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游记>游记作文大致轮廓

游记作文大致轮廓

详细内容

篇一:《游记写作训练》

第一单元山水情韵

表达“写一篇游记”

作文的要求:“要写清楚游览地点的风光景物特点,引起人们游览的兴趣。”

1.要注意交代清楚游踪

游览一个风景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景物,其路线也可能忽东忽西,来回交叉,重叠反复;但在记叙时,一定要有一个清楚明晰的顺序,让读者明了你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这样,一方面利于读者了解所写景物的地理位置及特征,另一方面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比较完整的整体印象。

2.要突出景物的鲜明特征

不同的风景区,其风景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华山的险峻、黄山的奇秀等。在描写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写出区别、写出神韵,使人能产生神往之情。

3.可根据需要适当交代有关景点的知识

游记还应适当对所游之地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简要介绍,使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激发人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神往。

4.写出“观感”,融情于景

游记作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的描绘,让人了解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姿,进而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神往和赞叹之情。所以写作时,要突出作者对景观的独特感受,融情于景,使外在的自然风光与作者内心的特殊感受水乳交融,从而更强烈地打动读者。

本单元所选取五篇山水游记都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浏览山水名胜,并用优美的文辞记录所见所感,是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中常有的风雅韵事。因而山水游记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本单元所选的几篇山水游记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梁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北海的早晨》中,作者紧紧抓住“早晨”这一特定的时间段内北海的特点来描写,按照时间顺序,细腻地描绘出时间流程中北海景物的变化,歌颂了美丽大自然和充满朝气的社会生活,从而使和平、充满生机的北海的早晨,在每个读者的心中留下了融融的暖意。

《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僻地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白洋潮》这篇小品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海塘观潮的全过程,以时空为序,由远及近,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白洋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又一个奇观,写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气势和雄壮之美。

《天目》不同于一般游记,它打破了一般游记以游踪为线索,记叙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的模式,用大量的笔墨重点介绍了天目独特的“七绝”,并将它与其他山进行比较,给读者留下了天目山无景不奇,无物不美的深刻印象。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的感慨。这样的抒写,进一步烘托出了天目山的魅力以及对它的热爱赞美。

从写作上讲,这几篇散文也很有特点,能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

《壶口瀑布》借助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在写景时加以联想

《北海的早晨》多角度描写

《小石潭记》移步换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白洋潮》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天目》写景与议论相间

读例文,思考问题。

1.你能理出下面这篇游记的游踪吗?

2.你觉得这篇游记可供自己借鉴的地方有哪些?

保国寺记游

今天是2004年大年初九,天气难得的好,使人真正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于是,我和爸爸妈妈决定一起就近出行,前往家乡附近的保国寺。

保国寺位于宁波北部灵山山腰之上,始建于东汉,现存大殿距今已整整991年。这在南国算是现存最为古远的一处佛家胜地了。据记载,保国寺原名“灵山寺”,原本是为了纪念当时的一对功勋卓

著、隐居灵山后又广施义德的骠骑将军。后改作此名,更能体现这一纪念意义了。所在的灵山,葳蕤秀美,现在已经是周围市民休闲游玩的绝好去处了。

去往保国寺的车程其实只有20分钟左右,但因为我们出发得较晚,所以下车时已是下午1点多了。加之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因而游人不多,我们正好细细领略山寺的幽静和神秘了。

进了山门,一路拾级而上,人仿佛陷入了绿阴之中。这对我们曾经久居北国的人来说,实在是难得的新奇。北方的春节,山已是萧条得很了,草啊树啊全都是枯黄一片,少了生气。但此刻身处此地,使人恍如已是春意浓郁了。加上路上不时可以看见开得黄灿灿的几株迎春花、含苞欲放的腊梅,真是有了几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

