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话题作文范文>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

详细内容

【篇一】陈情表教案陈情表

第二专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

陈情表

备课人  董志霞

教学目的:

1.“表”等有关文体知识。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3.学习本文陈事抒情叙理的方法,概括段落与全文意思。

4.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难点:陈事抒情叙理的方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由诸葛亮《出师表》引入文体介绍。“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  介绍文体、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表”,意义同“疏”,是古代大臣给皇帝的奏章。

李密,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晋武帝邀请李密出山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故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宏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而李密身系蜀汉,无心出官,写奏章推脱。本文就是此时所写。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

险衅(     )祚薄(     )茕茕孑立(        )床蓐(     )拔擢(    )

优渥(     )猥劣(     )陨首(     )希冀(     )逋慢(     )

注意下列句子断句:

①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⒉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⒊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

备考:

①分析下列词语古今异义。

不行:古:___________________ 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立:古:__________________ 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马:古:___________________ 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报:古: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诉: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区:古: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苦: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侥幸:古:_________________;今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成语释用。

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

茕茕孑立:(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茕茕:孤独无靠的样子。立:孤单单地呆着。)

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形:身体。吊:慰问。)

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薄:迫近。)

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人命危浅:(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人命:寿命。危:危险。浅:不久,时间短。)

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皇天后土:(古代对天地的尊称。皇天:指天。后土:指地。)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二、研习第一段

1.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并分析归纳:(学生完成)

2.本段所述之不幸,共有几个?试一一列举之。

答:四个不幸。即六月丧父;四岁母嫁;九岁不行;祖母疾病缠身。

3.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

答: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4. 陈说一家不幸,其目的何在?

答:让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5.  试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主要通过陈述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力图博得晋武帝的同情。

三、研析第二段:

1.本段哪些写到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

答: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②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诏书特下,拜臣郎中。④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者自己对朝廷恩遇抱着怎样的感情?

答:感激不尽,而又身系祖母疾病,进退狼狈。

3.作者怎样巧妙推脱任职?

答:一方面感激朝廷知遇之恩,一方面又提出自己的苦处,即有卧床不起的祖母,博得武帝的同情。

4. 归纳段意:

答:本段明确提出忠孝难以两全的难题,婉言拒绝朝廷的恩遇。

5.这两段以祖母卧病为由,婉言谢绝朝廷邀请。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四、分析第三段:

1.本段作者间接地阐释了自己的治国纲领,其内容是什么?

答:以孝治天下。

2.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

答:目的是引入到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上去,从而向晋武帝表明孝顺祖母既为私情,又合法理。

3.归纳段意:

本段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五、分析第四段:

1.本段交代了全文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愿乞终老。

2. 作者简单地表明了其理由是什么?

答: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3.概括段意:

本段明确提出自己的目的,即“愿乞终老”,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

通译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一、解题,讨论:

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二、 赏析构思艺术

本文是古代用以向君王陈述事理,标举主张的公文书。 成功的说服,须具备真挚的情感,乃能娓娓倾诉,动人心弦。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说服晋武帝的?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表白了,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四、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1)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   (3)常在床蓐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2.词类活用:(1)臣具以表闻(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3)闻寡人之耳者(4)则刘病日笃(5)日高日上,日上日妍(6)日积月累(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9)亲贤臣,远小人(10)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11)内立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3.句式特点: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项脊轩志

备课人  董志霞

教学目标:

⒈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唐宋派”

⒉介绍“项脊轩”

“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

⒊介绍文体“志”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质疑解难

⒉知识点归纳

⒊编写结构提纲

明确:第一部分(1~4节):主体(18岁作)

      第二部分(5~6节):补记(35岁左右作)

⒋思考: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承上启下

四、具体分析

 ㈠析“可喜”

⒈作者写了哪些“可喜”之事?

明确:         变化之可喜(焕然一新)

喜〈  独处之可喜(悠然寂静)

景色之可喜(姗姗可爱)

⒉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

明确:

      狭小                    明亮

         破旧←-前―修葺-后-→幽雅

     阴暗                    安静

※本节既然是写“可喜”之事,为什么要写项脊轩的“旧”呢?

  明确:渲染衰败、阴冷的凄清氛围,为写“可喜”作反衬,说明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⒊这一节的景色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渲染项脊轩的清幽境界?

