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趣事
详细内容
篇一:《乡村的趣事》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我走在乡村的田野上,不禁哼起了这首歌。
乡村是那么美好。早上,小鸟在梢头嬉戏;中午,人们在田里干活;夜晚,家家在门前乘凉聊天。
乡村的趣事也不少。比如:和小鸡赛跑,这一定又新奇又好玩。我追在它后面跑着,小鸡又蹦又跳,吓得魂飞魄散。它一不小心,一头扎进了草丛中。逃得无影无踪。我笑得腰也直不起来了,我为它的滑稽、可爱而笑,为它的机灵、敏捷而笑。还有,乡村的小狗并不比城市的小狗那么不自由,它们可以随处嬉戏。主人都不管它们,让它们在田野上尽情狂奔,这可比城市小狗幸福多了。我喜欢一只叫胖胖的小狗,当然它已经胖的不能再胖了。因为它胖,所以有起路来都很吃力。但偏偏它很好玩,最喜欢的就是爬门前的高台阶。胖胖不知怎么了,像着了魔似的,拼命往上爬。可是因为台阶太光滑了,胖胖爬上去,又滑了下来。真让在场的人为它捏了一把冷汗。
山羊,大家一定知道它,但却没有亲眼目睹过。这次的农村之旅,我真正见到了可爱的小山羊,还和它有了亲密的互动。这天,我在田间散步时,突然发现河边有一头山羊在吃草,我好奇极了,于是我就跑了过去。这山羊,我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亲密接触。初于,看看的心理,我停了下来,
去静静的观赏小山羊。可是,我又怕它饿了,于是我就给了他草吃。小山羊一看见有草吃,一下子就神灵活现的了。它的两只蹄子站在石头上,张开嘴,摇摇挂在脖子上的铃铛,乞求我给它吃东西。我呢,看着它可爱的样子,不禁一笑,并把草送进了小山羊的嘴里。它津津有味地吃着,好像在说:“再来点草,再来点!”
乡村的趣事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
篇二:《乡村的趣事》{乡村里的趣事}.乡村的趣事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了住在乡下的三舅舅家。
到了三舅舅家,她家的小花狗一见我来了,不问青红皂白就向我怒吼着冲了过来,把我吓的魂飞魄散,于是,我连忙叫到:“啊!我的妈!姨姨,快来救救我吧!”舅舅听见了,连忙跑了过来救我,还把小花狗训斥了一顿。
然后,我又向后面走去,这时,我看见了一只耸立的老公鸡,在场地上大踏步的走来走去,好像在保卫自己的领地,不容得别人来侵犯。忽然,一只年轻的公鸡跑到老公鸡的领地上了,好像要占领老公鸡的地盘似的。这只老公鸡立即几声长鸣,好像再说:“小子,快滚开,不然老子将你打死。”可是那只公鸡根本不听,于是,我就和老公鸡一起合作,无论他用尖嘴啄它,还是用翅膀驱赶它,都无济于事。这时,我提着一个大棒子,朝那公鸡打去,它吓的魂都快没了,不大一会儿,他就逃到了远方„„
这次,我去三舅家使我明白了更多的道理,这使我知道了乡村虽不比城市繁华,但是乡村清闲安静,松柏长青,到处是一片欢歌笑语,这就让我更加喜欢乡村了!
西吉县一小五年级(六)班谢秉学
篇三:《农村趣事》农村趣事
因为我刚来,分配的活计是跟车送粪。坐马车干活,对于我来说心里特别高兴。在城里是很难有机会坐马车的,即便是坐上了也是偷偷的趴在车后沿上,如果碰上讨厌的小孩他们会大声喊:“趴车沿,吊死鬼,先轧胳膊,后轧腿”。一但车老板发现后,不是大声训斥,就是一顿臭骂。现在是理所当然的坐在车上,那心里就甭提多美了。自打参加劳动后,我的饭量增加了,睡觉也香了。接连几天下来,慢慢的和社员们熟了起来,尤其是跟车老板打得更是火热,只要让我拿鞭子,让我摸摸牲口,叫我干啥都成。每天开工都要把马套在车上,然后打水饮牲口。过去这些都是车老板的活,可自打我跟车后,这都成了我的干活内容了。而车老板总是叼着旱烟袋笑眯眯地在旁边看着我,一边指导一边安排做这做那。大约是过了个把月后,我很快学会了套车,卸牲口可是也接二连三地出了一些笑话。一天早上,驾车辕马的套包不见了,我四处寻找未见踪影,我急得满头大汗找到车老板孙叔说;“孙叔,辕马的围脖没了!”老板听后先是一楞,然后笑着问“什么没了?”他是故意让我重说一遍让大家听的,我一时语塞,但又叫不出它的名字只好又说了一遍“马围脖”,人们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只见他们笑得前仰后合,不停地念叨“马围脖”。从此,在本村,本生产队都传开了“马围脖”的笑话。后来一直传到大队,公社。每当我在有关场合出现时,免不了就有人对我指指点点。这次笑话对我触动很大,它加速了我对马车的各种器具的熟悉和运用。时至今日,我能很清楚地按着程序说出它的名称,用途。这个不大不小的洋相在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不可磨灭的印记!