保国寺的自然风光十分秀美,所有景点都缺少气势,但却秀气得可爱。比如山下的“灵龙泉”吧,其实只是一股涓涓细流,但设计者在泉边加上一只“龙头”,让泉水从龙嘴之中“吐”出,就颇有一番趣味了。再如山腰的“毛竹园”,其实只是在满山杂木间点缀了一片南国常见的毛竹而已,但与周围的树木那么相互映衬一下,就可见它的独特风味了。一路上移步换景,每处似乎都有让人忍不住拿出相机取景留念的所在,虽小巧但又不失雅趣,实在是不可多得。

但保国寺毕竟是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文化旨趣、人文内涵当然是我们浏览的重点。像保国寺大殿后的“一碧涵空”池,真的是尽收周围山色风光;水波荡漾处,似乎照得见古代香客的身影了。还有寺里的钟鼓,现在已经成为了游人花钱娱乐的工具,但声声钟鼓悠扬,又怎么不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呢?再有就是“中华历史遗迹展”,荟萃了长城、兵马俑、黄山、庐山等中华悠久历史上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虽说人工雕琢的痕迹太浓,但却着实是游人们了解中华灿烂文化的一处小小园地呢。

离开保国寺时,已是下午4点多了。尽管我们在保国寺逗留的时间不长,但收获和感受却是不少啊!

悟写法:

本文按照游览的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述了小作者游览保国寺的经过,着重表达了游览过程的感受。其中第四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保国寺所在的南国春天的特色。全文语言流畅,描写游览感受细致,给人以“心”临其境的享受。这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个写作特点。

参考提纲:

第一部分(第1~3段):介绍游览的时间和游览地的概况。

第二部分(第4~6段):写游览经过和感受。

第一层:写山门所见及所感。(第4段)

第二层:写保国寺内的自然风光,突出“秀气”的特点。(第5段)

第三层:写保国寺的文物价值和游赏价值。(第6段)

第三部分(第7段):总括全文,自然收尾。

读例文,思考问题。

神农架游记

为了拓展我的知识面,爸爸答应我暑假去神农架一趟。8月中旬的一天,我们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踏上了神农架之旅。

我们先乘火车到宜昌,再在宜昌乘大约五六个小时的车,便来到神农架的入口——鸭子口。这里的海拔已经是一千八百多米了,与宜昌市区的炎热相反,我感觉到了一丝丝的寒意,汽车玻璃也冰凉冰凉的。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又行驶了四十多分钟,到了神农架的最高峰——神农顶。从山上往山脚下望去,植被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山脚是阔叶林,山腰是针叶林,再往高处,草树交错。越往上,树就越来越少,到海拔两千六百多米的地方,就基本上没树了,只剩下了各种各样的草和大熊猫爱吃的箭竹,可惜箭竹都枯死了。到山顶便只有草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山草甸。

神农架最有名的一个景点就是风景垭。这里云雾缭绕,再加上青翠的山峦,似乎仙境一般。听说如果到了秋天,天气好而且没有云雾的话,景色会更加美丽。从这里可以俯视到山腰上红、黄、绿的树叶,他们相互交错,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还能远眺各种奇峰怪石,它们在丛林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幽静、苍莽。

离开风景垭,沿着盘山公路继续往前走,便来到了板壁岩。在这里,我看到了蔷薇、冷杉、黄杨木、红桦等过去我听都没有听说过的植物,其中有不少还是珍稀植物。有长了一千年还只有一个成人高的小叶黄杨,过去用来做直升飞机螺旋桨的红桦,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珙桐„„跟随着导游走了一会儿,我们看到一个洞穴。据说这里可能曾有野人出没过。洞穴旁古木参天,树上附着厚厚的一层苔藓。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好新鲜呀!

