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话题作文范文>晏殊《浣溪沙

晏殊《浣溪沙

详细内容

【篇一】晏殊《浣溪沙书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九年级填词教学尝试点滴教师随笔

    笔者最早看到学生填词作品,是在一次无意的网络浏览中,文章是湘潭凤凰实验中学杨柳青老师的《填词,教学生遣词炼句》(2005年12月8日),此文中介绍了两首学生填词作品:

如梦令 刘烨明

昨晚参加英补,夜晚回家孤独。九点晚归居,误入街头深处。恐怖,恐怖,呼爷喊娘无处。

如梦令 黄泳珺

昨夜挑灯夜读,早起不知去路。试问走读生,为何精神抖擞?知否,知否?我等日渐消瘦。

于是我就有了在所任教九年级学生中上一节填词课的想法。

一、教学构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宋词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瑰宝。作为现代中学生,知晓一些词的基本知识,学习古人写词的一些简单方法是有益而且是必要的。进行填词写作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从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词”这种文体的知识的感性积累。学生经三年的学习,已背诵不少课内外的名

七年级:《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八年级:《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九年级:《望江南》(温庭筠)、《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渔家傲》(范仲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卜算子•咏梅》(陆游)、《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同时在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的文体知识,如:词牌名、词的题目、押韵等;且一些词牌学生已较为熟悉,如:“如梦令”、“浣溪沙”、“卜算子”、“江南好”等。

基于学生学习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由浅入深的进行指导,对学生作品应以欣赏的眼光来评价。为此,确定教学知识目标为:了解一些简单的填词知识;熟悉几个简短而又常用的词谱。能力目标为:学会简单词牌“如梦令”的填词方法;提高谴词能力。情感目标为: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拟用一课时。

二、教学设计

1.激趣导入。

(1)请学生背诵自己最喜爱的一首词。

(2)请学生背诵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及毛泽东的《如梦令•元旦》,学生背诵后媒体展示。

(3)教师向学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通过媒体展示作品——《如梦令》并向学生介绍写作的缘由。《如梦令》:“自古别恨最痛,长路短亭相送。君去几时回?浊酒一壶与共。珍重,珍重,又是露寒霜重。”

2.填词指导。

(1)让学生算出“如梦令”词总共几句,每句几个字。找出哪些是用韵的字,最后让学生画框,并注意在用韵字下标个三角号。

(2)教师介绍《如梦令》词谱,并让学生把词谱和词进行对照。用媒体展示:

如梦令词谱:⊙●⊙○○▲(仄韵)⊙●⊙○⊙▲(协仄韵)⊙●●○○(句)⊙●⊙○○▲(协仄韵)○▲(协仄韵)○▲(迭句)⊙●●○◎▲(协仄韵)

(3)师生共同填词。学生当堂进行填词写作,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填一首“如梦令”词。

3.作品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收集作品,包括:学生自荐作品;推荐其他同学作品等。教师指导学生把优秀作品编成小报《千千阙词——如梦令》,并在初中各班级、各年级办公室张贴展示。

三、教学反思

1.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设计让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词,其实就是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所有背诵的学生都能流利的背诵他们喜欢的名“点点淅淅沥沥,长夜风寒雨密。梦断故园声,一字雁行归去。归去,归去,又是落花满地。”

4.斟字酌句。

古人在诗歌的创作中,对炼字非常重视。清代诗评家沈德潜主张作诗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而这些佳字全靠锤炼而得。唐诗人有“推敲”的佳话;宋人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一个“闹”字更是是平中见奇。填词中同学们大有贾岛推敲炼字的遗风。一些学生为了选择一个字,或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或冥思苦想,或搔耳挠腮,大有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状。比说曾文芳同学开始写“山间小路村落”后改作“山野小路村落”,一字之变更有意境。又如曾红艳同学“枯花萎草重绿”一句,开始写作“花草枯萎又绿”,后来改成“枯花萎草又绿”,最后又把“又”,改作“重”,文字就更雅致了。

5.分享成功。

展示作品是和学生是对学生的激励,更是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指导学生投票评选出优秀作品,然后让平时爱上网的两个同学把这些作品输入电脑,没想到这两个同学非常积极,一个中午之内就完成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把作品编成小报《千千阙词——如梦令》,并在初中各班级张贴,并分发给各年级办公室老师,此时,学生写在脸上的表情是初次把文字变成墨香的羞涩和成功喜悦。学生写作热情更是高涨,一些学生课后找到我,问什么时候再来填词。

