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综述(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自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以来的10年中,我国史学界在全面地评价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中国抗战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民族牺牲和伟大贡献。但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摘 要 题】研究综述
【关 键 词】中国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地位/作用
【正 文】
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时期内,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所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作出的决定性贡献,一直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足够重视。国内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才逐步展开。20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主要就近10年来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做一综述。
一、研究概况和成果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之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抗日战争史研究在我国史学研究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研究全民族反侵略战争的学术格局的形成,史学界在研究抗日战争史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进行专题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论文较少,主要有:刘思慕等的《中国抗日战争及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注:《世界历史》1984年第4期。)、王桂厚的《略论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注:《史学集刊》复刊号,1981年10月。)、王振德的《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注:《世界历史》1984年第5期。)等。
刘思慕等的文章论证了“中国抗战在性质上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论述了以中共为实际核心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敌后战场的作用,及正面战场的几次大战役,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的作用。这些实事求是的评价,对论证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阶段:1985年至1995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社会各界更加关注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地位,史学界也更加注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全面探讨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的影响。在1985年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时,此问题成为史学界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
这一时期,一大批抗日战争史专着相继出版。如:何理着《抗日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军事科学院编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抗日战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罗焕章、支绍曾主编《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黄玉章主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抗战》(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着《中国抗日战争史》(三卷本)(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等。这些著作中都有关于中国抗战国际地位的论述。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的专题论文也有50余篇。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
199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一个高潮,并有了一些新进展。据不完全统计,仅这一年有关这个问题的学术论文就有80余篇。许多专家学者从中国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机联系出发,把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合起来研究。江泽民在莫斯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作了高度概括性的论述。一些有关抗日战争史和中日战争史及二次大战史的专着,也对此问题作了分析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0年来已出版的有关书籍和论着主要有:军事科学院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三卷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丛书》(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王秀鑫、郭德宏主编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王振德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李新、陈铁健任总主编的《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5至9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郭汝瑰、黄玉章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上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韩永利着的《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王真着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胡德坤、罗志刚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专题论文有170余篇。
二、主要观点综述
(一)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者们一致认为,中国抗战不仅是一场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声息相通、休戚与共,其成败利钝直接影响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具体观点如下:
1. 中国抗战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许多学者认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军民在东北对日本武装侵略的抵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这既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在东方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战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十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军民几乎是孤军奋战,中国战场是东方唯一的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抗战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注:综合概括王秀鑫、郭德宏、李良志、胡德坤、汤重南、彭训厚等学者在专着或论文中的观点。)
有的研究者认为,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由局部侵华战争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了空前规模的全国抗战,这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爆发的起点。(注:王振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由于过去教科书和有关的历史著作只确定了中国全国抗战爆发时间,没有对中国抗日战争时间进行准确界定,在“侵华战争”、“全面侵华战争”和“抗日战争”、“全国抗日战争”的概念上有些模糊,从而使人们长期把全国抗日战争爆发时间认为就是抗日战争爆发时间。有学者认为,应该把这些概念弄清楚。因为:第一,若是把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攻上海、入侵华北的战争排除在中日战争以外,这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在这些中国土地上的侵略行为;第二,侵华战争与全面侵华战争,这是同一性质的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侵华战争包括九一八事变后至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整个过程,即侵略中国的东北、上海、华北和七七事变后的全面侵华战争。因此,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而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在此以前的六年抗战,虽然是局部的,但它是整个抗日战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注:陈华林:《抗日战争爆发之我见》,《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
无论研究者持上述哪一种说法,但都一致认为,中国开辟了第一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场。
2.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结成了全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协同配合的持久战。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共进行了22次会战,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在敌后战场,创建了大批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逐步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研究者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中国抗战牵制日军兵力最大。
在八年抗战中,日本陆军主力绝大部分时间被牵制在中国。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惟一战场,抗击着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最高时达到94%。从1941年到1943年冬,日本在中国的陆军也占其总数的50%以上,最高时达到69%。战争结束时,日本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陆军总兵力为2,053,483人,其中,在中国本部的日军为1,049,700人,占51%,在太平洋战场的日军为1,003,783人,占49%。可见,中国战场抗击的日本陆军最多。
(2)中国抗战歼灭日军最多。
关于日军在中国战场的伤亡数字,史学界说法比较多。一般认为日军在中国战场伤亡133万人,占伤亡总数70%。也有人认为中国共歼灭日军150万。还有人根据日本统计数字,说日军在战争中共伤亡195万人,加上投降的日军108万,其中中国军队共歼灭日军240多万。有人认为日军在战争中共死伤287.4万人,其中在中国战场伤亡198.4万人,在太平洋和亚洲其他战场伤亡89万余人。
尽管日军在中国的伤亡数字由于资料来源、统计方法不同等诸多原因,各方面记载的数字不尽相同,有的相差悬殊。但研究者一致认为,中国军民在中国战场上给日本陆军以沉重打击,八年来中国抗战消耗日军兵力最多。
1995年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人民共歼灭日军150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这一说法目前在国内引用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