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时代诠释(一)
详细内容
摘要:“共建共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也是真理与价值在当代中国的高度统一。当今中国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首先要正视和消除贫富悬殊、收入差距过大等社会不公问题,根本途径是从党和政府自身改革做起、科学构建有助于实现“共建共享”的制度设计,当务之急是卓有成效地解决好涉及广大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共建共享”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共建共享;真理;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共同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实现共同享有的前提和条件;“共同享有”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共同建设的目的和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只有在共建中实现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人民是共建力量之源,群众是共享的真正主体。没有“共建”,就没有成果“共享”;不能“共享”,靠谁来“共建”?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共建和共享是互为前提、互相依存的。共享是共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共建是共享的必要条件和实现形式。没有共建就没有共享的物质内容,也不能提出共享的要求;而没有共享就没有共建的积极性,也不存在共建的理由。广大人民群众既是共建的主体,也是共享的主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社会财富和经济关系在量的方面不断积累、质的方面发生阶段性变化的过程。“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是真理与价值在当代中国的高度统一。
二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指人的意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一致。真理是客观的,一种认识与其对象是否相符、一致,只能由实践加以确证,而决不能由认识主体任意断定。真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不因认识主体的好恶而改变。而价值则是认识主体的需要和对需要的满足,人们对价值的理解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现实社会中,人划分为不同的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他们的物质利益不同、甚至是对立的;对需要和需要的满足也就不同,因而产生了对价值、对善和美的完全不同的理解。同一事物,有人认为是善的、美的,有价值的;另一些人则可能认为是恶的、丑的,没有价值甚至负价值。
在现实社会中,人的需要及需要的满足复杂多样,因而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势必各不相同。那么,该用什么样的标准评定价值呢?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二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就是说,并不是随便什么价值与真理都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有条件的。只有那种与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利益相一致的价值取向,才是与真理统一的;而那种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利益的价值取向与真理是不统一的,甚至是违背真理的。
这是因为,任何真理特别是社会历史领域的真理,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对事物、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正确反映,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另外,真理总是同人民的利益一致的,因为历史归根结底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正确反映历史发展规律就在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人民的利益,只有在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实现和满足。没有正确的认识,既谈不上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更谈不上成功地改造世界;不能成功地改造世界,人民的利益也就失去了实现的条件和基础。可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时代应得到不同的诠释。
三
经济全球化时代,为了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较快地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方面的差距,必须实行对外开放,争取早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实行对外开放,在我们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商品和其他有益的知识、文化的同时,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文化及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会传入我国,产生广泛的影响,造成鱼龙混杂、凉莠并存。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空前突显的时代。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发展使当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1978年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由3645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5%,由1132亿元增加到3.9万亿元;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7.2%,由206亿美元增加到17607亿美元,外汇储备年均增长36.7%,由1.67亿美元增加到1万亿美元以上。这3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历史上解决民生问题成绩最大的30年。
物质生产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客观基础与现实途径,因此,物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根源。实践证明,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时期,这些国家都会进入不协调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这也是社会矛盾最易激化和恶化的高风险期。针对我国的现实,究其根源,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我国的发展或经济增长,至今仍没有从粗放增长的痼疾中解脱出来,还没有真正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由于经济体制、政府管理水平、企业经营水平、人力资本和技术诸多限制,在经济起步期走粗放增长的道路是难以避免的,甚至只有这样才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条件。但是,必须看到,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自然的高消耗、社会的高成本、人的高代价换来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对于社会矛盾的形成有着根源性的作用,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一个主要症结点。粗放增长的主要特征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据测算,1953至1990年,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经济效益提高的贡献率只有5.46%,而生产要素投入的贡献率却高达94.54%。这种状况,虽然带来了一定的增长速度,但也给国民经济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等消极影响。据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课题组的计算,中国从1985年-2000年GDP高速增长期间,真实创造的国民财富中约有21.8%是通过“损失成本”和“借用成本”获取的;也就是说,在GDP中扣除这部分损失后,纯GDP只有78%。据2006年9月7日国家环保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称,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GDP污染扣减指数为1.8%。若累计10年,将数字惊人。
有研究者认为,粗放经济增长是一种典型的“跨期替代”透支行为,是资源资本、社会资本增量的负值。粗放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不转变,透支至极限且无力还账就走到它的尽头。可见,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不是未雨绸缪,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急迫需要。如果短期内没成效,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
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为了真正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统一,坚持各方面尽快发展与整体协调发展的统一,坚持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统一,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不仅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当代中国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发展论,科学回答了进人21世纪的中国“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共建共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四
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全新课题。必须看到,从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真正完善、自如驾驭这一新机制,我们还有相当漫长的路程,仍然面临着异常艰巨的任务。目前,有些西方国家,还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诚然,西方国家在评价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时候,沿用的是西方的标准,其中不乏某些偏见。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西方国家的这种态度决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上的挤压和经济上的限制,确有其合理的一面。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培育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使其能够主动地、敏感地接受市场机制的调节,根据价格信号自主做出决策;要建立现代市场体系,以搭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平台;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而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理所当然地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是以市场为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和经济运行的主要调节者,并以较为健全的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作为经济运行过程中心枢纽的经济体制或经济模式。这是关于市场经济的通则,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规律和相关的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