当年毛主席号召广大学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锻炼了我们的体魄,也为我们在农村广阔天地中,不断接受新事物,掌握新知识提供了宝贵的场所。记得当年有一部电影叫《春苗》展示了一个大学教授大讲“马尾巴的功能”脱离实际的故事。而我虽然不是教授,但也有过这番经历的。那是一九七0年六月,山上绿草茵茵,牛、马、驴、羊散落在那里啃着青草,羊倌躺在山坡上晒着暖暖的太阳。当时我们村子没有粮米加工厂,要磨米面,除了石磨,石碾外,就要到十五里外的紫都台公社所在地粮米加工厂去加工。一天,生产队林队长让我去加工小米,并嘱咐我到山上找一匹叫驴(也就是公驴)驮着去。等我来到山上找到羊倌说明来意后,他问我:“用哪头驴?”我当时想了半天也未能答上,但总觉得是一头公驴,怎样称呼我就说不上来了。我听人说在马群中公马都叫“儿马子”,那么在驴群中公的就应该叫“儿驴子”吧。于是我就对他说;“就用„儿驴子‟罢!”“什么是儿驴子?”羊倌笑着在山上乱跑,边跑边高喊:“儿驴子……”我满面羞愧地求他,千万别说出去,但后来还是人人皆知了。{乡村里的趣事}.
在农村劳动了三年,在那里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我学不到的知识,也出了很多的洋相。但是,它为我今后的漫长生活奠定了基础,也为我每每的回忆增添无限的乐趣。我爱农村的广阔天地,也爱农村有滋有味的普通人间生活,更爱那些朴实无华的农民!
我是在城里长大的初中毕业学生,来到乡下之后,休息了两天就急于参加生产队劳动。我在这里看到的一切都很新奇,也很陌生。农村入冬后,农民的劳动内容大都是清理场院,修田,送粪……
在我的家乡有许多的趣事,那儿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那儿的小伙伴令我无法忘记。
虽然那儿的景色比不上名山,但却是很幽雅:四周都是郁郁葱葱得树木、草地;小河像蓝色的带子,漫漫流淌。
到了夏天,邻居家的姐姐常常带我去小河玩。清澈见底的河水里常常有小鱼窜来窜去,我伸手去抓,反倒灌了一肚子的“美味汤”。还是姐姐厉害!身手敏捷,一下子就抓了几条小鱼。当抓到小鱼我就把它装进小瓶里,带回家。
玩饿了的时候,她会给我采桑葚。红红的桑葚,只要你把它放进嘴里轻轻的一咬,酸甜的汁水润着你的喉子,那滋味好吃极了!再我家门前有一个池塘,里面有许多鱼。我和爸爸去钓鱼。首先要把鱼饵钩再前头,然后放进去。钓鱼时不能发出声音,不能东张西望,要看着鱼线,如果在动,就有鱼上钩了。有几次,我钓了鱼上来,可是动作太慢,鱼就跳下去了。
篇四:《《乡村里的中国》背后的故事》《乡村里的中国》背后的故事{乡村里的趣事}.
