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台湾问题>两岸关系新思维(一)

两岸关系新思维(一)

详细内容

台湾三二○大选,出现了戏剧化的过程及戏剧化的结果,这样的过程与结果,对大陆当局来讲,想象中,是相当失望、挫折、不解、困惑,以及不满跟焦虑的。台湾问题及两岸关系到了这个地方,接下去,该怎么走,是几乎所有海内外中国人都深切关注的课题,我愿就此提出一些分析与看法,依序述之。

壹:大陆对台政策需要有新思维

再做进一步铺述之前,有三个前提必须获得确认及接受,否则下文就没有阅读的必要。

第一、必须承认长期以来大陆对台政策是有失误的,在思维上存在着不少误区或盲点的,否则,两岸关系不至于演变成当前的棘手状态。

第二、胡温体制才刚刚开始,还有九年,往者已矣,来者犹可追,虽然如此,这个“来者”恐怕也是仅剩的最后的机会了,必须把握。

第三、要解放思想。必须解放思想。该放即放、能舍就舍,能放才能收,能舍才能得。这里,要补充的,是关于所谓的盲点或误区,主要有四:

(1)是大陆当局对“中华民国”的全面否定及刚性否定;

(2)是大陆当局对台湾人民追求民主,民主进程及民主成就的忽视,轻视与蔑视。台湾“民主化”并非成就,这一点,台湾人民不但清楚,而且承认。但这不表示他们会信任接受来自海峡对岸的否定或嘲弄。

(3)大陆对台政策可以掌握四个核心理念及着力点:力、理、礼、利。一头一尾,力与利,分别是棒子与胡萝卜,过去,显然是过于依赖这两个了,力压或利诱,都易遭致反感,起码难生好感。“理”跟“礼”则被忽略了,是被严重忽略的盲点。

(4)“美国牌”的分寸掌握,力度拿捏,难度甚高,风险亦大。稍有不慎,即有尾大不掉之虞。三二零大选后美国的介入即为一例。

总结一句,大陆当局面对台湾的新局势,必须反省失误,把握机会,解放思想。否则,两岸关系及情势将继续恶化下去。否则,也不足以语新思维,可就此打住。

贰:两岸关系的新思维

新思维分三大部分,分别是一、形势认知;二、思维建构;及三、政策建议。先论形势认知。

一、形势认知

让我们从“认知台湾”做起,分别从四个角度来看。

(一)从历史战略上看台湾

台湾近四百年历史,它的存在及发展,在有清一代(当然亦可上溯自更早),直到康熙之前,都是被中原或大陆或当时的北京当局所漠视的。因为郑氏(郑成功父子)王朝的存在,对大陆东南构成威胁,才接受施琅建议,渡海平郑,统一台湾,但即便如此,中原对台湾的心态也只是从“漠视”到了“消极重视”,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叶。

一八四二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大开,两方列强(包括日本)觊觎中国,台湾亦在目标之中。一八七○年代,发生“牡丹社事件”,被日本视为属地的琉球国,有一艘船在台湾南部海域遇难沉没,数十船员上岸被台民杀害,日本藉此寻衅,酿成中日外交事件,清派钦差大臣沈葆祯赴台处理。这是有史以来,中央高层官员第一次亲履台湾,对台湾有了第一手的了解,在奏折中,沈葆祯奏请朝廷允许台民祭拜郑成功(郑被清廷定位为乱臣贼子),建延平郡王祠,并责成福建巡抚每年必巡台湾一次。这是北京当局认识及重视台湾的开始。一八八五年,台湾改建行省,派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刘在台湾,决心戮力将台湾建设成中国东南的屏障,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战略上重视台湾的开始。可以说,从“消极重视”转变为“积极重视”。可惜,时不我与,十三年现代化建设却因甲午之战台湾割给日本(一八九五)而尽付东流。五十年后,一九四五,二战结束,台湾回归中国,但旋不久,国共内战又起,一九四九年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迁移台湾,自此以后,两岸又进入到“积极敌视”阶段,由老蒋而小蒋,再到李登辉到陈水扁,大陆对台,敌视未改,最多是从“积极敌视”演变为“消极敌视”。