下面是一些学生的作品:

曾文芳同学的《如梦令•忆秋》自是不俗:“秋风萧瑟叶落,山野小路村落。花草归何处?皆随秋风飘过。寥廓,寥廓,秋来天寒地阔。”

连健同学的《如梦令•观国庆阅兵》写出心中的骄傲:“建国六十周年,举国上下心连。今日看神州,心向天安门前。门前,门前,阅兵盛况空前。”

池生荣同学的《如梦令》写出学习生活的况味和对前途的迷茫:“备战中考提速,茫茫题海寻路。今日向何方?直入题海深处。题目,题目,何时能有出路?”

没想到平时嘻嘻哈哈陈小梅同学的《如梦令》写得这样细腻:“今日抬头望月,月光勾起思念。问友在何方?独处他乡之间。思念,思念,不知何时相见。”

曾红艳同学《如梦令》充满了乡村气息而饶有趣味:“一阵春风暖意,枯花萎草重绿。探头望新奇,鸟儿叫得欢喜。欢喜,欢喜,农民耕田种地。”

张标昌同学的《如梦令》则是让人捧腹:“来到召光水库,看见一群白鹭。可是太多雾,忘却回家之路。残酷,残酷,掉进水库深处。”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写道:“……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这次“虽一时之偶兴”的填词教学尝试,也不奢望“成千古之佳谈”,但教学中,教者和学生一样的感受到成功喜悦,是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这里没有繁琐的答题技巧的分析,没有分数高低,没有理性的错对,更多的是合作的愉快,心灵的流露,情感的交流。

在这次填词教学尝试虽然显得浅稚,教学设计也有值得改进之处。“书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但愿我们教者的努力尝试,能在学生心田播下一粒文化的种子,我们有理由相信,等春风化雨的时候,这一粒种子必定会生根发芽,添枝长叶,成长为他们心田上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的精神之树。

 

参考资料:

1.《填词,教学生遣词炼句》2005-12-8 湘潭凤凰实验中学 杨柳青 

2.《古人重视炼字》2008-05-31

 阿光

【篇二】晏殊《浣溪沙晏殊《浣溪沙》两词赏析

龙源期刊网.

晏殊《浣溪沙》两词赏析

作者:桑铭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4期

摘要:关于晏殊的两首《浣溪沙》词,自问世以来,讨论不断,争论频出,很多人给之高下评说,其中吴梅先生之论当引人关注。仅从历代对二词接受情况来判断,还是承认二词之情绪表达当为古往今来人们所共有的一种情绪,不应有高下之分。品读,自会发现各自妙处独具,当谓鉴赏角度有别。

关键词:《浣溪沙》接受欣赏趣味鉴赏

吴梅在《词学通论》中写道:“惟„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语,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而人未尽知之,可云陋矣。”[1]48他认为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中的“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要好于《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首词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有怎样的接受状态,吴梅先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说法,这尚需我们用心讨论。

一、两首词的历代研判

(一)词选情况。

明人陈耀文辑《花草粹编》两首都选,宋无名氏编的《草堂诗馀》仅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但误以为是李璟所作。明人代程敏政《天机馀锦》、明人卓人月编《古今词统》、清人张惠言编《续词选》、清人陈廷焯辑《词则》均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关于宋代的五部断代词选中清人冯煦辑《宋六十一家词选》只选了《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而朱祖谋辑的《宋词三百首》则是两首都选了。近人胡云翼的《宋词选》仅选了《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唐圭璋的《唐宋词简释》则是两首都选。从历代词选选录的情况来看,历代词选家更多关注的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二)两首词的讨论情况。

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2]142曾指出《复斋漫录》所记录的或许有误,但历代的词话还是多有承袭这种说法。清沈雄的《古今词话》,清王弈清等撰的《历代词话》,清冯金伯的《词苑萃编》,以及清黄苏的《蓼园词评》。

词话当中也有论及“无可奈何”二句妙处的词条如:清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也,所谓练极如不练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3]3689《蓼园词评》:“沈际飞曰:„油壁车轻金犊肥‟二句,歌行丽对也。„细雨梦回鸡塞远‟,„青鸟不传云外信‟,„无可奈何花落去‟六句,律诗俊对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著诗不得也。”[3]3048清胡薇元《岁寒居词话》:“晏元献公殊《珠玉词》集中《浣溪沙·春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篇三】晏殊《浣溪沙晏殊《浣溪沙》教案

