉的,所以细节在电影叙事中起着唤起观众记忆或者回忆的功能,让他们完全投入其中,如在看自己的生活一样亲切。在平淡细节里,怀着亲切熟悉感,发现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产生共鸣,这是韩剧调动观众情绪投入的一大法宝。
韩剧对于永恒不变的主题——爱情,也是和谐叙事,温馨表达,纯净唯美到极致。看惯了好莱坞式的大制作和色情暴力加恐怖画面,怪不得有人看了半天或者几十集韩剧才看到恋人的亲昵动作而感叹:“哎呀,两人终于拉手啦!!”“哎呀,都拥抱了!!”,“哎呀!能看到kiss了,真不容易啊!!!”……这种调侃式的评价值得我们思考,这个浮躁充斥“激情”的年代,这种童话般的纯情竟还有立足之地和庞大的受众群体,是否是中国观众太幼稚了?难道韩国导演的这点伎俩就骗了我们吗?其实,鬼都知道韩国青年男女在国内有多么开放,私生活有多么不羁。但正是这种纯情唯美,绝对东方情调的浪漫、含蓄和温情,在这样一个商业操纵、快餐消费的文化时代,已经几乎绝迹,很难看到,所以物以稀为贵。而且因为两国文化很有亲和力,对爱情有着同质的认同,所以审美期待也很有一致性。而且这种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受众群体当然以庞大的普通民众为主体,尤其以青年人和闲散在家打发时间度日的中老年妇女占主导,如紫罗兰般淡紫色的忧伤爱情很是契合人天性中所有(尤其是女性)的敏感、细腻、童真和对理想、浪漫爱情的期待、憧憬、向往……
人物塑造上,韩剧中几乎没有一个绝对的大奸大恶的坏人,只有因情因爱的执着而做了自私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的人。卖了韩智恩房子的申东旭也只是为了怀孕的女友。姜慧媛对李英中的情感占有,“在我放开你的手之前,你不会放开我的手,这是约定。”,对于一个得不到自己爱的男人的柔弱女人,又眼看着爱自己的男人也渐渐离去,除了心痛和激起的嫉妒贪婪占有欲之外,还能怎么办?所以观众对于这样一个女人的“恶”,也只能批判地接受了。这种平淡,“中和”美,令看惯和过惯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代人很是放松,因而他们可以在韩剧中觅得一方绿洲,疗养疲惫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