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语言《逗蚂蚁》的摩课教学探讨
详细内容
在教研组的活动安排下,我选择了小班语言《逗蚂蚁》作为本次"行为跟进式"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次的摩课教学探讨,努力尝试不断更新,不断探索。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分享的意识和经验。因此,我选择幼儿熟悉的蚂蚁为切入点,挖掘隐含在蚂蚁身上的团结合作,乐于分享的精神,也便成了我们此次活动的主旨,为使教学变得更加的生活化,我对儿歌稍微作了修改,把"黄米饭"改成了"白米饭",这样更符合孩子的实际生活。《逗蚂蚁》这首诗歌节奏明显、内容浅显,短小精练又生动活泼。这朗朗上口的诗歌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在念念演演中,幼儿的口语能力得到发展,同时让孩子懂得有了好东西与他人分享是件快乐的事。
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分成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产生兴趣,通过猜一猜:"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客人一起来做游戏(慢慢拉开黑板上的纸帘,露出蚂蚁触角和上半个头),猜猜它是谁?"(幼儿猜测一番后,教师出示整只蚂蚁卡片。)用猜想形式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同时,逐步出示的方式可引导幼儿有方向地猜测,避免漫无边际。再通过喊一喊,逗一逗,设计了游戏情境"逗蚂蚁",引导幼儿充分展开想象,理解儿歌内容,并熟悉儿歌句式"蚂蚁来呀来"。 第二环节我改变了以往单一模式的教学,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儿歌。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儿歌中的"哼哟哼哟搬得欢",启发幼儿分别对"哼哟哼哟"与"搬得欢"进行联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加深了幼儿对蚂蚁体型小、力气小的印象:二是发挥了移情作用,让幼儿明白有了好东西与他人分享是快乐的事。在学习中并进行表演,教师参与其中,小班幼儿年龄小,较容易进入游戏情境,但主动性往往不够,所以教师的参与既是一种示范,又是帮助幼儿开展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第三环节替换儿歌中的饭菜名。我让幼儿直接回忆平时吃过的饭菜,拓展孩子已有的经验,帮助孩子梳理建构经验,这是一个调动幼儿已知经验的环节,既贴近幼儿生活,又可以将游戏延续下去,使幼儿充分体验学习儿歌的快乐,并推动幼儿与家长互动。可是小班孩子年龄小,刚才处于游戏的兴奋情景中,一下子不能马上就安静下来,导致孩子在替换仿编时不太注意力集中,也许活动时间太长了点。
在我们教研组老师们的集体讨论和提出了不同建议后,我对活动过程进行了修改,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第一环节没改动。第二环节创设游戏情景时,减少了一次游戏,在请全体幼儿"吃饭"游戏时,每人拿一样饭菜图片,坐到自己位置上,和第三环节连在一起,替换儿歌中的饭菜名,孩子们沉浸在自己手里的美味饭菜中,对饭菜的名称也有了了解,只是没完全集中到创编活动中。其实创编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整个活动环节安排恰当,幼儿参与性积极,兴趣高,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了有益的发展,学得快乐。
总之,《逗蚂蚁》这个活动的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为中心。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鼓励幼儿借助动作、表情等创造性表现,在对话与扮演的游戏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儿歌的情趣,调动了幼儿已知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体验到了学习儿歌的快乐。活动以游戏化的情境,生活化的语言,展现了逗蚂蚁的过程,十分有趣,激发了幼儿表达的欲望。值得探讨的是,如何让创编活动以简单的方式呈现,拓展孩子的知识经验并得以提升,在一次次的摩课中,不断探索、反思,不断实践、创新,不断追求有效课堂,达到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