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幼儿园园长方向盘>让课程建构的过程成为卷入者成长的历程(一)

让课程建构的过程成为卷入者成长的历程(一)

详细内容

主讲: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 吴邵萍

各地都在实施新《纲要》,新《纲要》是纲领性的东西,没有切合某一地方的东西,需要各地结合实际

提出园本课程,因为中国太大,各地发展不平衡,希望各地进行自己的园本课程的实践,在近十年期间,幼教间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可以搞园本课程,一派认为不可以搞园本课程。南京依托南师大资源,园本课程搞的比较丰富,上半年进行了梳理有60多个园本课程,有的比较完善,有的刚起步,有的正在进行中,不好说园本课程好还是不好,园本课程能做还是不能做。园本课程就像做课题,所以今天拿出这样一个题目,来跟大家交流。

我园硬件条件在南京不算好,我们不喜欢搞分园的形式,这也不好说到底好不好,放大效应有人说分散了不好。国外比较发达的国家,好的幼儿园他们的规模都比较小,孩子需要互动,人数越少,互动面越大。鉴于这种思想,在我园坚持两点:一不办分园,二不扩大规模。同时我们认为,软件比硬件更重要,人才的培养、引进都需要与本园的文化相符合,所以教师队伍的发展,我坚持自己培养人才,不引进人才。立足于本园的文化,发展自己的人才。一个队伍的发展不是短期内可以培养、发展起来的。做自己能做的事。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这里一天就干好每一天,我们的教师在这里工作是很快乐的,愉快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团队和谐,外出与专家交流的机会比较多,二是专业成功感,邀请了许多专家如许卓娅、张静教授的,每周有2个专家,两次教研活动都是由专家直接参与对话的,专家看我们老师的课,然后交流、对话。他们也经常跟专家出去,专家讲理论,他们上示范课,扩大了教师的眼界,他们看问题更广了。现在我们的专家不仅仅局限于南师大,还请来了东南大学、教研室搞中教的等等

99年开始搞园本课程,92年南京比较重视教科研,发现一个园所课题太多,堆积在骨干教师身上,每个人有3、4个课题,过程是0,98开始进行反思,对与年轻教师来说,她只能是参与课题,不能做课题,在"十五"期间我们就报了一个省级课题——园本课程。一个课题要和园所文化结合起来,一开始和黄人颂搞结构游戏,70年代和卢乐珍搞,后来和汪爱丽老师,再后来早期阅读,数学活动小组教学法,这样一个轨迹,到了十五期间,我们觉得把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可以做园本课程,立足于让每位教师都参与:

核心:

每位教师

积极参与

参与到位

每个幼儿园都有这样的问题,教科研都集中在骨干教师身上,所以我觉得要解决两个问题

两个问题

问题一:解决差异性问题

如何真正的面向全体,使不同的人都有兴趣地主动参与到课程建构之中,而不是少数人的研究参与?

如何解决现有的研究目标与教师原有经验的连接,推进每个人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如何推进不同差异人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二:形成个性化教育智慧

如何实在开放性园本课程建构和教师个人性实践智慧建构的统一?

使课题建构的过程成为每个研究个体的成长过程、成为主动建构、自主发展的结果,使其焕发、、、、
三个策略
策略一:构筑智慧
四个环节:

审视自我;

很多老师不愿意上展示课,特别是优青,因为评价的眼光会很高。导向,让教师觉得在岗位上有成功感,所以给教师很大的自我发展的空间。给教师审视,园里做的哪些让你有所发展,你希望

l 审视自我——自我分析

分析自己当前的水平位置

为设置清晰的发展起点



自定起点;

l 自定起点——我的研究我做主

案例:我们的节日,我做主

我们幼儿园被评为音乐特色幼儿园,所以每年都要准备一台戏,我们家长的文化素质很高,一台戏每个孩子都上,又要让每个孩子成为主角。有一老师提出,以六一排节目做一个课题,从4月到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