明确:①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斑驳,小鸟时鸣; 

      ②表现了作者的幽静、恬适和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感情。

⒋齐读、小结

紧扣题目,落笔即写项脊轩。作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主客观互相融合,造成一种艺术的气氛与意境,但作者着意处并不在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的写“悲”。

㈡析“可悲”

⒈作者写了哪些“可悲”之事?主要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            诸父异爨

                    母亲早逝

悲〈 祖母厚望     〉细节(白描)

妻逝无聊

⒉明•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评归有光的文章:“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含而不露,以情动人,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感动读者,正是这

人物 细节描写 人物特点 作者感情

诸父 东犬西吠…

鸡栖与庭 兄弟隔膜

天伦不再 家道败落

无限感慨

母亲 叩门扉曰 关怀爱抚 母爱难忘

【“余泣”】

祖母 阖门持笏 关怀怜

爱期待 遗教难忘

【“长号不自禁”】

妻子 问古事∕学书 快乐真挚 恩爱难忘

【“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穿插名家评价: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林纾

⒊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欢愉惨恻”的情感。

⒋小结

作者围绕项脊轩,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来追念母亲祖母妻子,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清•梅曾亮评:“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五、归纳写作特色

选取生活琐事,撷取典型细节,以小见大,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感情。

六、全文归纳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寄情,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借轩写人,借轩抒情。明末清初•黄宗羲《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评:“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长亭送别

备课人  董志霞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3.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4.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二、简介《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疏理剧情:

《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四、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 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五、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明确:“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六、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明确:《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七、总结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时一步赏读共余曲词。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已讲析、讨论的五支曲子,进上步作吟诵体味。

2.诵读自《脱布衫》和《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板书设计

剧情分析                               曲词赏读

(《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别途中     《端正好》:浓色重彩  以景写情

(《脱布衫》至《朝天子》)长亭别宴     《滚绣球》:借景抒情  哀婉动人

(《四边静》至《二  煞》)临别叮咛     《叨叨令》:口语入曲  通俗真切

(《一  煞》至《收  尾》)长亭别后     《一煞》、《收尾》:虚情实写  正语反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

二、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

三、进行课堂讨论。

1.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明确: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还有《四边静》的“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2.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

明确: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4.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满庭芳》、《快活》、《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

四、总结、扩展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

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

明确: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的迷失。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情操道德的养成与坚守。

五、课后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写成现代诗。

2.课后阅读《西厢记》全剧剧本。

3.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写一则读笔记。(李文原载2000年第3期《十月》,《散文•海外版》等多种报刊转载,并收入《2000年度中国最佳散文》等文集)

板书设计

人物性格                             思想启迪

崔莺莺  蔑视功名利禄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执著追求爱情                     摒弃金钱权力的侵蚀

反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          让爱情的人类精神之花更美更艳

【篇二】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公开课实用)

《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二、释题: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正音

终鲜(xiǎn)兄弟期(jī)功强近常在床蓐(rù)

猥(wèi)以微贱岂敢盘桓(huán)庶刘侥(jiǎo)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

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试背第一段。

四、小结: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委婉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诵第一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提示: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6.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经过李密的一番委婉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词类活用:夙遭闵凶:名,忧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

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

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修辞方式:比喻,对偶,婉曲(“舅夺母志”讳母亲改嫁)

【篇三】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成语。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4.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感情。2.通过讨论、探究、教师点拨等方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李密散文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陈情的思路及妙处,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要义,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鉴赏本文,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精神。一.导入

(课前放歌曲磁带)

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music)多想告诉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一首《懂你》道尽了天下父母无私的奉献;“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言尽了天下孝子永恒的企盼。懂你,难道我们都真的能读懂这分永恒的亲情吗?《一碗馄饨》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样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去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女孩楞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眼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亲情是阳光,让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亲情是一清泉,让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三个句子,要求用比喻,三个句子构成排比。

今天我们复习“体味至爱亲情”的第一篇《陈情表》吟诵孟郊《游子吟》引入李密《陈情表》的学习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了。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二、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李密,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古文观止》对本文的评语中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就应从感情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考虑它的内容和表现技巧,而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篇“以孝感人”的“至文”了。忠孝两全是《陈情表》的中心,这种封建意识本不足取,但由于这篇文章语文恳切,文笔委婉,记叙详尽,说理周密,表达感情淋漓尽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三。解题

