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导学性问题的设计(一)
详细内容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观察,去实践”。在课堂上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目标就以导学性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
然而,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设计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的问题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仅就知识点提问题,缺乏生活性,也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课本知识点,答案固定,思维固定,缺乏开放性。
3.问题的提出笼统、呆板,有时直指结论,或者提问包含着深奥的问题,让学生无从下手,缺乏层次性。
4.问题的设计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简单的一问一答,缺乏探究性。
以上问题的存在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无法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笔者通过研究课堂问题的设计,针对课堂中导学性问题的设计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温故知新型问题设计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有意识的将复习的内容设计成彼此相关联的问题,并预设部分新问题,为新的学习内容铺垫,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可是学生巩固拓展旧知,发现新知。
例如,在九年级的第一课,设计这样的问题:1.生活中你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的?2.我们为谁履行责任?学生思考后发言,在家孝敬父母,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社会遵守法律、社会公德等。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复习旧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活化问题设计
教师在开发利用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设计一些富有层次感的问题。在编排上,教材每个知识领域都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上升,并且依据“前有铺垫、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体系呈现知识内容,教师设计自学问题时要善于把教材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将课标中规定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有机的组成一个主题,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以现实问题为切入口,展示丰富多彩的活动世界,在活动中生成知识。
例如,在初一思想品德课中,“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自学时,教师设计一个具体案例:魏某从小沾染了不良行为,开始小偷小摸,后来逐步发展到撬门破锁、入室盗窃,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自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