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关于和谐社会构建的三个基础(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
论文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须奠基在三个基础之上,即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和谐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利益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好人的利益问题;而政治现代化、民主化,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更为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使社会各种群体的利益和谐共存、协调实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关键;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的和谐最重要的则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心灵的和谐,也就是深层次的社会精神文化和社会心态的和谐。
一、利益均衡――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而在这几个方面中,经济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物质基础性的作用,没有一种和谐的物质生活与经济活动状态,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会丧失其应有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而利益的分配则是物质经济活动的结果或最终形式,这个结果或最终形式将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和带来很多其他方面的影响,并最终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利益的分配提出了要求,而这个要求即利益均衡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利益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话题,只要存在人类社会,利益就会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范畴,而且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内在根据,正是人们为满足自身利益需要的不懈努力,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类社会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利益主体相互依赖的整体。马克思指出:“这个世界并不是某一独特利益的天下,而是许许多多利益的天下。”各利益主体在获取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只有利益关系达到某种均衡状态,才能减少或避免冲突。经济学中的利益均衡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利益关系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的境界。这种均衡是动态的均衡,是发展中的均衡。即利益的均衡必须以社会财富要有一个适当的总量作为前提条件,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倘若社会财富总量很少,那只能是整个社会的贫困或者说是极少数人的相对富足。正如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民众财富的拥有量表现为低水平的平均,从某种情况说社会成员在整体上还处于贫困状态,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财富低水平的平均所造成的财富分布均衡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围绕经济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心一意谋求发展,使社会财富逐渐地涌现出来,尽可能地提升社会财富的总量,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和中心任务。再者利益均衡不是平均主义,而是要求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格局大体合理,不至于过分失衡,而引起社会冲突。当然,利益均衡也不是没有差距,它是有差距的。正是这种差距,也才真实地体现了人个体之间的差异、群体之间的差异以及社会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这是社会客观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动力。适度的利益差别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那当然这种差距不能太大。如果一旦落差太大,利益均衡被破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和威胁。也就是说在财富总量增加的情况下适当地拉开财富拥有量的差距是现实情况下社会发展的必然,只是这种适当的财富差距必须是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广大社会成员才可能接受和认可。但如果利益过度失衡,就会给人们的心理稳定和社会秩序稳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当然,个体和群体的利益失衡,未必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原因,但现实的利益差距如果违背了一些社会认可的基本“情”和“理”,就极可能助长某些不稳定因素的生长,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甚至是引发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激化,从而危及社会的稳定与秩序,最终危及所有人的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较好地处理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调动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保持了政局基本稳定与社会基本和谐。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利益关系被打破,新的利益关系格局尚未完全建立,因而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出现了某些失衡现象。
可以说利益不平衡是社会转型期最广泛、最深刻的变化。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或者产权结构调整引起的利益分化,或者分配方式变化引起的收入分化,或者社会结构层次的变化引起财富分化,造成了由于财富分布的多少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群体的情况,社会暴富阶层的出现而产生的“新贵”和社会赤贫阶层出现而产生的弱势群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财富分布不均衡的“两极”,一极是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极为受益的财富拥有群体,另一极是在改革开放中由于个人问题、地域差异、或结构调整等种种原因而形成的一个弱势群体,[2]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有别于改革开放前的财富结构图。这实际上是和谐问题中的结构和谐问题。诚如一个建筑物的稳定取决于它的结构的稳定,同样,一个人群组织的合理结构对于这个组织的稳定及其正常运转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早就阐明了这样的一条政治公理,可以也应该成为我们分析一个和谐社会的社会结构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必须建立一条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一帮之内,愿意维持其政体的部分必须强于反对这一政体的部分。根据这样的一个公理,一个必然的逻辑结论就是,社会要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性”的结构。亚里士多德指出:一个城帮作为一个社会而存在,总应该尽可能地由相等而同样的人们所组成;这里,中产阶级就比任何其他阶级(部分)较适合于这种组成了。中产阶级(小康之家)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所以公民们都有充分的资产,能够过上小康的生活,实在是一个城帮的无上幸福。事实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是一个从古希腊一直到当今世界始终为思想家和政治家所关注的问题,就是说,一个社会是否能够达成和谐与稳定,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对其赖以生活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等等的支持和认同的程度。社会贫富分化不能太严重。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如果一个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对立严重,甚至仇视,和谐就无从谈起,甚至会出现动荡的局面。也就是说和谐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应该是大部分人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否则不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二、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人类的不和谐的根源产生于利益的差别和不平等,但是,通过有效的政治手段抑制这种差别和不平等,就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基础。在任何一个时代以及任何一个社会,由于人的差异、社会分工、利益分化、资源分配等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社会成员在其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等等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差别,如有的为民、有的为官、有的贫穷、有的富有,诸如此类。这些是社会不和谐的基础,甚至也是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根源。但是,千百年来,人类通过政治价值观的探寻以及有效的政治设计,使人类的不和谐以及矛盾冲突得到有效的抑制,使人类社会的秩序得以越来越完善。人们注意到,在所有导致社会不和谐、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根源中,为官为民、为贫为富,几乎已是无法消除的客观事实。因此要使社会达到和谐的,实际上不是铲除官民、贫富的差别、分野就可以的,而是应该努力构建一种公正合理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政治环境,使得这种差别、分野符合人类理性原则,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达成广泛的社会认同和理解。也就是说,人类可以通过发展民主政治,构筑公正合理政治环境,来实现在人的差异和分化的基础上的和谐相处、各得其所、共荣共存。那么,从人类的政治智慧史来看,对于如何构筑公正合理政治环境,建立一种有效的政治秩序以及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公平合理的社会机制,确实有过不同的模式。自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产生之后,长期以来,国家依靠暴力作为维系社会稳定的最后手段,从而也建立了国家为权力核心的政治秩序。但是在一个和平的国度里,对于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不少人认为关键在于发展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却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市场经济的发育必将导致社会流动普遍化、利益结构多元化、矛盾冲突频繁化,所有这些都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构成严重挑战。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关系的协调,利益关系的协调几乎涉及所有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全面集中地反映其它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其它关系,在特定的条件下超越具体问题之上的带普遍性和实质性的矛盾,都有可能通过特定的政治主体演变为政治关系。
这就决定了政治系统在社会利益协调中居中心地位。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来看,政治上层建筑对实现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运用它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和力量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推动。[3]也就是说要有一套调节利益冲突的机制和社会管理控制体系,能够让不同利益阶层有正当表达利益的渠道,并把他们的诉求和意愿能够整合成综合的意见,在国家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国家可能都有自己的政治协调机制,形式与内容各有千秋,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利益表达的制度化、规范化。利益表达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科学、民主决策的前提。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要求和利益实现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不能很好地表达,不能进行必要的沟通,不仅容易导致官僚主义,还会导致各主体之间因为对彼此的利益要求缺乏准确把握而发生误解和冲突。因此,要建立和完善能够充分反映不同主体利益要求的表达机制,使各利益主体能够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自己愿望,从而在相互沟通中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同时,各利益主体还因此能够合理地参与或影响利益协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得到加强。
故而,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方面。政府应该对社会政策进行不断审视、调整、修改或补充。因此构建和谐的政治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