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教学探索(一)
详细内容
[摘要]素描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平面造型方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频繁及信息传递加速,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素描本身就是终点,是“纯正的艺术”并非造型艺术的“基础”。在我国传统的素描教学中,过分强调了它的服务功能、基础功能,形成束缚学生艺术思维的死结。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及信息传递的加速,一些教师开始转变素描教学观念,进行符合艺术规律的素描教学探索。
[关键词]素描教学 教学方法 探索和实践
素描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平面造型方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频繁及信息传递加速,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素描教学该怎么教?教些什么?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素描的认识,发挥素描教学应有的作用?这些都成为素描教学首先要探索的问题。
中国的素描教学体系是建立在20世纪初,旅法旅日学子学成回国,把学到的一整套素描教学在几个国立艺专推广。自五六十年代以来就以苏式教程为主体的全因素素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沿用至今。这种教学以长期作业为主,要求学生在画面中表现出体积空间、形体结构、人物特征、情绪气氛等各种客观现实。它虽然可以达到训练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的目的,但久而久之走向模式化,机械化。这种素描教学虽易于接受,易于检查,但却局限了学生主体性的介入,缺少了对真实的追问,其画面形象虽然比例准确、结构严谨、色调层次变化也不无精妙之处,但却有死气沉沉,缺乏生气之嫌。
素描本身就是终点,是“纯正的艺术”并非造型艺术的“基础”。在我国传统的素描教学中,过分强调了它的服务功能、基础功能,形成束缚学生艺术思维的死结。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及信息传递的加速,一些教师开始转变素描教学观念,进行符合艺术规律的素描教学探索。笔者多年处于教学一线,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对素描教学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素描单体因素与组合因素的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素描是与色彩相对而言的,是借助点、线、面、空间、纹理等这些形式因素来塑造形象,每一种都单独形成画面,也可以几种同时使用。只有获得对素描各个因素的深入理解才能产生对素描的真正把握,从而实现其服务性和独立价值。目前,素描教学中,侧重于“真实的再现”,对素描的学习要求局限于写生对象,对客体的模拟,其手段强调用全因素素描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有道理的,但也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局限他们的思维方式。提倡创造性思维,拓展素描的宽泛性。要把造型的普遍规律纳入艺术规律的个性表现中,使艺术个性自然地渗透到画面中,以昭示绘画者个人的审美精神和创造内涵。我想,倘若做到了这些,就将使我们的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学会使用多种工具材料,提高驾驭工具的技能技巧
“素描是一门使用特殊工具与材料的特殊艺术”。对大多数画家来说,他们对绘画工具和材料具有敏锐的嗅觉,享受这些工具和材料带给他们的快乐,比如铅笔的银灰色线条、炭笔的黑色柔性、彩色蜡笔的强烈度与明亮感、钢笔淡彩的透明流畅性都令他们快乐无比。如果说一件画具或一种画纸能够引发画家的创作激情,那么这种激情也将融入他的作品中,成为他素描理念的一部分。
在素描中,工具和材料的应用和表现对塑造形象密切相关。铅笔、炭笔、炭精笔、钢笔、毛笔;素描纸、水粉纸、水彩纸、新闻纸等等,不同特性的工具,各种质地的纸张,表现出丰富多姿的线条、块面、只有熟练地运用这些工具材料时,画面才会显得更精彩、更有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