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我国古代有一种文体,叫作“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诸葛亮的《出师表》,文中表露的那份赤诚的忠心着实让人感动,所以,杜甫才这样来评价它:“出师一表真名世,天下谁堪伯仲间。”1.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2.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3.论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4.赠序

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5.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6.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前人评价: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二、熟读、疏通字词:

注意以下划线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三、提问:

1、陈情的含义?明确:陈述自己的感情,陈述事情的理由。2、是谁陈情?明确: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

3、在什么背景下陈情?明确: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李密到洛阳任职。陈情表教案

4、陈什么情?明确: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5)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导学生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四、分析课文

1.齐读第一段。2.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明确: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讨论。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六月:慈父见背四岁:舅夺母志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横的方面:(外、内)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二、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设问导读。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三、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四段: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四、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七、总结。

《陈情表》确实是一篇催人泪下之文,作者洋溢于字里行间的浓情,让后人无不深受感动。正因为如此,晋武帝才消除了对李密的疑心,没有催他立即出来做官。由此可见,一篇好的文章,往往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写好作文,是对我们的人生很有作用的。

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因为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因为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用圣朝以孝治天下用谨拜表以闻来三、研析第二段:

1.本段哪些写到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答: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②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诏书特下,拜臣郎中。④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者自己对朝廷恩遇抱着怎样的感情?答:感激不尽,而又身系祖母疾病,进退狼狈。3.作者怎样巧妙推脱任职?答:一方面感激朝廷知遇之恩,一方面又提出自己的苦处,即有卧床不起的祖母,博得武帝的同情。

4.归纳段意:答:本段明确提出忠孝难以两全的难题,婉言拒绝朝廷的恩遇。5.这两段以祖母卧病为由,婉言谢绝朝廷邀请。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四、分析第三段:

1.本段作者间接地阐释了自己的治国纲领,其内容是什么?答:以孝治天下。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答:目的是引入到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上去,从而向晋武帝表明孝顺祖母既为私情,又合法理。陈情表教案

3.归纳段意:本段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3.概括段意:本段明确提出自己的目的,即“愿乞终老”,先尽孝后尽忠。板书设计:

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为状动之以情→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实情、孝情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晓之以理→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忠孝难全,先孝后忠二、梳理文言知识:(分组让学生到黑板梳理)(一)通假字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1、闵: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2、零丁: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独的样子)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3、有: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整数后有零数)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4、蓐: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二)一词多义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①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助词)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

④猥以微*(介词,凭身份)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9、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5、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10、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11、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7、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12、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8、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三)词类活用(四)古今异义的词1、躬亲: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1、至于: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2、日: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词)3、闵凶:夙遭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4、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的身份)创立)5、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作名,诚心)3、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6、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不可以)7、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8、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名,远的地方)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9、进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作名,是否出来5、告诉: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②今义:让做官之事)别人知道)10、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②今义:

身心劳苦)(五)特殊句式7.特殊句式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②实为狼狈: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③本图宦达: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④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变式句,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补语,“于”相当于“比”。⑤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着,被动词。⑥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省略句,省略宾语、主语)

⑦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为)郎中/除臣(为)洗马:省略句,省略谓语。

⑧具以表闻(之——皇上)/拜表以闻(之——皇上):省略句,省略宾语。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苏轼语)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仁。

(后人续)

孝忠

则《陈情》。

则《出师》,

(1)是谁陈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方至京师洛阳。先后出任太子洗马、温令、汉中太守等职,后因谗被免官,死于家中。

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表的内容多为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彩.

(2)向谁陈情?

公元263年,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昭之子),为人阴险多疑。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建立了西晋王朝。

当时东吴尚踞江左,建国伊始,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笼络人心;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所以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征兆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以示恩宠。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3)陈什么情?

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4)为何陈情?

