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标出示渠道的变化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一)
详细内容
目标教学是近年来教学过程的明显特征,通过在讲授新课前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在学习过程中很清楚地知道将要学习哪些知识、培养何种能力以及每一个知识点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通过放投影、口述或挂小黑板等方式直接将教学目标出示给学生,而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开启学生的思维是非常不利的,也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目标的出示渠道上多思考、探索,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是什么?发现、探究、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而言已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种个性倾向性的引导下,学生非常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他会把解决问题作为自己最大的追求,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想方法学,这就表现为主动学习。
这种学生自己提出目标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愿望,还能使学生树立“我能学”的自信。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从实践过程来看,如果教师先出示教学目标,然后进行教学,不参与或明显不感兴趣的同学占近25%,而当教师鼓励同学自己分析课题,提出所期望的目标之后,积极参与完成目标的同学高达90-95%,这就表现为独立学习。
为实现自己提出的目标而进行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做到自行监控、自行调整,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由于在学习活动之前,学习目标是学生的自我期望,因此在学习活动之中,学生能够自觉地通过反省和比较等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将自己的注意力牢牢集中在解决问题上;在学习活动之后学生也能自觉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这就表现为自觉学习。
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发现性学习
国家教委已明确提出: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即从应试教育想素质教育转变,其转变的关键在于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的质量,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得到的不仅是“鱼”,更应是“渔”。
首先是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政治课教学来说,回答一个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许只需要书上的几行文字,但过目即忘,而面对新的一课提出自己期望了解的目标,不仅要对前一课已有深刻的理解,还要能把握它的延续方向、对新课题进行了认真研究,从而产生问题意识,使如何提问题、如何完整准确地提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