游完板壁岩后,接着我们又游了金猴溪、野人梦苑、了望塔等景点。

这次去神农架,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丰富了我的知识,增长了我的见闻。

悟写法:

本文与《保国寺记游》一样采用了时间顺序记述游览经过。全文叙述清晰,写景生动,抒写感受也较为真切。

参考提纲:

第一部分(第1~2段):写游览的时间、起因和路上所见。

第二部分(第3~6段):写游览见闻。

第一层:写山顶所见。(第3段)

第二层:写风景垭见闻和感受。(第4段)

第三层:写板壁岩和野人洞。(第5段)

第四层:略写游览金猴溪、野人梦苑、了望塔等景点。(第6段)

第三部分(第7段):总写感受,结束全文。

夫子庙的夏夜

上海有一座城隍庙,它坐落在著名的豫园,我去过好多次。南京有一座夫子庙,却是第一次去。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南京。爸爸说:“夫子庙晚上去才好看!”于是,我们选了一个傍晚,来到了历史悠久的夫子庙。从“状元楼”入口,我们走在了夫子庙的一条古香古色的商业街上,窄窄的马路两旁是一家紧挨一家、各具特色的商店。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每家商店的屋檐下,亮起了一盏盏大红的灯笼,金黄色的霓虹灯勾画出每座仿古建筑的轮廓,给夫子庙增添了节日气氛。爸爸说:“夫子庙天天都在过节,欢迎着中外游客。”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秦淮河。河的南岸有一块巨大的照壁,照壁上“秦淮人家”四个大字倒映在静静的水面上,更增添了夫子庙的独特风情。河上有一艘艘脚踏的、电动的游船,还有一只只用半透明塑料制成的兔子灯,浮在水面上,用来点缀秦淮河;河对岸,是一幢幢明代建筑风格的民宅。

我们租了一艘游船,在秦淮河上荡漾了半小时。不知不觉,肚子饿了,我们来到了幽雅的“香君酒店”。酒店很具特色:窗是细木格子,桌椅是红木的,服务员小姐都穿着漂亮的“古装”。一家三口人只需花上100元,就能品尝十几道小吃。我们一坐下,服务员小姐就端来了“雨花茶”,递给我一本厚厚的菜谱。

“这么多菜!我们肯定吃不了。”爸爸惊叹道。

“少点些菜吧!”妈妈提议,“请给我们介绍一下。”

篇二:《游记作文》

第一单元2

表达“写一篇游记”

一作文的要求:“要写清楚游览地点的风光景物特点,引起人们游览的兴趣。”

1.要注意交代清楚游踪

游览一个风景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景物,其路线也可能忽东忽西,来回交叉,重叠反复;但在记叙时,一定要有一个清楚明晰的顺序,让读者明了你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这样,一方面利于读者了解所写景物的地理位置及特征,另一方面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比较完整的整体印象。

2.要突出景物的鲜明特征

不同的风景区,其风景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华山的险峻、黄山的奇秀等。在描写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写出区别、写出神韵,使人能产生神往之情。

3.可根据需要适当交代有关景点的知识

游记还应适当对所游之地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简要介绍,使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激发人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神往。

4.写出“观感”,融情于景{游记作文大致轮廓}.

游记作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的描绘,让人了解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姿,进而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神往和赞叹之情。所以写作时,要突出作者对景观的独特感受,融情于景,使外在的自然风光与作者内心的特殊感受水乳交融,从而更强烈地打动读者。

二写作指导

五、写法指导:如何写好这篇作文呢?下面几条供同学们参考。

1、必须有游览的亲身经历,这是本文写作成功必须要具备的生活积累。俗语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说。游记游记,先游后记。倘没有“游”这个基础,“记”当属“无米之炊”,是无论如何写不下去的。一般的情况下,同学们可能都会有过游览的经历。写作前,必须回忆自己以往游览的经过,以此作为写作的生活基础。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倘若这时你正准备出游并以此为基础而写作,情形可能就会更好一些。如果说以往的游览因为没有考虑写作的因素而显得比较盲目,那么现在的出游目的性就显得非常明确,你就可以更从容也更有目的地去注意观察、记录和思考了。