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1、要供养祖母

2、李密是蜀汉旧臣,对故国念念不忘。

3、司马氏以屠杀篡夺的方式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

逋慢”。

xìnxíngzuòbóyìngtóng险衅行年四岁祚薄应门之僮

wĕi

rùyǔnbū猥以微贱床蓐陨首责臣逋慢

dǔzhuówòqióngjié

日笃拔擢宠命优渥茕茕孑立

sùmǐnjīnxiǎn

qiǎng夙遭闵凶矜育洗马强近之亲huànhuánjìj

ī宦达盘桓希冀期年

B、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品析: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品析: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C、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

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相依为命:

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凄苦:

零丁孤苦、茕茕孓立、形影相吊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篇四】陈情表教案《陈情表》优秀教案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表”之一,是一篇经典篇目,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表格的形式设计教案,对学生、教师各自任务、作用的明确规定。【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及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课时安排】两课时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第二课时

„„„„„„„„„„„„„„„„„„„„„„„„„„„„„„„„„„„„„„

3„„„„„„„„„„„„„„„„„„„„„„„„„„„„„„„„„„„„„„

知识链接中国的孝文化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在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最受推崇。

孔子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汉代“以孝治天下”,孝悌则成为人们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

孝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在选官制度上,也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就是“孝廉”,孝廉就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如果乡里有人以孝出了名,地方长官是有责任向上推荐的,而且还可以直接任用。“孝”在古代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是很严重的。不过有一点例外,以武将来说,他正在前方作战,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皇帝可以下诏书,着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这才可以不还乡。

古代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譬如说丧期之间是不准结婚的,年轻皇帝登位前若要结婚,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没有就位以前,丧事没有发布,先办婚事,第二天再发丧,否则就违犯礼制。这种古礼连皇帝都要遵守,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4„„„„„„„„„„„„„„„„„„„„„„„„„„„„„„„„„„„„„„

【篇五】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在通读文意,解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情感内核,能够从文本中分析情感,用声音表现情感。

2,在分析情感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抒情的艺术,情与理的完美融合,能够赏析一篇优秀奏章的现实效力

学习重点:品读鉴赏,把握情感,涵咏品味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题目可见本文文体是表,以前学过的表是《出师表》,杜甫曾这样评价《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魅力何在?学完此文,相信大家每人心中都有一份答案。

二、文体与背景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这里的臣是谁,君又是谁?

1.臣?李密。这是一个怎样的臣子?在文中找信息“少仕伪朝,历职----有所希冀”,作为一个臣子,最尴尬的就是生不逢时,生在改朝换代的非常时期。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

2.君?向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李密到洛阳任职。

3.请你根据以上背景资料,思考问题:假如你就是李密(既是亡国旧臣,又被新朝征召),你会如何选择?

要么坚守“一臣不事二主”的忠臣,要么做苟且偷生不忠不义的奸臣。4,李密选择了什么?——文中信息“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要做忠臣,是要付出代价的。翻开历史看看,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广陵散从此失传。

5,他是怎么“辞”的呢?上表,看原文:“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可见在上这篇《陈情表》之前,当朝廷强征李密为官时,他已经

为“辞不就职”而上过一次奏表,在表中他把自己的苦衷一一呈报给晋武帝。

6,那么晋武帝看了他曾经上的的表,有何反应?以文中信息为证

“诏书切峻,现臣逋慢----星火”,晋武帝读过该表后是心怀怒火,下了一封措词急切严厉的诏书,责备李密有意回避,怠慢皇命。按照封建社会的法律,违抗圣旨,轻慢皇命的人是要被杀头的。就是在这种极其危险的情境下,李密又呈上了一表,即本篇《陈情表》。

7,大家一定现在急于知道答案,李密的这次上表陈情,给晋武帝带来怎样的反应。

明确;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予优厚照顾。

8,如果你是李密,你再次上表要达到什么目的?

既要达到“辞不赴命”的目的,又要保全性命,打消晋武帝的猜疑,这才是智慧双赢战术,那么,他陈什么情才能达到双赢目的?

三、“陈情”解读:陈情表是什么意思?“情”是什么情?独学思考,汇

集答案

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三是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四是不敢违命的忠情等

四、这几种情感在文中表现在何处?请旁批,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这几种

情感的?

思维提示:

假设思维:假如将忠情、苦情、恩情等删去会有什么影响

逆向思维:将第一段与其它段落调换顺序

正向思维:根据行文线索理清这几种情感的关系,并见招拆招,分析说辩艺术角色置换:假如在座的各位是晋武帝,读此表时的情绪变化是怎样的,便可推出李密说辩艺术。

三十六计汇总:

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颠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一)思考:“孝”是本课情感主旋律?可否把其它几种情感删去?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谈“孝”情必须谈“忠情”,谈“忠情”还得谈“苦情”,如何处理这几种关系?谈“孝”的目的是“辞不就职”,而“辞不就职”的原因中不仅要表达“孝”情所迫,还要消除晋武帝对他的顾虑和猜忌,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孝”在适当的时机下才有效。这样我们看到的他的“孝情”总是在谈出现的地方及时出现。

