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林学类论文>嘉兴市大麦条纹病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一)

嘉兴市大麦条纹病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一)

详细内容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嘉兴市大麦条纹病发病状况及特点,分析了其发生原因,提出了防治策略,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麦条纹病;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治策略;浙江嘉兴
  
  大麦条纹病又称大麦条斑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只危害大麦,是大麦主要病害之一,在大麦栽培区都有发生[1]。大麦一旦发生此病,病株常不能抽穗,或虽能抽穗但不能结实或结实甚少,且多为秕粒,导致大麦严重减产甚至绝产。
  1嘉兴市近年来大麦条纹病发生状况
  大麦条纹病是大麦的重要病害和防治对象,近年来嘉兴市发病面积逐年扩大,2005年全市大麦零星发病,对大麦产量几乎没有影响;而2006年由于受耕作制度、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条纹病发生面积扩大,南湖区最为严重,全区大麦产量减少20%以上,其中新丰镇大麦种植面积达1 600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近1/3,也是此次条纹病发病率最高的区域,发病最严重的田地减产70%左右。2007年大麦条纹病病株率为7.8%~61.2%,平均35.1%,为近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播种前经过种子消毒处理后,2008年、2009年其危害程度相对减轻,据嘉兴市病虫测报站调查,大麦条纹病病株率2008年为0.54%~7.86%,平均2.9%,2009年为0.65%~9.07%,平均3.2%,重病田损失率在10%左右;部分未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的田块病株率可达30%~45%。自2006年大麦条纹病发病加重以来,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大麦育种材料尤其是每年测定产量的新品系材料,均未做种子消毒处理,2010年是近年来条纹病发病最重的一年,其中花30等老品种发病最重,病株率达60%以上,产量损失45%左右。
  2发生特点
  该病为种子传播的系统侵染病害,即全株受害。叶片产生与叶脉平行的黄色细长条纹,后病斑由黄色变为褐色,天气潮湿时病部产生1层黑霉。叶面上的条斑数量不等,严重时病叶很快枯死。病原菌侵染大麦植株地上部分,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幼苗叶片上部初生淡黄色小点或短小条纹至分蘖期发展成为黄色细长条纹,从叶片基部延伸到叶尖,与叶脉平衡,有的条纹断续相连,部分幼苗心叶变灰白色而枯死,有的品种叶片上有多条与叶脉平行的纤细条纹,有的品种只有一条或少数宽带状条纹,病株成活到抽穗期的也多不能结实或籽粒不饱满[2]。病菌以菌丝体在种子上越冬,带病种子是该病的初次侵染源。病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健株花器上,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到种子内,以菌丝体在种子上休眠越冬。当年病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对叶片的侵染并不常见,因此当年很少重复侵染。病菌菌丝很少侵入到种子深层内,而是在颖壳与种皮之间,因此感病重的种子颖壳和种皮有时产生淡褐色斑点。大麦播种期土壤温度较低,麦苗生长缓慢,有利于菌丝在幼苗组织内扩展,叶片受害重;土壤湿度过低,不利于幼苗出土,抗病力下降,叶片感病也重。大麦开花期多雨潮湿,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与侵染,种子感病重。在适于发病的条件下,种子带病率越高,发病越重,大麦条纹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子带病率的多少[3]。
  3发生原因
  一是大麦条纹病是种子带菌传病,病菌可在种子内外长期成活,播种前若不进行种子消毒,病菌会继续危害下一代植株。二是播种时地温低,土壤湿度高,种子发芽慢,使幼苗出土迟,生长发育不良,有利病菌侵染,土温12~16 ℃最适宜发病。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嘉兴地区由过去的稻―麦―稻过渡到现在的麦―稻栽培模式,晚稻收获后种大麦;近年来由于晚稻成熟后期连续阴雨天气,导致晚稻收割时间推迟,每年大麦播种时间均在11月下旬,部分田块播种期在12月初,此时天气开始转凉,种子出苗慢,生长缓慢,使得病菌快速侵染。三是偏施氮肥,植株柔嫩发病重。嘉兴地区目前种植大麦很少用有机肥,播种时一般用复合肥,苗期及拔节期分施尿素。四是大麦抽穗扬花期雨多,露水重,有利于病菌分生孢子的发生、传播与侵入,种子带菌率高。如2010年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大麦播种期为12月2日,4月11―22日嘉兴市多为阴雨天气,此段时间正好是大麦抽穗、扬花期,因而条纹病发生比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