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湘西地区?柑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一)

湘西地区?柑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本文围绕湖南湘西地区?柑产业发展,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现实指导性的对策建议。超小规模生产、经营体制产销脱节,产业化水平低;品种结构单一,早晚熟或能全年供应的产品少;缺乏专业有效的流通组织,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地区的品牌,产品增值少;农业生产经营观念陈旧落后;后续食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农业加工业对农业及地区经济贡献率低等等都是湘西?柑产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针对以上诸多障碍,作者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规模经济;品种结构;地区品牌;后加工产业

“?柑,又称芦柑,果实硕大,色泽鲜艳,皮松易剥,肉质脆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减少人体中的胆固醇、有害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品种来源于日本,属于柑橘类中最优良的宽皮柑橘品种,更是我国宽皮柑橘的优势类型和主要出口类型。”“目前,栽培品种的成熟期以中熟为主,早熟和晚熟品种栽培较少。可在10月下旬-11月中下旬采收,不耐储藏,到1月中下旬,果实风味变淡。”“由于?柑香甜浓郁、肉嫩多汁、皮松易剥等优点,?柑在国内水果市场上广受欢迎;亚热带温湿地区非常适宜?柑培育,所以成为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中南省市的主要经济作物。”[1]
上面这段话是国人关于?柑的说明中提到最多、最鲜有争议的描述。我们首先可以从这段话中读出几点与我们湘西地区?柑产业息息相关的信息来:
1、“?柑”虽然在湘西地区被认为是类似芦柑、但不同于芦柑的柑橘品种,但却已经被更加广大的地区和权威视作芦柑的另一种叫法。两者是等同的。
2、?柑是世界最优良的宽皮柑橘品种,湘西地区有此资源优势但是不代表市场优势。
3、?柑适应性强,分布较广,我国从边缘热带至北亚热带的20多个亚热带温湿地区均可栽培,缺少广东荔枝和云南鲜花那种独此一家的地域比较优势。
4、中熟为主,早熟和晚熟品种栽培较少。可在10月下旬-11月中下旬采收,到1月中下旬,果实风味变淡”,品种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各地?柑一窝蜂上市遭遇价格低迷,所以突破技术瓶颈、延长采收期是湘西?柑的最后机会。
5、?柑肉嫩多汁不易储藏,对包装、流通等配套产业要求很高。
?柑是湘西地区的传统产业,自2006年12月12日第二届中国湘西•泸溪?柑节以来,湘西地区进入了?柑销售旺季。截至2007年1月1日,全州(湘西土家族自治区)已完成?柑销售16.5万吨,占到?柑总产量的40%。较往年提前了近1个月进入销售旺季,其中泸溪、古丈县的销售量高达60%以上,全州呈现出产销两旺的普遍喜人形势。2006年州?柑¬¬¬挂果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据初步统计,全州?柑产业面积已经增加到63.47万亩,挂果面积51.96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3.43万亩和5.16万亩。挂果面积增加了11%。全州?柑
作者简介:
肖菲(1982―),女,汉族,原籍湖南凤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林业经济管理。通讯地址: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处,联系电话:13469055402,电子信箱:fiorinaxiao@hotmail.
总产量可达到41.52万吨,增加了6.85万吨,增幅达19.76%。以上是来自《团结报》2007年初的报道[2],?柑产业已经成为整个湘西区域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且从去年末的初步战果看,湘西地区部分县乡的?柑产业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如何可持续地、带动全州全地区?柑产业的长足发展,使我省成为?柑生产大省、强省,使?柑产业成为创利的大产业却需要冷静地思考、认真地总结。笔者归纳出以下一些抑或普遍、抑或是湘西?柑产业独有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
一、家庭生产超小规模,经营体制产销脱节,产业化水平低
规模经济是生产领域一定会涉及到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是指,随着经营主体经营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呈现下降、边际收益趋于增加的趋势。这是所有生产经营主体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并以此实现经营的规模效益。
地区生产的集中性在湘西地区比较明显,本来具有比较好的规模经营的条件和基础,但是目前湘西地区?柑生产的经营方式以个人或家庭承包种植经营为主,即便是一些规模大的生产基地也被分解为“各自为战”的小生产经营单元。?柑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产、供、销分离,农、工、贸严重脱节。果农既不能及时得到全国各地的产销信息,又没有与其经济利益密切联系的经销企业扶持,而且由于资金和政策配套的原因,果农自身的产销合作组织不多。果农在产品的销售上没有主动权,这些不仅影响了果农收入的提高,更制约了当地?柑产业的竞争力。
二、品种结构不合理,上市时间集中
湘西地区的?柑品种结构性问题突出,主要包括:一般产品多,名优特新产品少;中熟集中上市的产品多,早晚熟或能全年供应的产品少;鲜果销量多,经过加工的量少;初级产品多,加工增值产品少;低档次产品多,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少。
中熟品种集中,缺乏早晚熟品种,必然导致各地?柑一窝蜂上市,从而遭遇价格低迷。?柑的早晚熟品种培育有难以突破的技术瓶颈,而这需要地区政府予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尽可能早地突破技术障碍,延长?柑的上架时间、增加?柑季节品种,获取技术专利在国内广大柑橘市场上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缺乏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的专业流通组织
湖南湘西地区地处偏远山区的果林居多,交通还不方便,当地无论优质或者一般的?柑鲜果基本上都是销往本省或者临近贵州等省市,市场非常狭小有限。我省、湘西地区农产品的流通组织规模小不专业、流通体制落后低效也是制约?柑市场拓展的重要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近几年,随着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的个体小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构建一批具有规模效益、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新型流通组织,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促成农产品流通组织的规模经营就是通过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组织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的集中度,在组织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实现流通组织效益的增进。[3]这样将有利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优化和改善流通组织的规模结构,实现农产品市场的效益增进。
?柑等水果季节性强,鲜活性强,含水量高,腐烂损耗率可达30%,这就要求专业农产品流通组织掌握先进的保鲜、包装技术来尽量降低损耗。这里试想一下,如果?柑也可以像苹果一样四季供应,可以从某个意义上说为湘西?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山东、山西的“红富士”可以在收获之后保存在冻库中一年四季供应不断、美国出产的“新奇士”可以在世界随处可见,这都与先进而精密的冷冻保鲜技术无法分开。当然?柑不比苹果和橙子,它是一种宽皮柑橘,含水率要比苹果高出很多,果皮又要比橙子松软很多,这些无疑加大了?柑的保鲜难度。但理论上应该不是不可能,这个技术瓶颈是否可以尽早打破,试验出适合?柑保存的温度范围,让农业科学技术真正更好地应用于农业中,尽快为?柑产业、乃至包括普通橘子在内的广大宽皮柑橘产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