2、做好选材工作,精选游览过程中的“亮点”即游览地的特色景点为写作对象,写出景物的特点。大自然的景物各不相同,都有自身的特点,我们要认真回味游览时的所见所感,选取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或最有特色的景物,作具体地描写,并对重点部分进行生动细致地刻画,运用联想,采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将景物的特点写出来,使景物形象逼真,让读者宛如亲眼所见一般。所以,在选材的过程中,习作者要善于选择最能表现这些特色的内容,而这种有特色的内容又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如水乡的柔和与妩媚,如高原的粗犷与豪放。

3、按游览的顺序写,交代清楚游踪。我们在参观或游览一个地方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移而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以游览为线索,由先而后依次记述游览过程中所见到的景物,这样,读者才会对你游览的地方有一个清晰的、全面的印象。

4、分清主次详略。我们在写游记时,面对繁多而又千姿百态的景点,美丽而又令人回味的山水,写什么好呢?这都必须根据文章的中心确定主次详略,把最具代表性的、最使自己激动、最令自己难忘的景物,当作主要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如景物怎样美、怎样奇,你和游人怎样感叹,你凝望着什么,展开怎样的想象等;次要景物可略写或不写,这样重点就突出,游记也就生动了。5、融入真情实感。思考游览过程中面对景物而产生的联想与情感,力求做到情景交融,使普通的游览过程上升到有品位的情感体验中。有个成语叫

“触景生情”,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一般来说,景物本身并无特殊意义,不过是一种自然而客观的现象罢了,但是,在游览者眼中,经过主观思考,就可能被赋予理性的意义,如傲雪的冬梅、虚心的翠竹、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温柔清新而可人的如小姑娘般的碧水等。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做到既有所见所闻,又有所思所感,这样可以丰富文章内涵,深化习作主题,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6、可以找一些相同或相近题材的文章作为自己写作的参考,初期可以接受他人的写法并模仿,比较成熟了就可以有自己的原创。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是很好的范例,值得学习并借鉴。也可以上网查一些相关资料。现在国内许多门户网站都设有“旅游”一栏,里面除了提供一般旅游资讯,如景点介绍、吃、住、行等,更有一些游记之类的帖子。那些文章多是亲历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的文笔还相当优美,可供写作者学习。

7、提供两种文章结构。

(1)单一结构。特点是一地一景。这种文章选材比较单一,内容也不复杂,所描述的对象比较集中,篇幅也不太长。比较适合初学者或作文水平中下等的学生写作。

(2)复式结构。特点是一地多景或多地多景。这种文章选材比较复杂,所描述的对象比较多,牵涉到的联想或情感也比较丰富。可以在文章的题目下列几个小标题,或用序号“一、二、三”来表示。比较适合作文水平较好的同学写作。

读例文,思考问题。

1.你能理出下面这篇游记的游踪吗?

2.你觉得这篇游记可供自己借鉴的地方有哪些?

保国寺记游

今天是2004年大年初九,天气难得的好,使人真正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于是,我和爸爸妈妈决定一起就近出行,前往家乡附近的保国寺。

保国寺位于宁波北部灵山山腰之上,始建于东汉,现存大殿距今已整整991年。这在南国算是现存最为古远的一处佛家胜地了。据记载,保国寺原名“灵山寺”,原本是为了纪念当时的一对功勋卓著、隐居灵山后又广施义德的骠骑将军。后改作此名,更能体现这一纪念意义了。所在的灵山,葳蕤秀美,现在已经是周围市民休闲游玩的绝好去处了。

去往保国寺的车程其实只有20分钟左右,但因为我们出发得较晚,所以下车时已是下午1点多了。加之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因而游人不多,我们正好细细领略山寺的幽静和神秘了。

进了山门,一路拾级而上,人仿佛陷入了绿阴之中。这对我们曾经久居北国的人来说,实在是难得的新奇。北方的春节,山已是萧条得很了,草啊树啊全都是枯黄一片,少了生气。但此刻身处此地,使人恍如已是春意浓郁了。加上路上不时可以看见开得黄灿灿的几株迎春花、含苞欲放的腊梅,真是有了几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

