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诊断(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CT诊断
(一)CT表现
平扫:平扫时,肿瘤一般呈低密度改变;少数与周围肝组织呈等密度,若无边缘轮廓的限局性突出,很难发现病变;极少数显示为高密度。据统计,肿瘤内产生钙化的约占5%以下。
当合并脂肪肝时,与肝实质呈等密度及高密度者为肝细胞癌之特征性所见。因病理分型不同,有不同的CT表现。
结节型与周围肝组织界线清楚,肿瘤呈类圆形,部分于周围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更低密度的环状带,即假被膜,肿瘤内常形成间壁而密度不均一。另外因肿瘤缺血、坏死,其内部可出现更低密度区域。
结节型肝细胞癌可为单结节或多结节。
有时可见肿瘤存在之肝段呈低密度改变,这是由于肿瘤向门静脉浸润并压迫门静脉,造成门静脉狭窄、闭塞,致使门静脉血流减少,而致肿瘤周围肝实质营养障碍。
巨块型形成巨块状,占据肝脏一叶或一叶之大部分,因向周围浸润而边缘不锐利,肿瘤内多有坏死,而呈不规则之更低密度区域。周围常有子灶。
弥漫型为弥漫性小结节,平扫难以显示。可见肝呈弥漫性肿大、肝硬化、及门静脉内瘤栓形成。
增强扫描:肝细胞癌血供丰富,动态扫描、螺旋CT扫描之动脉期可见肿瘤明显增强效果。小型肝细胞癌常为均一增强浓染,大肝癌由于内部形成间壁,有不同的血管结构,而呈不均匀增强效果,其差别较大。
时相变化,肿瘤增强效果减退,其密度下降,当肝实质被造影剂增强时,即门静脉期,肿瘤则呈现低密度改变,此时,比平扫时病变范围略显缩小,边界较之清晰。这主要由于肝癌约90%-99%由肝动脉供血,而周围肝实质约80%由门静脉供血,两者表现的增强效应因时相不同而致。典型者于造影剂注入后30s,肝细胞癌与周围肝实质之CT值即发生逆转,竹本等统计约77%呈现上述典型程序。Hosoki等叙述肝细胞癌之动态CT有如下程序:①动脉期肿瘤明显增强,但仍比周围肝实质密度低。②动脉期开始肿瘤呈高密度,很快即变为低密度。③动脉期肿瘤呈高密度,至门静脉期仍比周围肝实质密度高。
此外,平扫时,因门静脉供血减少而致肝细胞癌以外肝实质之低密度改变,于动脉期增强时,可见一过性高密度征象,是因肝动脉血流代偿性增加之故。
动脉、门静脉短路时,动脉期增强可见肝细胞癌同其周围肝实质的一部分呈高密度征象,提示肿瘤的门静脉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