(在这篇文章里,我是用焦波本人口述的第一人称方式来写的,这里的“我”是指焦波,阅读时就像身临其境一样了)
我的两个主要作品是《俺爹俺娘》和《乡村里的中国》。这里面的《俺爹俺娘》前后总共拍了30年,30年的点点滴滴,我为俺爹俺娘拍了1200张相片,六个小时的视频。我是咱淄博博山人,父母也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永远记录下来的东西。我是50后,俺爹是个木匠。我一开始做得不是摄影工作,后来变化了好几份工作,到现在是这样做得导演。我一开始时心比较浮躁。我从俺爹那里学会了大锯,干了一个暑假,就受不了了,不想干了。于是俺爹对我说:“你知道为什么学大锯只需一天,而总是要求学它的人先锯上三年?就是要先练练人的脾性,把脾性磨出来,一旦你的品性从中得到提升,以后即使不再拉大锯,你也会在其他地方干得很好!”这就是俺爹教给我的人生道理,我的坚持就是从这里学来的。俺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没有上过一天学,大字不识一个。早些时候我和俺娘一起磨大饼,俺娘总是很早一个人起来,而不叫醒我,独自一个人去推磨,你们知道吗?俺娘身高只有一米五,体重只有36公斤,她要去推两个人推都吃力的磨。有一次我就问俺娘:“每日每夜这样去做下去,你是怎么想的呢?”俺娘说,还能想些什么呢?我只是知道走一步就少一步。这就是俺娘!这就是不识字的农家妇女口中说出来的话!我这辈子不曾忘记!(掌声响起)
我用了前前后后三十年拍下了俺爹俺娘生活的点点滴滴,拍出了农村父母的朴实地道,拍出了我对他们打心底里的敬意。最后,在1998年的美术展上我的作品全部展出,没有请什么知名人士来剪彩,我就让最朴实的俺爹俺娘来剪彩,剪出了我的心愿。(此处有掌声)直到前段时间,国家电台总局局长找到我,说有一个纪录片的拍摄任务,就是拍一个当代农村风貌的纪录片,经费不是问题,只是有一个要求,就是在一个地方拍上一年,不能出来,直到拍完。有五六个摄制组都没能完成这项工作,你都能用30年时间来拍《俺爹俺娘》,在一个固定地方呆上一年也没问题吧?我也是感觉行,所以也就接下了这个拍摄任务。
我们选定的拍摄地点是淄博一个山村——杓峪村。我一共找了五个帮手,我找的不是清华北大的,也不是北电的,而是两个淄博职业学院的,一个四川传媒大学大四的学生,另外两个是我在汶川地震中收养的两个孤儿,,我在汶川地震中一共收养了五个孤儿。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能坚持,,尽管专业水平比不上名牌大学的,只要有这种品质,我相信就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好。这里面只有一个女生,是咱淄博职业学院大二的,她去的时候带了十几卷卫生纸,怕在那儿买不到,她的任务是作为四川这位的助手,我一开始还担心,他都25了,还一直单身,别再——这不,他俩”站“在了一起(会场欢呼声和掌声一片,我们想,这不是暗示,又是什么呢?)。
在我们这六个人里,除我之外,平均年龄不到20岁,却可以最终拍出这么优秀的纪录片,是多么难能可贵。就是这样一群最年轻的摄制组,在杓峪村呆了了整整373天。在这期间我们拍摄了1000小时的纪录片,最后剪辑成了一小时零四十分钟,最后“交卷”的时候,国家电台总局连一辑也没删,影片上映后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前后拿了12个大奖,尤其是上海颁发的华表最佳电影奖,在颁发的时候,他们只叫我一个人上台领奖,我就不愿意了,成果是大家的。最后我还是说服了那位女士,她的年龄是40岁的样子,我就对她说了一句话,深深打动了她,我说,如果是你的孩子呆在一个落后农村里辛辛苦苦拍摄一年,你忍心让他们不去领奖吗?于是,我们一起上去了。
在初到杓峪村的时候,我们先是到了杜深忠的家里。我对他和他老婆说明了我们的来意,我们想拍摄他们家的日常生活。杜深忠的老婆说,他们家的生活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此处会场笑声一片,我们之前看了《乡村里的中国》,这句话虽没出现在片子里,但我们完全看得出是杜深忠老婆的语气)。接着,他老婆说了一句我们很感动的话,她说,你们想怎么
拍就怎么拍,该怎么拍就怎么拍。这就是农村人的朴实之处。后来我们找到了村委书记张自恩,他也赞同了我们的拍摄请求,于是我们的第二个主角诞生了。后来我们找到了我们的第三个主角--杜洪滨,他有一个单亲父亲,母亲早年改嫁他乡。我们摄制组就住在了杜洪滨提供的房子里。于是,我们便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纪录片拍摄。如果把我们的拍摄目标细分一下,我们只要保证四天拍一分钟就可以了。从春季开始,到冬季结束,每一天,都有我们导演们忙碌拍摄的身影。在这里面,有一些经典的镜头,就体现在了纪录片里。有一个就是杜深忠花了690块钱买了一个琵琶,欺骗老婆说只花了490块,于是我就对我们一个导演说,你这几天紧盯着点儿杜深忠家里,这几天肯定有一场”战争”要爆发。果不其然,我们的导演将这一经典镜头拍了下来,可令我惊讶的是,人家吵架,连一个脏字儿都没有,而且一个农家妇女,吵架可真有水平,接连的都是些排比句。这个镜头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还有一个就是在年底的时候,村委书记张自恩带着礼物去拜访他平时吵架的仇人,去了人家家里,张自恩好话不断,希望能化解彼此恩怨,过一个舒心年,而主人就一言不发,只是不停的在那儿剁馅儿,直到离开他家。你说,有哪个导演能想到这样的表演方式?一句话不用说,只是剁馅儿,更能引发人得无限遐想。到拍摄的最后时间里,本来差不多完成纪录片了,我们在村里人自己举办的新年节目上,发现了一个很感人的镜头。杜洪滨在舞台上唱起了《父亲》,其实他在节目清单里是没有这首歌的,是他临时要唱给他的单亲父亲。这时候,我们的一个导演立刻将镜头对准了杜洪滨,而另一个导演赶紧跑到便于拍摄的一个土丘上将镜头对准了杜洪滨的父亲。只见杜洪滨的父亲,他的面部肌肉在抽动着,面对镜头,我们感慨万千,这才是最真实最感人的一幕。王宝强能拍出这种表情吗?刘德华能吗?激动到面部肌肉抽动,这真是最真实的感人场面了。
最后,我们从1000个小时的拍摄时段里剪辑成了一小时四十分钟,圆满了完成了我们的任务„„
(谨以此文分享给大家,由于是事后凭借记忆写下来的,,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谢谢!)
