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林学类论文>不同新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试验(一)

不同新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试验(一)

详细内容

作者:董涛海 沈琼华 胡荣庆 王佳宝 丁云兴

  摘要不同新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20%氟虫双酰胺、10%氟虫双酰胺・阿维、40%氯虫・噻虫嗪具有速效、高效、持效的特点,药后3d杀虫效果达93.4%~98.0%,药后7d控制白叶率效果达92.6%~94.5%;24%氰氟虫腙表现为显效慢、持效性好的特点,药后7d和15d控制白叶率效果分别为91.4%、89.5%,接近前3种药剂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新杀虫剂;稻纵卷叶螟;防效

  气候变暖和单、双季稻混栽程度的提高,为稻纵卷叶螟大量迁入、繁殖转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导致重发频率居高不下,灾情态势相当突出;杀虫单(双)、毒死蜱等常用防治药剂的长期延用,其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效果明显下降;氟虫腈及其混配制剂停用后,防治药剂需要转换。如何掌握和推广适用药剂,提高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是当前植保技术推广中必须加强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1]。为完善稻纵卷叶螟控害治理技术,笔者采用5种国内外新杀虫剂品种对稻纵卷叶螟开展了防治效果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与防治结果整理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10%氟虫双酰胺・阿维悬浮剂(稻腾;德国拜耳公司生产);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垄歌;日本农药株式会社生产);24%氰氟虫腙悬浮剂(艾法迪;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10.5%甲维盐・氟铃脲水分散粒剂(南京瑞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40%毒死蜱乳油(江苏江南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10%氟虫双酰胺・阿维悬浮剂450mL/hm2(A);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20g/hm2(B);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150g/hm2(C);24%氰氟虫腙悬浮剂450mL/hm2(D);10.5%甲维盐・氟铃脲水分散粒剂150g/hm2(E);40%毒死蜱乳油1 500mL/hm2(F);不施药作空白对照(CK)。3次重复,小区面积123m2,处理间随机排列。
  1.3试验方法
  试验选择在肥力水平高、稻苗生长嫩绿且稻纵卷叶螟发生严重的单季晚稻田,施药时间定在五(3)代稻纵卷叶螟2龄幼虫始盛期(7月18日),施药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按450kg/hm2药液量喷雾。除药剂处理因素外,其他生产管理措施相同。施药前调查发生基数,施药后3、7、15d分别考查防治效果;调查采用直线等距法,每小区调查4点,每点调查面积0.25m2,摘取样点内当天全部卷苞,剥查虫量,计算校正防效。
  1.4天气情况
  施药当天与药后3d均为晴热无雨天气,施药后第4天气温下降,出现雷阵雨天气,其中8月18~21日无雨,日平均气温分别为32.6、33.7、35.4、34.5℃;8月22日多云(日全日)有雷阵雨,日平均气温29.5℃;8月23日无雨,日平均气温31.5℃;8月24日雷阵雨,日平均气温27.7℃;8月25日阴天,日平均气温26.8℃。
  
  2结果与分析
  
  2.1药后3d防治效果
  在施药后3d,处理A、处理B、处理C等3个处理的杀虫效果达93.4%~98.0%,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优于处理E、处理D、处理F等3个处理,表明前3种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的速效性良好,后3种药剂的杀虫速效性一般(见表1)。
  2.2药后7d防治效果
  在施药后7d,从控制白叶率效果看,处理B、处理C、处理A、处理D防效均在91.4%~94.5%,4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略优于处理E,但显著优于处理F。但从杀虫效果看,药后7d进入稻纵卷叶螟全代幼虫盛发高峰期,除处理D的杀虫效果比药后3d有所上升外,其他试验处理杀虫效果均比药后3d有所下降,导致各处理均出现一定数量的稻叶卷苞刮白。但与CK区相比,5种新农药仍显示良好的持效性(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