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探析SCI收录医学院校和医院论文的结果

探析SCI收录医学院校和医院论文的结果

详细内容

1 利用 SCI 进行学术评价的现状在我国大陆地区,南京大学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最先将 SCI 引入科研评价体系。此后 SCI 逐渐成为我国学术评价的最重要的指标,而且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 SCI 已成为衡量我国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尺度[1]。职称晋升、基金申请、评奖等都围绕 SCI 进行,由此引发了各种问题。有些人实际工作能力一般,却善于写文章,从而无论是晋升还是申请基金都占有优势。比如有的临床医师看病水平一般,却因为发表了不少 SCI 文章很早就评上了高级职称。与此同时,大家公认的临床高手却因为没有文章而事事落败。有人认为,唯 SCI 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直接导致了各种学术不端现象的泛滥,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损害了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形象[2]。以至于中科院院士李国杰这样戏谑地评价,SCI 就是 Stupid Chinese Idea( 愚蠢的中国思维) 。

2 理性看待 SCI 评价标准尽管批评唯 SCI 评价导向的声音不断,但事实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SCI 在中国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科研评价标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庞景安认为: “SCI 正成为现阶段科学管理和科学评价不可替代的强有力科技评估工具”。据统计,2009 年中国发表 SCI 论文 12. 75 万篇( 含港澳地区) ,排在世界第 2 位。排在第1 位的是美国,发表 SCI 论文 39. 75 万篇,是我国的3 倍多。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贺德方研究员认为: “中国基础研究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没有较大规模且高质量的 SCI 论文是不可想象的。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仍然需要 SCI 论文数量的快速增长”。他还认为: “中国的 SCI 论文数量相对于中国人口和研发人员总数的规模,还处在打基础的积累阶段” [3]。可见,目前还没有能够替代 SCI 的标准,还需要沿用 SCI 这一标准,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由此所造成的各种负面情况。

3 合理促进我国医学 SCI 论文的发表理想的科研评价体系不但能肯定优秀成果,更能鼓励和激励所有的人; 不公平或有问题的评价体系则会导致怨气和消极的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医学院校的每个教研室和医院的每个临床科室而言,SCI 论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都被视为科研实力的一种体现。笔者从事医学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多年,发现在不违反科研规范的前提下,发表更多的 SCI 论文完全有捷径可循。 3. 1 多学科、不同层次人员均可发表 SCI 论文 SCI 论文并非意味着高精尖研究,不同层次的医教研人员都可以发表 SCI 论文。以往很多人认为,SCI 论文属于高层次的论文,只有少数高学位、高职称、有众多基金支持和良好实验条件的人才能完成。事实上,对于每个高校的教师和医院的医师而言,只要头脑中时刻具备科研意识,仔细总结,都能发表 SCI 论文。据统计,与医学相关的 SCI 期刊大约有 2000 种,对每个学科而言,既有分值较高的期刊,也有很多低分值的期刊。每种期刊更有很多不同的栏目,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期刊和栏目,一些院校的本科生发表 SCI 论文也很常见。经验总结和调查性质的论文,既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资金,也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事实表明,一些以往认为不能发表 SCI 论文的教研室,经过努力也是可以的。例如我国护理专业目前有 65 个护理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2 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我国的临床护理人数众多,而护理 SCI 论文却只排到世界第 8( 表 1) ,和世界第一的美国相差悬殊。实际上医学院校的护理系和医院中的护理人员完全可以发表 SCI 论文。山东大学护理学院近 3 年发表 SCI 论文 11 篇,第二军医大学共发表护理论文 9 篇,第四军医大学护理系 2009 年发表 4 篇。除了护理以外,第四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和第二军医大学卫生管理教研室都成功地发表了 SSCI 论文,有的计算机教研室老师也和其他单位合作发表了 SCI 论文。(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shlunwen.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