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措施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要:黄河是一条多沙河流,含沙量和输沙量均居世界大河之首,人民治黄以来,取得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伟大成就。但是,黄河泥沙问题仍十分重要,河床仍在淤积抬高。减缓或根本阻止黄河河床的抬高,是治理黄河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确保黄河安澜的重要因素。作为治黄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研究水沙运动规律,探索减少来沙、减少河道淤积措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措施探讨
1.前言
黄河是一条多沙河流,含沙量和输沙量均居世界大河之首,人民治黄以来,取得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伟大成就。但是,黄河泥沙问题仍十分重要,河床仍在淤积抬高。减缓或根本阻止黄河河床的抬高,是治理黄河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确保黄河安澜的重要因素。作为治黄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研究水沙运动规律,探索减少来沙、减少河道淤积措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近年河道冲淤现状
1986年以来,由于黄河流域降雨偏少,而用水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进入中下游的水量明显减少。上中游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建成运用,改变了水量的年内分配,汛期发生高含沙洪水的机率增多,加之非汛期下游连年长时段断流,造成山东省主槽淤积严重。1986年5月到1999年5月的13年中,高村至利津河道年均淤积0.442亿m3,其中主槽年均淤积0.392亿m3,滩地淤积量仅为0.050亿m3,分别较多年平均淤积偏多41%和偏少84%,表明主槽淤积严重,滩地淤积轻微。受主槽淤积影响,各河段平槽流量明显降低。1986年山东省各河段主槽流量一般在6000―7000m3/s,经过13年淤积,山东省高村以上河段流量已降至2000立方米每秒,高村――孙口降至3000m3/s,孙口――艾山降至3000m3/s,艾山――利津降至3500m3/s,利津以下河口段降至3800m3/s。
3.利用小浪底调水调沙功能减少下游河道淤积
3.1小浪底调水调沙试验功能
根据小浪底水库设计要求,通过调水调沙可以达到减少下游河道淤积,保证下游河道20年不淤积的目标。根据黄委水科院,设计院通过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多次实验得出,当花园口流量在1000―2000m3/s时,将会出现冲河南、淤山东的状况,而当洪水呈现两极分化时,即花园口断面下限流量不大于800m3/s,上限最低流量在2600m3/s时,同时控制下游河水,即艾山流量达2300m3/s,利津流量不小于2000m3/s,能实现下游河道减淤的目的。
由此可见,小浪底水库自身的减淤功能是设计固有的,是一定的,调水调沙功能是长期的,需要下游河道充分合理的配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3.2当小浪底控制下泄流量花园口站在800m3/s以内时,黄河下游应以两岸引水、蓄水、灌溉为主,同时冲槽淤两岸。黄河枯水年,小浪底水库应以此运用方式为主。
3.2.1当小浪底控制下泄流量花园口站在800m3/s以内时,黄河水含沙量较小,此时,黄河下游两岸应在保证黄河不断流的情况下,多引水,多蓄水,以利灌溉。这样不仅能减少引黄渠道的淤积、清淤量,同时提高了渠道的使用寿命,又能发挥黄河水的最大作用。
3.2.2从目前黄河下游的河道状况看,主槽淤积严重。花园口站800m3/s的流量,不可能有大的挟沙力,所以要想使小浪底下泄流量带起的主槽泥沙入海是十分困难的。两岸引黄有利于主槽冲刷。因此建议小浪底水库在黄河枯水期应以小水量下泄为主,最大限度的冲主槽,通过引黄自然淤积两岸。
由此可见,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花园口站800m3/s的流量,通过引水是最好的充槽方法,这样不但多引了水,少引了沙,又降低了主槽高程,是小浪底在黄河枯水年最好的运用方式。
3.3小浪底水库下泄水花园口控制在2600m3/s时,同时控制下游河水,即艾山流量达2300m3/s,利津流量不小于2000m3/s时,黄河下游应关闭引黄闸门,陶城铺以上河段应以淤滩为主,陶城铺至利津河段以淤背固堤为主,利津以下河段,以淤地改土为主,尽量减少入海沙量。
3.3.1小浪底水库大流量下泄运用时,下游河道减淤。此时,黄河水含沙量相对较高,下游引黄闸门应全部关闭。陶城铺以上河段应以冲槽淤滩为主。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和过渡性河段即陶城铺以上至孟津白鹤镇,该两段河道长464km,宽1.4km―10km,最宽处达20km。由于黄河洪水泥沙的影响,多处河道为复式断面,由主槽和滩地组成。在适当的位置修建导流坝,使主槽洪水人为地从滩地经过,达到淤滩、刷槽、减少入海沙量的目的。同时将降低复式断面对防讯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