篇五:《乡村趣事》{乡村里的趣事}.乡村趣事
暑假里,我随妈妈到乡下外婆家玩。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玉米地绿油油的,一棵棵玉米像威武的军人站成了方阵,等待着检阅。成群的麻雀在玉米地上空叽叽喳喳飞来飞去。
看着从身边飞过的麻雀,我一下子想到了一个主意:捉麻雀是不是很好玩呢!
我凝神注视着这些鸟儿,真好!有两只鸟从树上飞下来了。只见它们轻巧地落在前边不远的草地上,悠闲地踱着步子。我箭一般地冲过去,还没到跟前,那两只麻雀就仓皇逃跑了。我仍不甘心,朝着它们飞去的方向紧追了几步。不料踩到石子,摔了个大马趴。我顾不得疼痛,满世界找小鸟。{乡村里的趣事}.{乡村里的趣事}.
这一次我吸取教训,看到小鸟飞来,我先在一边侦察,趁它不备,才蹑手蹑脚地走过去。眼看靠近它了,小鸟却扑棱一声飞走了。我又扑了个空!
这时,黄丹哥从家里拿来一个大竹筛,我们来到菜园子的空地上,我找来一个小树杈,把竹筛支起来。黄丹哥将小树杈上系上一条长绳,竹筛下面撒些小米,我俩牵着绳子的另一头,悄悄地藏在菜园子围墙下边,静静地等待着鸟儿来竹筛下觅食。
终于有鸟来了,我迫不及待地一拉,待我打开竹筛看时,却什么也没有。黄丹哥说:“捉鸟不能急,等鸟儿消除了戒备,才能拉绳子。”我把竹筛重新支起,我们藏了起来。起先,来了一只鸟,一会儿又飞来一只,这两只鸟吃得高兴,呼朋引伴起来,竹筛下面一会儿就有五六只鸟。黄丹哥向我做了个手势,我明白现在是收绳的最佳时间,我们只轻轻一拉,就有鸟被罩住了。我真高兴啊1
我把小鸟放在笼子里养着,可它不吃不喝,无精打采的,最终我把它放飞大自然。
第一次捕鸟,我体验到了乡村生活的乐趣。这里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热闹,却有淳朴宁静的生活;这里虽然没有高楼大厦,却是绿树成林鸟的天堂。
篇六:《乡村趣事》乡村趣事
六一儿童节放假,妈妈带我回老家,看望姥姥。
妈妈开着汽车,带我回到了姥姥家,村子里到处是绿色,绿色的山,绿色的草,就连山村里的房屋都矗立在脚下。到姥姥家一下车,我就闻到了新鲜带有泥土味的空气。
回到屋里,休息了片刻,姥姥对我们说:“端午节快到了,要不,我包点儿粽子,带回去?”妈妈说:“行。“姥姥便走进厨房,我对姥姥说:”行!“开始动手包了,我拿出一大一小两片粽叶,学着姥姥的样子折出一角,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快大功告成了,我十分得意,这比想象中还顺利呢,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淘气的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跳出来。我急得直跺脚,幸好姥姥替我”解了围“------割掉一些糯米,我猜舒了一口气。哈哈,经过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一步,也是最简单的步骤---扎棕绳。看我大显身手吧。众所周知,粽子要包扎严实才能吃。我接过棕绳,先把粽子五花八门大綁捆了一圈,还以为奶奶包的样子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张地用粽绳打了个漂亮的蝴蝶结,理由很充分,只要不随便碰到绳子,也是十分结实。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准备放入锅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绳那短的部分,只听得”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糯米们像飞珠滚玉一般,一粒粒地掉到地上。我不甘心,各种各样的粽子在姥姥手中诞生,可我连一个也包不好,骨子里的牛劲儿顿时上来了。有了失败,我小心了许多,绑绳子也按照大人的方法,终于成功包出了几件。
吃上自己做的粽子,心里比吃蜜还甜。乡村生活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多姿多彩的。我喜欢这样的乡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