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孝情戛然而止)

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这样第一段抒发的孝情被节制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显得更凄婉动人。(孝情及时出现)

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孝情必须出现)

第四段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有“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承诺,这样的尽孝与尽忠完美结合的方式彻底让晋武帝打消顾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孝情点到为止,忠情占据高位)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动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尼科马科斯伦理学》)李密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通过有次序的抒情,打动了晋武帝,这样的情,实则是在理的前提下,可见本表将情与理关系处理得微妙

(课后整理学生答案:)

第一段:苦情计(调虎离山计、欲擒故纵),以情动人,消除怒火,并以孝(百善孝为先)开篇

第二、三段:离间计(连环计),先说忠再说孝,将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展开

第四段:反客为主计:自己为皇上着想,解决矛盾,用天才数学家智慧,以先尽孝后尽忠来解决矛盾,并以忠结尾,赢得信任。

(二)思考: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补充:对孝与忠的陈述,又是层层深入的。陈述尽孝,先是说“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只是道出他奉养祖母的行动和感情;继而说“刘病日笃”,使自己遂有“苟顺私情”,不忍离去之心;最后则说祖母危在旦夕,更使自己“不能废远”,直至表白“愿乞终养”。随着祖母病情的日益加重,使自己不忍离开和不能离开之情越来越深。陈述尽忠,也是一样。先是写“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称颂时代的清明,且有“奉诏奔驰”之念;继而则表露感恩戴德,生死以报之心。感情同样是越来越深的。这种逐步加深地抒情表意的方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既表达了他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分离的情怀,也表达了对晋武帝的一片忠贞;既达到了为祖母送终尽孝暂缓赴职的目的,也博得了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他的作为,是按照儒家的所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伦理道德行事的,所以它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五、先陈情,再说理,情深意切,尤其是本文情感在《古文观止》中受到很

高评价,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下面的学习任务感受情感带来的心灵震撼。

(一)任务要求:四组探究孝情,两组探究忠情,两组苦情,用文章信息证明,

并以声传情,熟读成诵

(二)方法提示:1,知人论世,联系背景。2,揣摩字词,挖掘情感。3,联

系已知文章或感受,印证本文等

六、展示

(一)对祖母刘氏的孝情——区区之情、乌鸟私情

1,以自己的悲苦身世衬托刘的养育之恩(1段)

第一段:“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地写出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下边分述自己的不幸:“慈父见背”“舅夺母志”父亲早逝,母亲被迫改嫁,自小失去双亲确实让人同情;“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是二不幸,没有双亲的呵护也罢,自己身子骨也不争气,但幸亏祖母的慈爱、关怀与精心照顾,能侥幸生存下来,“孤弱”是三不幸,表现为“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自身无父无母无亲无故,自己又如此体弱多病,可见祖母抚养不易,自己恩情之深,读时不仅要读出身世之悲,更有对祖母深深的感激。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2,以刘的悲惨境遇衬托自己赡养之情(2段、3段)

第一段:现在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生活不能自理,进入人生晚景,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与生活依靠,他怎能置之不理?于情于理都必须照顾祖母。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

第二段:“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狼狈”进退两难中可见对祖母不舍

第三段:“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3,以尽忠与尽孝两难衬托尽孝之迫(34段)

4,总结:学到此,将《陈情表》与《出师表》相提的答案也水落石出。“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晋书、孝友传》将他列在首位,誉之“以孝谨闻”。

(二)对皇恩浩荡的忠情

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三)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七、总结:《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八、拓展延伸: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在我们复习偷懒的时候,想想父母在背后默默的付出,不要忘了他们在我们身上寄予的殷切希望。

九、素材集成运用: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心如水晶,历久弥新,历史上留下了多少动人的孝子故事,感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曾经为汉文帝侍母时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尝汤药的孝心而感动;我们曾经为季路自食野菜、百里负米、侍奉双亲的孝心而感动;我们曾经为闵子骞“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的宽容而感动;。孝心其实就是一条河,上游是我们的长辈,中游是我们自己,下游是我们的后代。伸出双手,攥紧两端,让孝心之河长流不息!

