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松丰产造林技术(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介绍湿地松丰产造林技术,包括造林地选择、整地、栽植、抚育、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为湿地松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松;丰产;造林技术
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lem)属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裸子植物纲松科松属,原产于美国东南部暖热潮湿的600m以下低海拔地区。由于早期生长快,木材质量好,松脂产量高,树型整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是安徽省引种成功的树种之一。湿地松适生于年均温15~23℃、绝对最低温度不到-17℃的平原、山地及丘陵坡地的中部至下部、坡麓,中性至微酸性的红壤丘陵区,尤以在低洼沼泽地的边缘生长最佳。较耐旱,在干旱贫瘠的低山丘陵地也能健壮生长[1]。
湿地松是一种良好的广谱性、速生性造林树种,具有突出绿化效果,成活率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高的特点。湿地松具有很高的木材价值,其生长快,木材质量好,用于造林取材,10~12年便可成材,木材可供建筑、纸浆、纤维用材,也是枕木、电杆及矿柱的优良用材。同时,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立木富含松脂,可进行采割加工,松脂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另外,还兼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树体苍劲而速生,树形整齐而优美,主干通直挺拔,侧枝整齐而不庞杂,可用于长江以南的园林、自然风景区、高速公路、铁道两侧的观赏绿化树种。湿地松造林从12月中、下旬至2月中、下旬均可进行,主要使用容器苗或一年生裸根苗造林。
1造林地选择
湿地松是强阳性树种,喜湿不耐渍,主根深,侧根发达,适合在土层厚度40cm以上、土壤结构疏松、通透性好、排水良好、pH值在4~6之间的土壤中生长。因此,湿地松造林地宜选择低山丘陵区山体中、下部,坡度小于20°,坡向为全坡向,排水、肥力中等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潮土,海拔400m以下的平坡、缓坡、斜坡的中部、下部、谷地、平地,背风向阳,土层较深厚、肥沃的酸性土壤[2]。
2细致整地
为了改善造林地的卫生状况,为土壤翻垦和其后的造林施工、幼林抚育等作业创造便利条件,必须进行造林地的清理。将造林地上的所有灌木、杂草、杂木、杂竹以及采伐剩余物等全部割除,并且选择有利天气进行炼山或堆积。整地主要通过翻土、松土和冬天冻垡,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改善幼林成活生长的条件。整地时间一般要在造林前3个月进行,以便充分发挥整地蓄水保墒作用。整地方法主要采用块状整地,整地时要求表土和心土分开,回土时要先回表土,后回心土。
3精细栽植
湿地松栽植前要做好苗木的准备和保护,起苗要做到“三不伤”,即不伤根、不伤茎、不伤梢,尤其是保护根系不失水,边起苗边就地打浆。湿地松一般选择在春季造林,选择阴天或细毛雨天气栽植。栽植时要求选用Ⅰ、Ⅱ级苗造林,严禁用Ⅲ级苗造林,而且随起苗随栽植,适当截根,保留根长15cm左右,可适当深栽,并使苗正根舒,分层填土打紧,上盖细土呈弧形,栽紧踏实是提高栽植成活率的关键。湿地松的栽植密度视经营目的的不同而异,一般用材林株行距2m×3m,栽植密度为1650株/hm2左右[3]。
4抚育措施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木质量,造林后应及时进行幼林抚育。一般当年松土除草1~2次,第2年2次,第3年1次,抚育时间一般在5―6、8―9月。松土深度宜浅,不超过10cm。湿地松早期生长快,当林分郁闭度达0.9以上,被压木占总株数的20%~30%时,即可进行间伐。间伐起始年限一般不大于10年,采用下层抚育间伐方式,主要间伐林木分化后的林下被压木,第1次间伐强度为林分总株数的25%~35%,然后视林分生长状况及培育目标,再间伐1~2次,间伐强度为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