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一)
详细内容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行政体制与之相适应。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应有之义。文章从分析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特征入手,阐明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并就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型政府;内涵及特征;现实意义;对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涵盖了“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还包括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广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以民生为本等诸多内容。这标志着我国生产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必然要求行政体制的改革与之相适应。如果说农耕社会与之相对应的是专制型政府,工业社会是管制型政府,那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处在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的当代中国,迫切需要建设的就是服务型政府。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特征
服务型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即执政为民的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以公众为导向,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服务公众和社会为核心职能,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公正、透明、高效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与传统管制型政府相比,服务型政府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职能有限。职责明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要不断地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要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调控体系,要求政府不断规范其行政权力。党的十六大将我国的政府职能确定为:经济协调、市场监督、社会服务、公共管理。这就明确了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职能有限、职责明确的政府。其功能不再是无所不为的全能型管理,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型管理与服务的政府。
(二)依法而立,执法为民。法治政府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之一,服务型政府由法律产生、受法律制约、依靠法律办事、对法律负责。公民能依据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通过正常途径和渠道参与国家治理,实现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的和谐关系。
(三)合理分权,监督到位。服务型政府的分权是基于有限政府的权利空间范围内,建立权力分工和制衡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以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格的权力运行机制。防止因权力过度集中而滋生的蜕变和腐化,是将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服务的有效保障。
(四)公正透明,民主决策。服务型政府具有公正、公平、公开的基本特征,其要求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法规和法律条款、政府预算及开支等各种政治信息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有效的为公民所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以便公民有效参与决策过程并对公共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
(五)反馈迅速,回应到位。服务型政府的回应性即政府对社会热点问题及突发事件的反应、驾驭和处理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社会与政府之间应该形成一种均衡的互动关系。对于重大突发性的公共事件,须确保政府能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并在第一时间作出合理决策,各级政府及部门常备对各种危机性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使政府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赢得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六)机构精简,层级扁平。服务型政府要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级,降低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问题。有利于避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政府回应性差、行政成本过高等问题,使信息的传递更为直接、迅速,公众能更有效地确保政府为其服务。
二、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意义
(一)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但要在维护市场稳定和建立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而且要在推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方面发挥作用。市场本身很难决定什么产业是国家发展的重点,也无法促进产业结构朝既定的方向前进,只有政府实施具有明确目标的产业政策才能起到这种作用。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重,为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务院日前决定到2010年底前投资四万亿元,扩大内需,并且明确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灾后重建、支持自主创新、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等十大方面。既着眼于拉动经济增长,更强调夯实基础,保障民生,体现了扩大投资和优化结构并重。中央政府在关键时刻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服务型政府职责明确的鲜明特征。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经济面临下滑风险时,转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审时度势,用政府“有形之手”去解决市场“无形之手”不能解决的问题。达到既解决当前经济下滑的问题,又加大了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改善居民生活,增强消费能力,以拉动消费,优化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远目的。
(二)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保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过程到结果的公平。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稳定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在这一过程中平等收益,经济增长方式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并没有保证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其突出表现在城乡、地区差距不断扩大,两极分化情况严重。近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了0.4这一国际警戒线。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建设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因为政府仍然在资源配置领域占据支配性地位,由此产生了权力市场化、行政垄断等行为。同时由于法制建设的滞后,政府在公共财政和市场监督领域的缺位,也为利用公共权力敛财肥私的“寻租”活动提供了机会,导致了腐败的蔓延,造成了经济改革中产生的机会不公和结果不公。建立服务型政府,政府以社会公正为原则,通过强化立法和外部监督等手段实现利益分配格局再调整过程的公正透明,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从根本上瓦解腐败的根源;以社会公平为原则,对在改革过程中利益受损的弱势群体,通过公共财政给予适当的利益补偿,使广大的社会成员都能分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使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得以健康、顺利地进行。
(三)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有利于我国营造适应国际竞争的市场环境。当前,我国正加快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内货物市场和服务市场正逐步放开。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给政府同样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尤其是如何创造一个适应国际竞争的市场环境,可以说是政府职能转换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建立服务型政府其目的在于促进政府由微观指挥经济政府向宏观调控经济政府、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由利益政府向中立政府转变,使政府在遵守国际惯例与国际贸易准则的前提下,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在保护民族产业的同时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创造平等互利的贸易环境。只有建立了这种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政府机制,我国才能真正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适应入世后周边环境的变化,推动我国的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