答案:我们曾经为王祥不顾严寒、卧冰求鲤、照顾继母的孝心而感动;我们曾经为谢延信遵守诺言、三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岳父母的执著而感动;我们曾经为黄香夏扇枕席、冬暖被褥的体贴而感动;我们更为当代田世国舍身救母、捐献肾脏的壮举而感动。

【篇六】陈情表教案陈情表公开课教案

《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充分诵读课文,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2、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至爱亲情。

3、体会文章的语言,感悟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祖母的深情,认识感恩。

2、理解作者层层深入的说理技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地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何谓陈情?

陈——陈述、禀报

情——隐情、苦衷

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

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那么,《陈情表》是谁在陈情?为何陈情?陈述的又是什么情呢?

三、为何陈情?

通过介绍背景,引出本文所陈之情:孝情、忠情、苦情(板书)

四、如何陈情?

(一)诵读课文

1、师范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自由诵读。(思考本文的行文思路。)

(二)文本解读

1、师生讨论本文的行文思路。

第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境遇

第二段:续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第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2、讲解课文第一段。陈情表教案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重点字词梳理

以:因为。夙:早时。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凶:不幸。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夺:改变。不行:不能走路。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陈情表教案

至于:古义,达到某种程度;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开始成立;理论意见有根有据,站得住。

鲜:本是“少”的意思,在这里指“没有”。

祚:福分。吊:安慰。

婴:被„„缠着。蓐:通“褥”,垫子。

(3)分析第一段

①在这一段的开始,李密说,臣以险衅,夙遭悯凶。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章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起总摄作用,统领文章第一段。

②那李密到底遭遇了哪些不幸呢?同学们看一看,李密遭遇的第一个不幸是什么?

明确: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这第一个不幸我们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一下,应该怎么说比较好?

明确:父母早失或失父失母或父死母嫁。

③李密遭遇的第二个不幸是什么?

明确: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这个不幸,用四个字概括一下,怎么概括比较好?

明确:孤苦多病。

④李密遭遇的第三个不幸是什么?

明确: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的第三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明确:内外无人。

⑤李密的第四个不幸是什么?大家一起读出来。

明确: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这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明确:刘婴疾病。

⑥从上面的四个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是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明确:相依为命。

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一起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子。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

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呢?请大家预习课文第二、三两段,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我们一起来

看看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

二、文本解读

1、集体诵读第二段。

2、重点字词积累梳理。

3、讲解第二段

(1)在第二段中,李密陈述了朝廷催促自己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有什么举动?

明确: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结果是什么?

明确: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我们知道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在汉代采用的是选举制度。选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朝廷或地方官员看中了谁,直接提拔,这叫“选”;一个是地方官员看中了人才直接向朝廷举荐,这叫“举”。汉代的选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和后来投票决定人选的选举方式不一样。这里的“孝廉”指孝顺而品行正直,这里的秀才指的是优秀人才,和科举制度时期的秀才也不一样。孝廉和秀才,是当时选举的人才的等级。地方官向晋武帝举荐李密,是对李密的器重,而李密因为祖母无人供养,而怎么样?

明确:辞不赴命。

我们再把第一个阶段完整地读一下,声音洪亮一些。

(2)朝廷催逼李密的第二个阶段是皇帝亲自出马了。原文是怎么说的?明确: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结果呢?

明确: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3)皇帝亲自出马也没能让李密出仕,这让朝廷上下大为不满,他们不死心,对李密不依不饶,催逼更加变本加厉。这是第三个阶段,我们一起大声读一下。

明确: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大家注意,这几句话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中央到地方,分别是:明确:诏书、郡县、州司。

这里作者明显地借用了汉赋中铺陈的写法。铺陈类似于后来的排比,但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铺陈是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陈述和描写,让事物的特征更加明显,内涵更加丰富。我们明显地能从这几句感受到李密被逼迫时的紧张气氛。面对朝廷的步步紧逼,李密的处境怎么样呢?

明确: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这里,李密陈述了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委婉而坚决地表明了自己无法出仕的现状。本段中朝廷分三个阶段催逼李密,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急迫,而李密三次拒绝了朝廷的重用,一次比一次痛苦。

板书:朝廷步步紧逼三次拒绝

4、讲解第三段

(1)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假想,假如李密仅仅是写了上面的两段文字,会给晋武帝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李密以家事为重,轻慢皇权。

回答的非常好。假如仅仅是前面的两段,会给晋武帝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不仅不能得到宽恕,甚至还要引来杀身之祸。而李密在写了这篇奏章以后不仅仅得到了晋武帝的理解,还获得了丰厚的奖赏: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我们看看李密是如何打动晋武帝的。首先,李密说了晋朝的治国之策,治国之策是什么呢?

