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一)

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一)

详细内容

[摘要]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者预言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这种人才不但应具有良好的德、智、体、美、劳基础,而且要有很强的创造和适应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古希腊就有了问题教学法。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性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展和思维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问题教学法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代教学法中的一朵奇葩。那么,问题教学法核心是什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能否引入这种方法?怎样在中学历史课中开展问题教学?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问题教学法引入的必要性
  首先,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者预言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这种人才不但应具有良好的德、智、体、美、劳基础,而且要有很强的创造和适应的能力。实践表明,问题教学法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其次,问题教学法的引入是适应高考历史改革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近几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历史试卷明显加大改革力度。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大提高了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题目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据比较权威的统计,1991-1992年此类题约占30%,到1995年,已达到80%左右。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仍然使用旧的一套“注入式”,“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点点滴滴的历史知识和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是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注重引入类似问题教学法一类的侧重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它包括:①问题情境及其主要成份。②问题情境的分类。③问题情境的设置。④问题情境――诊断智力发展水平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等基本内容。本文着重谈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方式。问题教学法的创立者总结出一条作为主要的教学原理的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依据这一基本途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通过下列方式设置问题情境。
  1.通过对有关的趣味史实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授《唐朝的衰落》一章时,我向学生出示了一组唐朝人口增减资料:
  A.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37,140,000人。
  B.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41,419,712人。
  C.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52,919,309人。
  D.唐肃宗干元三年(760年) 16,990,309人。
  E.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15,762,432人。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①从A至C阶段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②由于什么事件导致C至D阶段人口急剧下降?该事件的原因及后果各是什么?③从D至E阶段为何人口继续下降?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思考,进而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由于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人口增长;后期由于统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使社会生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可见,政治稳定是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