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 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论文摘要 通过对大豆高产的品种选择、立苗、病虫害防治、杂草防除、肥水调控等五个方面的介绍,为提高夏大豆产量水平,促使凤阳县方邱湖农场的职工增收和企业增效提供参考。
方邱湖农场地处淮河北岸的凤阳县境内,种植模式主要是一麦一豆。由于各种原因,夏大豆产量水平始终不高,直接影响着职工增收、企业增效。通过多年的试验观察,总结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1品种选择
“麦引千里,豆引百里”。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除与自身遗传特性有关外,还和当地气候、土壤、栽培条件、耕作制度关系密切。因此,选择适合当地的大豆当家品种至关重要。根据本场情况应选择丰产性、稳产性都较好的中大粒、早熟、适合机收、不炸荚、结荚高度不低于10cm、抗倒、抗病、抗渍害、商品性好的品种。最近几年,中豆20、中豆26在我场种植面积较大。主要是生育期适中、粒型中等、立苗容易、稳产、抗渍,但是高感卷叶螟,且品种开始退化,粒型变小,商品性一般,属中产豆,产量上难以有所突破,综合效益一般。所以今后重点是品种引种观察,寻找替代品种。
2立苗
夏大豆生育期100d左右,早立苗可以延长它的营养生长期,加大营养量的积累。但本地区上茬小麦多是半冬性品种,生育期长,腾茬较晚;再加上6月份雨量稀少,且年度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大豆的及时播种。因此,腾茬以后有墒情况下,播种后轻镇压,以防失墒。无墒时可干旋土地,施磷、钾复合肥300kg/hm2,人工造墒及时播种,立早苗。播种前应晒种并作发芽率和发芽势实验。根据芽率、百粒重、土壤墒情确定播量,下籽要均匀,下种深度以3~4cm为宜,基本苗控制在22.5~30万/hm2,以利于建立合理群体,充分利用地力和阳光。大粒豆与小粒豆相比商品性好、价格高。但由于萌动出苗需水量多、顶土能力差,所以在芽率、芽势都高时才可播种;否则不宜播种。
3病虫害防治
本场病害主要是苗期立枯病和后期霜霉病。其他病害呈点片发生,危害不重。立枯病是土传病害,低洼积水易发生。它主要危害幼苗基部,造成基部茎杆溢缩、折倒死亡。立枯病防治首选大豆包衣剂,内含广谱杀菌剂、生长调节剂、杀虫剂等,这样可以兼治其他病害和虫害,培育壮苗。也可以药剂拌种:用占种重0.3%的多菌灵+福美双(1∶1)拌种,同时苗期应排渍、降湿、平整土地。霜霉病全生育期均可感染,主要为害叶片和种子。本地区在初花期开始感染,中温、高湿的条件下迅速扩散,严重时叶片干枯早落,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减产。豆荚也可感染,籽粒表面附有霉层,影响饱满度,失去商品性,因此危害巨大。霜霉病首先可选用无病种子并用种重0.5%的50%福美双拌种。其次在发病初期,可用65%代森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量700~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虫害主要为豆杆蝇、大豆卷叶螟和斜纹夜蛾。豆杆蝇在本地区可发生3代,以幼虫潜食大豆叶柄、分枝、主茎的髓部和木质部,影响植株水分和养分的输导,增强叶片蒸腾,最终引起植株早衰、结荚少、粒重轻而减产。该虫由于潜食在植株内部且虫体小,隐蔽性强,不易发现。可以用网捕,也可剥查幼虫,蛹化盛期1个星期后施药,叶面喷施40%氧乐果1 125mL/hm2。大豆卷叶螟以幼虫卷叶,取食叶片,吃光叶肉仅留下表皮,严重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引起落花、落荚、饱满度降低,从而减少产量。而且大豆卷叶螟这几年均成暴发趋势,如防治不及时,几天时间就可将全田叶片卷光。因此,是大豆田防治的重点。当豆株1%卷叶时用2.5%功夫3 000倍液,或10%高效氯氰菊酯3 000倍液防治,隔7~10d再防治1次,连续2次。斜纹夜蛾主要取食叶片形成缺刻,严重时除主脉外,全叶皆被吃光,所以危害巨大。该虫低龄历期短,高龄抗药性强,所以在幼虫初孵至3龄之前施药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