总结历史,大陆当局对台湾,数百年中,“积极重视”的时间只有十年(一八八五-一八九五),也是台湾发展最快,两岸关系最好的十年。什么时候,重见同治、光绪时期沈葆祯、刘铭传等的战略格局及政治智慧,两岸关系及台湾问题才渴望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默察民情,积极重视”是新思维的第一条。

(二)从人文战略上看台湾

台湾依人口结构,有四大“族群”:闽南(本省籍)、客家、外省及原住民,这是根据人数多寡排序的。若依时间先后,则不同时期的文化积淀,依序是原住民文化、中原文化、荷兰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就近代而言,文化冲击最关键的过程有四:(1)日本统治时期的皇民化(第一次“去中国化”);(2)战后的西;(3)两蒋时期的“复兴中华文化”;(4)李扁时期的本土化(第二次“去中国化)。

经过了这样的文化发展过程,到了目前,可以浓缩提炼出两种对两岸关系有深刻影响的成分:

(1)雏形的公民社会。亦可称之为前民主政治。台湾的民主虽谓已臻成熟,但人民普遍对民主、自由有正面的评价及追求的意愿,与此同时,对集体主义及共产思想基本上把持着警惕与排斥的态度。

(2)对“中国”,从两蒋时期高度的认同(自认为是中国人,而且是有着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人),在两种力量的“挤兑”下,逐渐演变为对中国认同的冷却、疏离或进一步地反对。两种力量,在内部是台湾意识的兴起,在外部,是作为中国认同载体的“中华民国”被大陆当局的高度压制。而对此等情景,大陆当局必须能够反省,体谅与调整。“以礼相待,以礼相让”是新思维的第二条。

(三)从地缘战略上看台湾

台湾是三股力量交汇的中心。首先,是美国围堵中国锁链的枢纽。不仅目前如此,战后如此,甚至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当美国一开始认识东亚时就是如此。

其次、台湾是日本生命线的咽喉,日本资源贫乏,直到目前,三分之二的进口资源必须通过台湾东西侧的海域北上抵日,这是台湾对日本无可取代的战略价值。日本非控制台湾不可,要不就席不安枕。日本战据了台湾,就可以肆无忌惮,发动侵华战争,南洋战争,太平洋战争,甚至偷袭珍珠港。一旦日本未能控制台湾,那么谁来“控制”台湾,它就只能听谁的,一如二战之后日本同美国的关系。

第三、台湾是中国出太平洋的门户,同时也是侧翼控制南中国海的高地。中国不崛起则已,只要中国崛起,断无被人封锁门户之理。

所以,台湾是中、日、美三方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台湾如能统一,那么:目前的战略形势立刻倒转,日本将别无选择,在中、美之间,向中倾斜。易言之,“反手擒拿,易守为攻”,是新思维的第三条。

(四)从国内外战略形势看台湾

对此,我曾有“台湾形势的三个均衡”的论述。大要是,台湾内部是小均衡;北京、华府、台北三方之间是中均衡;全球战略大势是大均衡。只有当三个均衡都处于均衡状况时,台海局面才能有稳定的均衡。否则,任何一个均衡的失衡,都会牵动到其他的均衡,造成更大的震荡,除非,这个失衡被另外的均衡恰好给制衡。

目前的形势,台湾大选的结果显示,蓝、绿是五○对五○,但这种数学上的平衡恰恰是政治上的高度对峙,足以造成高度的不稳定,也即是失衡。另一方面,大均衡中,近两年来,因反恐故,中、美两国处于一种“暂时”的稳定状态,但其实就美国全球的战略进展而言,这种状态能维持多少,很难预料,故大均衡也有失衡的倾向。若大均衡及小均衡任何一个或两个都失衡了,那么,大陆、台湾及美国当前的稳定状态势必会被打破。站在两岸中国的立场,此时必须慎防美国基于其国家利益从中渔利。预见此等情势之可能到来,必须要“关照全面,主导均衡”,这是新思维的第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