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治疗首先重在调肝达和探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 脾胃与肝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脾胃病治疗上常常肝脾胃同治,首先重在调达肝木,调和脾胃。强调调畅气机,注重肝木条达;调治寒热,寒热温凉不可偏性;调和气血,攻伐滋补不可太过;调肝运脾,化痰除湿之根本。
【关键词】 脾胃病; 调肝达和; 调治寒热; 调和气血; 脾胃调和
脾胃与肝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关系十分密切。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通降,肝主疏泄,寓相火,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协同并相互制约,在完成饮食物的受纳、腐熟、运化,乃至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病理情况下,脾胃与肝之间的病变又可相互影响。在脾胃病治疗上常常首先通过调达肝木,使脾胃调和而愈。
1 调畅气机,注重肝木条达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促进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主升发,“从特性而言,是以喜条达为基础的;从功能而言,则以主疏泄的形式表现出来”〔1〕。脾与胃互为表里,以膜相连,同居中州,通达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机的畅达是重要条件。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升胃降对维持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若肝之升发疏泄失常,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太过,肝气过于升发的病理状态。若疏泄太过者,为肝气逆,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临床易出现烦躁易怒,两胁撑胀窜痛,胃脘胀痛,呃逆暖气或恶心呕吐,苔薄或微黄,脉弦等症,所谓“人之五脏,惟肝易动而难静,……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至作泻。又或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2〕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一为肝的疏泄功能不足,是指肝主升发由于某些原因而受到障碍,以致气失于疏通畅达,形成气机不畅而郁结的病理变化。肝气疏泄不及者,为肝气郁,木不疏土,则气机壅塞,胃失通降之性,临床上则易出现胸胁胀闷,善太息,情志抑郁,胃脘满闷不舒,纳差食少,苔薄白,脉弦等症,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方用逍遥散(《和剂局方》),均注重调畅气机,使肝木条达,脾胃调和。然疏肝理气之品,辛散耗气,不可过用、久用、重用,尤其是阴虚之人,更伤肝胃之阴。方中白芍、当归之品养肝阴防燥火作用,可辨证加用养阴之品。
2 调治寒热,寒热温凉不可偏性
肝寓相火,脾胃得以温煦。肝木少阳春生之气,可生发温煦全身脏腑组织,形依其充,神赖其养,是脏腑生发之源。少阳春生之气之于人体,具体表现为相火〔3〕。肝木少阳春生之气,具有生发温煦的作用,可鼓舞脾胃,为脾主运化升清,胃受纳腐熟、主通降功能提供温运的热量和动力,故有助于胃阳更好地发挥其温煦和推动作用。正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指出的:“盖肝之系下连气海,兼有相火寄生其中……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以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之熟腐”〔4〕。若因肝之相火不足,失于温煦,肝寒犯胃,所谓“气不足便是寒”,可出现胁痛、胃痛绵绵,喜温喜按,胆怯善恐,胃脘作凉,泛吐清水,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等症。治宜暖肝温胃,方用吴茱萸(《伤寒论》),对大辛大热之品,化燥伤阴,理当慎用。若肝之相火妄动或不归其位,变生贼火,所谓“气有余便是火”,则又易横乘犯胃,“盖肝性急善怒,其气上行则顺,下行则郁,郁则火动而诸病生矣。故发于上,则头眩、耳鸣或为目赤。发于中,则胸满、胁痛而或作吞酸。”〔5〕出现胁肋胀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脘痞暖气,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肝火犯胃证。治当清肝和胃,方用左金丸(《丹溪心法》),然苦寒败胃,化燥伤阴,不可太过,以黄连苦寒治热,直折肝火,火归其位自无犯胃之虞,尤妙在少佐吴茱萸之辛热,以防矫枉过正,方药虽简但深蕴医理。脾胃病常有寒热错杂,肝脾不和,升降失调所致之痞证以及胃脘痛、呃逆、呕吐、反胃、腹泻、失眠等证候,常用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加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