保国寺的自然风光十分秀美,所有景点都缺少气势,但却秀气得可爱。比如山下的“灵龙泉”吧,其实只是一股涓涓细流,但设计者在泉边加上一只“龙头”,让泉水从龙嘴之中“吐”出,就颇有一番趣味了。再如山腰的“毛竹园”,其实只是在满山杂木间点缀了一片南国常见的毛竹而已,但与周围的树木那么相互映衬一下,就可见它的独特风味了。一路上移步换景,每处似乎都有让人忍不住拿出相机取景留念的所在,虽小巧但又不失雅趣,实在是不可多得。但保国寺毕竟是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文化旨趣、人文内涵当然是我们浏览的重点。像保国寺大殿后的“一碧涵空”池,真的是尽收周围山色风光;水波荡漾处,似乎照得见古代香客的身影了。还有寺里的钟鼓,现在已经成为了游人花钱娱乐的工具,但声

声钟鼓悠扬,又怎么不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呢?再有就是“中华历史遗迹展”,荟萃了长城、兵马俑、黄山、庐山等中华悠久历史上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虽说人工雕琢的痕迹太浓,但却着实是游人们了解中华灿烂文化的一处小小园地呢。

离开保国寺时,已是下午4点多了。尽管我们在保国寺逗留的时间不长,但收获和感受却是不少啊!

悟写法:

本文按照游览的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述了小作者游览保国寺的经过,着重表达了游览过程的感受。其中第四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保国寺所在的南国春天的特色。全文语言流畅,描写游览感受细致,给人以“心”临其境的享受。这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个写作特点。参考提纲:

第一部分(第1~3段):介绍游览的时间和游览地的概况。

第二部分(第4~6段):写游览经过和感受。

第一层:写山门所见及所感。(第4段)

第二层:写保国寺内的自然风光,突出“秀气”的特点。(第5段)

第三层:写保国寺的文物价值和游赏价值。(第6段)

第三部分(第7段):总括全文,自然收尾。

读例文,思考问题。

神农架游记

为了拓展我的知识面,爸爸答应我暑假去神农架一趟。8月中旬的一天,我们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踏上了神农架之旅。

我们先乘火车到宜昌,再在宜昌乘大约五六个小时的车,便来到神农架的入口——鸭子口。这里的海拔已经是一千八百多米了,与宜昌市区的炎热相反,我感觉到了一丝丝的寒意,汽车玻璃也冰凉冰凉的。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又行驶了四十多分钟,到了神农架的最高峰——神农顶。从山上往山脚下望去,植被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山脚是阔叶林,山腰是针叶林,再往高处,草树交错。越往上,树就越来越少,到海拔两千六百多米的地方,就基本上没树了,只剩下了各种各样的草和大熊猫爱吃的箭竹,可惜箭竹都枯死了。到山顶便只有草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山草甸。

神农架最有名的一个景点就是风景垭。这里云雾缭绕,再加上青翠的山峦,似乎仙境一般。听说如果到了秋天,天气好而且没有云雾的话,景色会更加美丽。从这里可以俯视到山腰上红、黄、绿的树叶,他们相互交错,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还能远眺各种奇峰怪石,它们在丛林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幽静、苍莽。

离开风景垭,沿着盘山公路继续往前走,便来到了板壁岩。在这里,我看到了蔷薇、冷杉、黄杨木、红桦等过去我听都没有听说过的植物,其中有不少还是珍稀植物。有长了一千年还只有一个成人高的小叶黄杨,过去用来做直升飞机螺旋桨的红桦,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珙桐……跟随着导游走了一会儿,我们看到一个洞穴。据说这里可能曾有野人出没过。洞穴旁古木参天,树上附着厚厚的一层苔藓。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好新鲜呀!游完板壁岩后,接着我们又游了金猴溪、野人梦苑、了望塔等景点。

这次去神农架,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丰富了我的知识,增长了我的见闻。

悟写法:

本文与《保国寺记游》一样采用了时间顺序记述游览经过。全文叙述清晰,写景生动,抒写感受也较为真切。

参考提纲:

