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国历来十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非常关注,能否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到祖国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青少年犯罪被视为当代三大公害之一。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犯罪数量增多,案情复杂,恶性案件突出。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成为困扰各界部门的热点问题。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对其的预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近几年来,我国对青少年犯罪实行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势头。但是,在一些方面仍很突出。例如:犯罪低龄化、犯罪数量递增、犯罪手段智能化、成人化、团伙犯罪日趋增多、暴力性案件增多。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研究预防措施以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刻不容缓的。从青少年犯罪原因上看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且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预防措施的根本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教育中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家庭教育 社会关注 学校教育
近年来,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罪高。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加重,且犯罪向低龄化,暴力型、团伙犯罪转变。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已经成为一个不容易忽视的社会问题,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预防青少年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娇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对青少年犯罪追究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从组织上看,青少年犯罪案件多为团伙犯罪,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犯罪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等犯罪的案件,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可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犯罪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如:贵阳警方去年9月份抓获了聚众斗殴,多次持刀抢劫伤人的“阴风帮“帮主和骨干成员,一举摧毁了“阴风帮”。据警方审查,“阴风帮”是一帮青年男女通过网络纠合起来的犯罪团伙,成员年龄在16-27岁之间,几乎都是无业青少年。“阴风帮”作案时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开车,有人专门抢劫,而且抢劫时男女搭配,所抢钱财由一人保管,开支由此人负责。再如:2001年2月,福建省连城新聚镇警方破获了一起团伙抢劫、盗窃案件。团伙成员是六名十六到二十岁青少年成立了“蝎子帮“在当地发展了43名成员,实施寻衅滋事,抢劫、盗窃,敲诈勒索等犯罪21起,共抢得人民币150多元,收取保护费100多元,盗窃财物价值600元,砸毁饭店一家,打伤14人。
(二)从犯罪手段看,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没有事前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恶,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如,今年2月北京15岁的姑娘小颖认为女友抢走了自己的男友,残忍地边刺14岁的小静17刀。还有,谁能想到仅仅是为了一张参考卷子,15岁的魏某竟用一把水果刀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同学郭某杀死。同样的手段也发生在某市的医学院中,药剂专业的大一学生郭某年龄18岁,风华正茂,有着令人羡慕的好前途。然而,她却因与宿舍同学之间的小磨擦,始终耿耿于怀,去年秋天的一个周末,她的家中带来了老鼠药,撒在了全宿舍同学的水杯和暖瓶里,造成同学一死六伤的严重后果。
(三)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他们中有的还未满18周岁,本应是上学的年龄,却坐在了被告席上。而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是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如发生在宜昌市西陵区作案,次数多达20多起,而且已参与作案两年多。2000年,北京某区公安局接群众报案,有几个歹徒正在盗窃某单位新建办公楼的铝合金窗,民警立即赶往现场将两名歹徒当场抓获。经审查二人都是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周某14岁,李某13岁。根据二人供认,他们有个9人盗窃团伙,除一人22岁以外,其余8人都在13-17岁之间,该团伙自1999年成立以来共作案20余起,盗窃现金,香烟,饮料总价值达1万多元。
二、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道路的危机。
1.过分宠溺的家庭
其子女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有这种性格的少年,一旦介入社会生活,很容易以自私的,任性的态度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以而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2.简单粗暴的家庭
其子女最容易形成粗暴冷酷的性格,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样“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畸形,这种少年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很容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并由此导致违法犯罪。某市去年破获的两起流氓团伙斗殴案件中,其成员不满18岁的占80.5%,这些人大都是处在父母文化低,工作不稳定,且性情暴烈的家庭里。
3.父母形象不佳的家庭
由于父母行为不庄严,不检点,没有建立正常的权威形象,少年形成不良的性格而导致异常行为的发生。如某校一初二学生,伙同他人多次盗窃某建筑工地装璜用的铝合金材料,并且公然放在家中其你不仅不及时制止教育,反而将销赃来的钱供自己喝酒赌博用。这类家庭父母的不良行为,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极坏的影响,导致这种家庭的子女犯罪率偏高。
4.气氛异常的家庭
气氛异常主要是由于夫妻不合、争吵或离异,以及一方早逝所引起,由于夫妻的关系冲突或异常,因而他们很少关心子女。同时,这种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家庭的不安定,缺乏温暖,容易形成感情冷漠、烦躁、孤独怪僻的性格。此外,这种孩子极易流浪或徘徊在街头,不愿回家,逐渐形成冷酷无情,玩世不恭的性格,长大成人后极易成为惯犯或罪犯的心理基础。
5.经济贫困的家庭
主要指城市下岗职工和经济落后农村尚未脱贫的家庭。这些家庭父母无稳定收入,又无挣钱致富的技能,谋生艰难,小孩中途辍学的很多,若是家中还有一个病人则更是雪上加霜,债务累累。这类家庭很容易促使孩子很早涉足于社会,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他们中很多人误入犯罪群体中,男的青年多半以行窃、诈骗为营业,女性则以卖淫为“职业”,而且这些人违法犯罪的意识很浓厚,改造教育的难度大,抓了放,放了抓,不思悔改,重操旧业,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二)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及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崇拜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的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往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另外我们知道,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促使我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充斥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污染,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学校缺乏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和教育不够。
二是法制教育缺乏,很少对学生上法制课出法制板报等进行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