晏殊《浣溪沙》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学法指导

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

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内容

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于和。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

晏殊是时期的词人,《浣溪沙》是词的,它选自。

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

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

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

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也

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

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

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

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

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思路点拨: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2)问题二: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从“花落去”到“燕归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有机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变为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五、作业布置和练习拓展

(一)回家作业:

1、自己默写本词中需积累的名句,。源于此句沿用至今的成语是。

1、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历来人们对其内容的理解却很不一致,有的说是表现年华易逝的伤感,有的说是抒发故旧之情。你在学完本词后有怎样的感受和人生启迪?请用一段文字表达。

2、想象一下,“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作者在独自行走中思索和反省到什么?请用一段心理描写描绘出来,100字左右。

【篇四】晏殊《浣溪沙晏殊《浣溪沙》阅读答案

(2012

日照)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7~8题。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

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7.词人徘徊于小园香

径,精心.选择了、和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

面。(3分)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答案:夕阳、落花、归雁。8.答案: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篇五】晏殊《浣溪沙晏殊《浣溪沙》里名句由来及赏析

晏殊《浣溪沙》里名句由来及赏析

名句由来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下句的意思是说,天气暖,燕子又从南方飞回来了,这些燕子好像去年见过面。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对得确实好,跟上句一样,说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归来”对“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识”对“无可奈何”也恰到好处。这两句的音调正好平仄相对,念起来非常和谐好听。

晏殊对这两句非常喜欢,他写过一首词《浣溪沙》,里边就用上了这副联语: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写在花园饮酒,看到满地落花,心里十分伤感。虽说词的情调不太高,不过,写得情景交融,艺术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晏殊太喜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了,后来他在一首七言律诗里,又用了这两句。这在我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还是不多见的

赏析:

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有平韵、仄韵两体,均为双调四十二字,后用为词牌名。“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已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晏殊,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州(今江西临川)

人。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

(宰相)

兼枢密使。为官清廉,秉直从政。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约,历有“此宗

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官位显赫。晏殊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席之间总伴随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上阕: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阕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1.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回忆旧时与同僚一边饮美酒、一边填新词供伶人演唱的游乐生活。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触发他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在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3.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

”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与往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景,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4.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蕴: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即使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于此处安巢的旧相识吗

?

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的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回过头来再看一下这首词,在回忆旧时的美好生活,可是,夕阳西下,光阴似箭,那昔日的情景何时能再现

?落花坠地,更引发词人年华流逝的无可奈何之感;似曾相识的燕子去年飞走今年尚且还会归来,而过去的岁月却一去不返了。

想到这里,词人不禁独自在园中充满花香的小路上徘徊。思想与动作构成双重叠合,在

【篇六】晏殊《浣溪沙《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拼音及注释整理补充晏殊《浣溪沙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

huànxīshāyīqǔxīncíjiǔyībēi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浣溪沙

yīqǔ

一曲

qùnián

去年

xīyánɡ

夕阳

wúkě

无可

sìcénɡ

似曾

xiǎoyuán

小园xīncí新词tiānqì天气xīxià西下nàihé奈何xiānɡshí相识xiānɡjìnɡ香径yànshū晏殊jiǔyībēi一杯,jiùtíngtái亭台。jǐshíhuí时回?huāluòqù花落去,yànɡuīlái燕归来。dúpáihuái独徘徊。

酒旧几

一、词句解释

(1)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

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

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2)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晏殊《浣溪沙

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

本作“池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

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3)夕阳:落日。

(4)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5)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6)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7)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出自晏殊此句。

(8)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9)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

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花园里飘着落花香味的小路。

(10)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二、原文译文

一曲新词酒一杯,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去年天气旧亭台。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夕阳西下几时回?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无可奈何花落去,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似曾相识燕归来。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旧时的相识。

小园香径独徘徊。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三、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浣溪沙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珠玉词》文学体裁:宋词

作者:晏殊题材:伤春词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历来为人称道,堪称千古名句。

【篇七】晏殊《浣溪沙晏殊《浣溪沙》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晏殊1.全诗思绪都围绕“_____”字来抒写。2.“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叹。3.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答:4.被称为“天然奇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独2。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物是人非,时光不再3.结句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