第一部分(第1~2段):写游览的时间、起因和路上所见。

第二部分(第3~6段):写游览见闻。

第一层:写山顶所见。(第3段)

第二层:写风景垭见闻和感受。(第4段)

第三层:写板壁岩和野人洞。(第5段)

第四层:略写游览金猴溪、野人梦苑、了望塔等景点。(第6段)

第三部分(第7段):总写感受,结束全文。

夫子庙的夏夜

上海有一座城隍庙,它坐落在著名的豫园,我去过好多次。南京有一座夫子庙,却是第一次去。

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南京。爸爸说:“夫子庙晚上去才好看!”于是,我们选了一个傍晚,来到了历史悠久的夫子庙。从“状元楼”入口,我们走在了夫子庙的一条古香古色的商业街上,窄窄的马路两旁是一家紧挨一家、各具特色的商店。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每家商店的屋檐下,亮起了一盏盏大红的灯笼,金黄色的霓虹灯勾画出每座仿古建筑的轮廓,给夫子庙增添了节日气氛。爸爸说:“夫子庙天天都在过节,欢迎着中外游客。”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秦淮河。河的南岸有一块巨大的照壁,照壁上“秦淮人家”四个大字倒映在静静的水面上,更增添了夫子庙的独特风情。河上有一艘艘脚踏的、电动的游船,还有一只只用半透明塑料制成的兔子灯,浮在水面上,用来点缀秦淮河;河对岸,是一幢幢明代建筑风格的民宅。

我们租了一艘游船,在秦淮河上荡漾了半小时。不知不觉,肚子饿了,我们来到了幽雅的“香君酒店”。酒店很具特色:窗是细木格子,桌椅是红木的,服务员小姐都穿着漂亮的“古装”。一家三口人只需花上100元,就能品尝十几道小吃。我们一坐下,服务员小姐就端来了“雨花茶”,递给我一本厚厚的菜谱。{游记作文大致轮廓}.

“这么多菜!我们肯定吃不了。”爸爸惊叹道。

“少点些菜吧!”妈妈提议,“请给我们介绍一下。”

小姐一一介绍起来:“盐水鸭是南京特产,菊花脑在上海很难吃到,来一盘吧……”这样,我们足足点了15种小吃!

一会儿,节目表演开始,首先是民族舞蹈《江南美》,只见三位小姐手拿一块红色手帕,欢快的音乐一响起,她们翩翩起舞,宛如三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当舞蹈结束时,喝彩声和掌声响成一片!

哦,夫子庙的夏夜,真叫我难忘。

简析:

小作者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夫子庙那古色古香的夏夜图。写游记作文最简便的结构方式,就是沿着自己的旅游顺序,在脑子里再“旅游”一遍,然后用笔记录下来;其间要做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对素材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显然,逛了一趟夫子庙,可写的内容还有很多,而小作者仅选取了夫子庙商业街、秦淮河、香君酒店——这三处有代表性的景点,让我们领略到“六朝古都”的民俗风情。

初春游北海

3月28日的下午,我来到了北海公园。

一进公园大门,首先跳入眼帘的就是被碧绿的湖水环绕着的琼岛,岛上耸立着一座高大而秀美的白塔。

我怀着喜悦的心情,随着三五成群的游人快步朝白塔走去。穿过正觉殿,绕过普安殿,一棵棵树木被我甩在身后,一节节阶梯被我踏在脚下。很快就到达了琼岛的顶峰——白塔。

站在修饰一新的白塔下,沐浴着初春温暖的阳光,迎着湿润宜人的春风,顿觉心旷神怡。放眼四望,只见公园内棵棵柳树都吐出了嫩芽,条条柳枝随着和暖的春风翩翩起舞;苍松翠柏被忽紧忽慢的春风吹动,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窃窃私语,粉色、白色的野桃花开满枝头,娇黄的迎春花开得正旺,洁白的玉兰含苞欲放;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一树树鲜花为初春的北海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极目远眺,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一座座高大崭新的楼房,一条条玉带般的公路都历历在目。