明确:以孝治天下

(2)有关以孝治天下的事,李密是怎么说的?

明确: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晋武帝真是皇恩浩荡啊。那些旧朝的臣子,都受到了礼遇,得到了朝廷的怜悯抚育。我李密孤苦尤甚,更应该受到特别的恩惠。李密尽孝心,顺应当时的潮流,符合晋国的国策,虽是个人私事,却也是以自己的行动忠实地实践着晋国的国策。这本身就是忠于晋武帝的表现。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误解,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相当重要的一点,自己不出仕做官,不是因为要保守名节,而是确实有难言之隐。李密是怎么表白的呢?

明确: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再读一遍。

(3)李密不是一个不识数的人,他对晋武帝的器重充满感激。这在第二段中也有表露,是那些句子。

学生回答: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除了这一句,还有很多的词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如:“沐浴清化”中的沐浴,“寻蒙国恩中”的“蒙”和“恩”。这样的感激,化解了晋武帝心中的怨气,让晋武帝龙颜舒展。在此基础上,李密进一步强调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现状,进一步打动了晋武帝那颗冰冷的心。大家读一下,李密是如何说的?

明确: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这一部分中,李密陈述两层意思,一是对晋武帝的忠,一个是对祖母不能不尽的孝,而忠以孝为载体,忠具体实践于孝。此情此景,苍天可鉴,人神共知。

板书:忠孝两难抉择两种情感

我们可以想想,晋武帝如果有胡子的话,读到这里一定会捋着他的胡子频频点头。行文至此,可以说李密已经能打动晋武帝了。在此基础上,李密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请求,是什么请求呢?这个问题请大家课下思考,下节课我们再讲。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文本分析

1、讲解第4段

(1)上节课我们讲到了第三段最后李密已经能打动晋武帝了。在此基础上,李密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请求,是什么请求呢?

明确: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这样的意思,文中还有表述,大家找出来,读一下:

明确: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

(2)在提出这样的请求之前,李密说了一句很合情合理的话。李密是怎么说的呢?

明确: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3)在提出了这样的请求之后,李密再一次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明确: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板书:请求终养刘氏一个请求

2、小结

李密行文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话说透了。文章也就戛然而止。我们分析课文,会发现文章的第一段提出了自己的四种不幸,在第二段写出了朝廷催逼的三个阶段,在第三段表达了自己的两种情感,在第四段提出了一个请求。

同学们可以尝试着用这样的提示来背诵一下课文。

三、探究讨论

就忠和孝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1:我觉得虽说“忠孝不能两全”,我觉得应先尽孝,后尽忠。理由是,一,就像李密说的,“尽忠之日长,尽孝之日短”,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百善孝为先,做人首先要尽孝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况且父母年长于我们,我们尽孝之日必然短,而至于尽忠,时日相对来说很长,二,尽忠就是为百姓做事,帮助当权者治理天下,或者进而言之,必要时就是上战场,而尽孝就是在身边照顾父母和其他长辈,从而不能尽忠,不能去战场。如果真是这样,就没有人去参战,试想,战争还会发生吗?就算会发生,参战的人数会大大减少,而伤亡损失也会大大减少。所以,我认为应先尽孝后进忠。

学生2:自古以来,为人臣子,精忠报国,作为儿女,竭守孝道,都是为人们所倡导的传统美德。晋朝以孝治天下,试想,一个对父母,长辈一点孝心都没有的人,又怎能谈及对国家的忠诚。然而古语又有云:“忠孝两难全。”当你涉足朝野,一身政务,必然会顾及不到家人,则此时应当舍小家,顾大家。我还是觉得应从大局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但也还是要心系家人,这也是人之常情。

自古以来,忠孝的问题就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也是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为人处事必须解决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如何对待忠孝的问题,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做人标准和做人原则。请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毕淑敏的《孝心无价》,进一步感悟一下有关孝这个话题。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

五、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孝情祖孙相依为命四种不幸

忠情朝廷步步紧逼三次拒绝

苦情忠孝两难抉择两种情感

请求终养刘氏一个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