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县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及迹地更新现状(一)
详细内容
作者:王利生 陈叶平 周铖 袁燕飞
摘要自植树造林以来,嵊泗县松树感染线虫病日趋严峻,已严重威胁其林业发展。总结了嵊泗县松材线虫病的综合防治及迹地更新现状,以为保护松树林、丰富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关键词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迹地更新;浙江嵊泗
嵊泗县位于浙江省最东部、舟山群岛最北部,由404个岛屿组成,其中常住人岛16个,泗礁本岛最大,为县政府所在地,现辖3镇4乡。全县陆域面积86km2,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陆域面积约60%。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政府发动广大群众大搞义务植树及松子飞播造林,各大小岛屿以黑松为主要树种的林分基本形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8.5%,曾位于1996~1997年度全国“绿化百佳县”行列,绿化造林成效显著。但不久即出现黑松植株枯萎现象,经诊断是松材线虫病所致,至2003年,全县黑松林普遍感染松材线虫病,发病面积达2 825hm2,森林覆盖率急速下降至30%以下,全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根据各区域各地段的不同社会需求及自然条件制订了不同的防治措施,现将全县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及迹地更新现状报告如下。
1综合防治状况
嵊泗县为全国唯一国家列岛风景名胜区,故有关部门将其列入重点防护区域。自2000年以来,县林业部门对该景区采取了人工除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策略,病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多年实践证明,清理病株等人工防治方法是防治松材线虫病最关键的技术措施,化学药剂防治在弥补人工防治不足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防治与灯光诱杀仅起到辅助作用,多种防治方法综合应用,较为有效,但综合防治法较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大面积松林的防治存在着很大困难。多年来,嵊泗县在人工除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县除治面积达1 700hm2,清理病木20余万株,烧毁病木、枝桠2 500t有余,但其防治效果除基湖景区较好外,其他地方效果均较差,松林几乎全军覆没,为此,主管部门在狠抓除治清理病株的同时,进行树种更新及林相改造工作。
2迹地更新现状
2.1封山育林
对原松林下乔灌木树种分布比较丰富的区域,通过封山育林措施达到恢复次生阔叶林的目的,对于生境差的小岛和山顶可封育成茂密的灌丛,迄今为止,全县完成封育改造面积达2 630hm2[1]。该措施投入少、见效快,是恢复森林植被的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