看着眼前这一切,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北海原是辽、金、元、明、清历代封建皇帝的御花园。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动人民只有修建的辛酸劳苦,而没有游玩的半点自由。那时,人们从北海公园经过时,只能看见北海白塔呆呆地直立着,只能听见北海湖水低低地哭泣着。今天,北海成为人民的公园,我们的心情就像那随风波动的北海湖水一样……

下山后,我沿着湖边慢漫地走着,继续欣赏初春北海美丽迷人的景色。春风吹过湖面,送来湿润、清新的空气;湖边一处处景致来到我的面前。我大口大口地吸着新鲜的空气,贪婪地看着动人的景色:岸边的小草刚刚拱出了地皮,暗柳垂下的枝条不时地轻拂着我的面颊。在阳光的照耀下,湖水银波粼粼,几只小船在湖面随风荡漾,五龙亭、万佛楼、漪澜堂、永安寺、琳光殿等古代建筑掩映在山林水波之间,风景幽美,各具特色。顺着小径,我来到了脍炙人口的九龙壁,九龙壁的两面分别是九条雕龙组成的瑰丽图案。图案美观大方,色彩十分和谐,就连图案旁边的花纹,也都雕刻得古朴美观。九条雕龙色彩各异、姿态不同,看上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九龙壁细致精巧的雕刻,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才能。

当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恋恋不舍的告别了初春的北海公园。初春的北海公园实在是太美了,但是,更美的却是给北海公园带来春天美景的人。

简析: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记游为主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以及游览的行踪安排材料。先写一进公园大门,就望见了一座高大秀美的白塔,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很快就到达了白塔下。放眼四望,作者描写了远近的景物,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联想。接着描写下山后,沿着湖边欣赏初春北海美丽迷人的景色,还描写了九龙壁。最后写了太阳落山,告别北海公园。全文详略得当,抒情、叙述、描写有机地结合,特别是作者善于运用描写,不仅词汇丰富,而且语言形象生动,富于美感。

篇三:《游记作文:心灵的圣地》

游记作文:心灵的圣地

游记作文:心灵的圣地

赵淑清

在我心中,有一块神圣的宝地,她以奇石、怪柏、古刹、异洞而闻名于世,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她就是位于尤杖子乡境内,距喀左县城23公里的龙凤山。

龙凤山雄居在岭岳蜿蜒、群山环抱之中,海拔865米,占地9平方公里。远远望去,主峰如削,巍然屹立,宛若龙首吞云吐雾,气冲斗牛,故曰龙首峰;西侧次峰如凤冠霞帔,峻峭多姿,人称“凤冠峰”,“龙凤山”因此而得名。山前有双峰并立,如笔架,似双乳,亦称“哺天峰”,山上树木荫翳,叠翠堆碧,成为龙凤山的天然影壁。

十几年前的夏季,第一次来龙凤山,看到那葱郁的林莽,庄严的古刹,嶙峋的怪石,奇异的古洞,就被她远离尘嚣的超凡气质所震慑。漫步在丛林中,树影斑驳,鸟儿啼鸣,婉转,浓稠。沿着十八盘逶迤上行,鸟声渐稀,杏树、柞树、榆树、枫树等人工林渐少,天然崖柏渐多。这些柏树多生在山岩缝隙中,粗壮者树冠如盖,遮天蔽日,枝干虬曲,盘旋而上。娇小者如蒿似帚,玉树临风,翩然而立。这些柏树无论大小,均非等闲之辈,那些茕立于危崖之上,不着一丝泥土,盘根错节如蛟龙盘柱抱岩而生者,也许历尽了千年沧桑。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的柏树多为双心,一棵树两个年轮,实属罕见。

