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健脾止痉汤医治脾虚肝旺型小儿目眨的效果
详细内容
目眨是指眼睑开合失常、频频眨动、不能自主的病症,多见于小儿,俗称“眨眼”,即瞬目增多。儿童目眨临床上较多见,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笔者采用中药治疗70例目眨儿童,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26例患者均来自2009~2012年我院眼科门诊,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2~12岁,平均5.8岁;均系双眼发病,病程最短5天,最长2个月,平均29天。对照组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龄2~11岁,平均5.6岁;病程最短4天,最长2个月,平均26天。两组在年龄、病程、男女构成比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实用眼科学》制定,符合以下三条:①双眼胞睑频频眨动,不能自主,或感痒、涩、畏光;②轻者眼外观如常人,重者可兼见睑内红赤,颗粒丛生,白睛干燥无泽或黑睛星翳等;③多见于小儿。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眼科学》中脾虚肝旺型的有关内容拟订。双眼胞睑频频眨动,眼干涩,常喜揉试,白睛微红,干燥无泽,形体消瘦,烦躁喜怒,饮食偏嗜;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外眼部正常,目眨频频,全身无神经及精神方面的异常改变。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口服维生素AD丸,1丸/次,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健脾止痉汤,基本方药:法半夏6g,黄芩6g,干姜6g,黄连3g,党参6g,大枣6枚,生薏苡仁10g,焦三仙各6g,木香3g,砂仁10g,枳壳3g,川朴6g,白术10g,炙甘草6g,天麻6g,茯苓12g。上述中药加清水浸泡,文火煎汤至约100ml,待温时内服,每日1剂,日服2次,5天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2~3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胞睑开合正常,目涩及其它症状消除;好转:胞睑频频眨动次数明显减少,目涩及其它症状基本消除;未愈:胞睑频频眨动,不能自主,目涩等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两组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儿童目眨症是眼科常见病症,西医认为是由于屈光不正、慢性结膜炎及精神因素等所致的眼睑痉挛。《审视瑶函》对此病已有描述:“目者,肝有风也。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而不能任,故目连也。”中医认为此证与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有关,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或病后失养等因素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脾虚气血不足,目失所养则频频眨目,且喜揉拭;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脾虚气血不足,肝失所养,阴虚火旺,以致烦躁易怒;肝主筋,主疏泄,筋失所养,风动筋挛则频频眨目,不能自主。因此本病的病机为肝脾失调,脾虚肝旺,故对本病的治疗应从脾胃入手,佐以平肝熄风。健脾止痉汤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参苓白术散化裁而来。在益气健脾的基础上加入平肝熄风之药。方中党参、茯苓、白术、大枣、生薏苡仁、炙甘草健脾益气;黄芩、黄连苦寒降泄除热;半夏、川朴、干姜辛温散寒,行气化痰;焦三仙、砂仁消食化积,健脾和胃;木香、枳壳行气宣滞;天麻熄风止痉。全方共奏健脾养血,平肝熄风之效,使脾气健运,诸症自除。在进行中医治疗时,嘱家属及时纠正患儿的不良饮食习惯,适当补充营养,也是获得痊愈的必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