在山下依稀可见数个洞穴隐约于树障之中。朝阳洞便是最显赫的阔洞之一。其口朝南,悬崖罩顶,绝壁凌空,云遮雾绕,崖柏掩映,天台寺就嵌于洞中。该寺始建于1663年,即康熙二年,距今350多年,大雄宝殿气势恢弘,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钟磬悦耳,梵音不绝。寺前香烟缭绕,三两香客虔诚跪拜祈愿。洞内幽森清凉,稍息片刻,便会清心静气,物我两忘。

寺前两株古柏错落耸立于两个平台之上,远远看去,如孔雀开屏。主干粗壮,枝叶纵横,遮寺拂崖。其根牢牢扎进巨岩之中。据省林业专家测定,树龄在八百年以上,被确认为“关东第一柏”和“关东第二柏”。两树之冠阴翳蔽日,气象森严,数个秃枝突兀于翠屏之外,状似龙角翘首以东,树上挂满了祈福的红布条,让神秘庄严的古柏透出祥和的人间气。站在两柏之下,对面的哺天峰崖壁参天,柏树轮廓清晰印于蓝天之上;东侧阡陌纵横,沃野如波;西侧群岭似涛,气势磅礴,宛如铺开的山水画卷。清凤拂来,匝树有声,闭目瞑思,如入梵天。渐渐地,神思无所寄,古树是自己,云天是自己,一花一草也全是自己„„

可惜一场天火差点毁掉第一柏,再去参拜时,煳迹斑驳的树干上又生出翠叶,不由得慨叹:根扎得深,生机自会勃然啊!

领略到龙凤山洞穴的魅力是景区开发之后。我从迎客松下拾级而上,数不清攀爬了

多少级台阶,再左拐西行数丈,茂密丛林中,突现大小两个洞口,一米多高的钟乳石将两洞隔开,酷似雄狮的鼻翼和嘴巴,那黑黝黝的洞口就是狮子明亮的眼睛了。距此数米处又现大小两洞,如一小狮子翘首以待。“双狮洞”便由此而来。洞内有烟熏痕迹,1990年12月,考古部门曾于该洞发掘出彩陶盘、陶豆、酒具、石镯、石环及陶制女神像等,初步考证距今4900年左右,属红山文化和夏家店文化之间的文化型。这里恰好在龙首峰的半山腰,天台寺之东,古人选此栖身,四时光景得天独厚。龙凤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继而向西蛇行,道边灌木皆横生,已是五月中旬,秀线菊刚结蕾,照山白、紫丁香怒放。不远处即见一峰如俏丽凤头,与东侧龙首峰遥相呼应。石柏路被绵密的山荆野榛遮掩得忽隐忽现,偶一抬头,鲜红的“佛”字豁然书于悬崖之上,熠熠生辉,潇洒隽逸。崖下杂木掩映中现一巨洞,此为“佛祖洞”,就在凤冠峰近顶处。远观酷似蛤蟆在吞云吐雾,曾名之为“蛤蟆嘴洞”;又仿佛张开大嘴仰天长笑,有文人称它为“笑天洞”,好大气的名字!进得蛤蟆嘴中,方知此地真乃福地洞天:洞宽约50米左右,深约13米,洞内靠北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卧佛,两侧呈八字站列着十八罗汉。洞深处的有一大一小巨石形如金蟾,一俯一仰,故又称之“金蟾洞”。洞深处数块怪石和钟乳石卡在咽喉处。东北侧有约两米见方的无根石嵌于洞壁上,近之缝隙呼呼生风,凉浸肌骨,此处当称“天门”也无妨,若打开,当别有洞天,或如民间传说有地河连通东海,亦难说。

离开佛祖洞,沿着窄仄的栈道仗壁西行,头顶上崖柏横生,不敢仰视。一柏横伸两杈挡住去路,须躬身弯腰方可通过。继而沿着盘旋于崖壁上的数百级台阶下行,屏息敛气,双腿打颤,直至落地,紧绷的神经方敢松弛。回首悬崖百丈,如倾似倒,吁叹不已。{游记作文大致轮廓}.

转而东行,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