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词的特点
详细内容
篇一:《悼词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悼词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悼词常常是对死者一生的“盖棺定论”,所以要全面、真实地评价死者的一生,不夸大、不缩小、不粉饰、不歪曲,要客观总结、全面评价。这也是对
死者家属的最大安慰。悼词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缅怀性和激励性,所以要把握好悼词的情感基调,不可太悲伤、太消极,要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既缅怀死者,也使生者得到激励,继承死者遗愿,继续奋斗。
篇二:《悼词写作应注意的事项》悼词常常是对死者一生的“盖棺定论”,所以要全面、真实地评价死者的一生,不夸大、不缩小、不粉饰、不歪曲,要客观总结、全面评价。这也是对死者家属的最大安慰。悼词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缅怀性和激励性,所以要把握好悼词的情感基调,不可太悲伤、太消极,要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既缅怀死者,也使生者得到激励,继承死者遗愿,继续奋斗。
篇三:《讣告与悼词》28
教学内容:讣告与悼词
目的要求:1.具体了解讣告、悼词的概念、特点及其写作要求与方法
2.能够撰写一篇讣告及悼词
教学重点:讣告及悼词的写作要求
教学难点:写一篇感人的讣告及悼词
教学时长:45*2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清点人数
二、每课一读,心灵鸡汤
人有渐悟与顿悟之说,渐悟时一个积累的过程,顿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生不是简单的爬坡,不是说只要努力就一定能站在最高,人生更像是爬山,不懈努力固然能站高些,但山的最高处是没有路的,只要峭壁,是一种能阻挡多数人的台阶,所以多数人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也无法进步了,悟性也是这种状况,对人来讲,也有顿悟与渐悟之分,渐悟时一个爬坡过程,顿悟则是台阶似的进步,顿悟很重要,顿悟需要机缘和天赋,更需要贵人指点。
三、上新课--------讣告
(一)讣告的定义
讣告又称“讣文”、“讣闻”。“讣”原指报丧的意思。就是讲人死了的消息报告
给大家。讣告是机关单位、个人把某人去世的不幸消息向死者的亲戚、朋友、家属发出的通告性文书。
“讣”原意为:报丧,将人死了的消息报告给大家。古代新闻不发达,派去人送
去或靠张贴。较早记载:“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赴”即“讣”,“急疾”之意)《左传·隐公七年》
从中看到,古代报丧必须做一、两点:
①要拿“圭”作凭信,报丧时必须拿这东西;
②要使用不同等级的报丧用语。
如:
A.诸侯死了,向国君报丧,要说:“君之臣×××死”。
B.国君夫人死了,向国君报丧,要说:“寡小君不禄”。
C.大夫死了,向同一国家内的大夫或士报丧:“×××不禄”。
D.士死,向同国的大夫或士大夫或士报丧:“×××死”。
(二)讣告的特点
(1)公开性。讣告用来宣布死者去世的消息,其内容是公开的。
(2)知照性。无论是哪类讣告,其目的都是为了知照社会各界及其亲友。
(三)讣告的种类
一般式讣告
公文式讣告
消息式讣告
当和国家领导人去世,现在一般不用讣告而用公告或宣告,以表示隆重、庄严,是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近几年来,有些领导人逝世,报纸上不登讣告,而采用发信息和等照片的形式,实际上也是一种讣告,不过规格较高,内容较翔实。
(四)讣告的写作
1.一般式讣告。这是运用最广的一种形式,它的主要内容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1)标题。用略大于正文的字体于首行居中写“讣告”二字。也有的在讣告前冠以死者的姓名,如:“XXX讣告”。
(2)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应写明:
①写明死者的姓名、身份、因何逝世、逝世的日期、地点、终年岁数。“终年”也有的写为“享年”。“享年”一般用于自己的长辈活人们所敬重的长者。“终年”的用法较广,不带有感情色彩。
②简介死者生平或发表死者的遗嘱。(这部分有没有都可以。)
③通知吊唁、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
(3)落款和日期。写发出本讣告的团体或个人的姓名。下一行写年、月、日。
讣告
先母×××于公元××××年××月××日××市病故,享年九十岁。兹定于××月××日×午×时,在××火葬场火化,并举行追悼会。谨此讣告。
2.公告式讣告。
公告式讣告往往由党或国家发布,是最高规格的讣告,它一般由讣告本身、丧事安排的公告、治丧委员会或治丧办公室名单等部分共同组成。有时治丧办公室名单也可不对外公布。
这类讣告的写法如下:
(1)公布逝世的消息。
内容包括:
1.写明“公告”的发出单位名称及“公告”两字。
2.写明死者的职务、姓名、逝世原因、地点以及终年岁数。
3.有对死者的简单评价和哀悼之辞。
4.署明公告时间。
(2)治丧委员会公告。
这是讣告的核心部分,包括:1.写明“×××同志治丧委员会公告”字样。
2.对丧事的安排及具体要求。3.署名公告的时间。
(3)公布治丧委员会名单
3.消息式讣告。消息式讣告一般是以消息报道的形式在报纸上公布,目的在于晓谕社会。这种讣告,内容形式都比较简单。机关、团体、单位等发此类讣告,要写上死者的原来职务;个人发的,则要写明与死者的关系。发讣告时,还可以附上死者的遗像。这种讣告的标题,一般写作“×××同志逝世”、“×××××(单位)×(职务)×××病逝”等。这种讣告的刊登,一般都按照有关的规定办,不是任意可以刊登的。
(五)讣告的注意事项
讣告的语言要求准确、简炼、严肃、郑重。时代变化了,有些词语带有极强书面语味道的,在行文时,理应淘汰。如要用“先父”、“先母”代替过去的“先考”、“先妣”。
凡讣告的用纸,依据我国的传统忌用红色,一般用白纸、上书黑字即可。
一般性讣告需在告别仪式之前尽早发出,以便死者亲友及时地做出必要的
安排和准备,如备花圈、写挽联等。
四、上新课--------悼词
(一)悼词的定义
悼词是单位(团体)对死者表示哀掉的话或文章。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今天的悼词是从古代的诔辞、哀辞、吊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二)悼词的特征
1、总结死者生平业绩,肯定其一生的贡献。现代性悼词是一种具有高度思想性和现实性的文体,人们以此既寄托哀思又通过死者的业绩激励后来者。
2、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概括来讲,充分肯定死者对社会的贡献,真诚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悼念和敬意,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和多种多样的形式体现化悲痛为力量的积极内容。
(三)悼词的写作格式
悼词一般由标题、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
标题:标题的组成方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由文种名称承担标题。如《悼词》。一种由死者姓名和文种名共同构成。如《在宋庆龄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正文
悼词的正文通常由开头、中段、结尾三部分构成。
(1)开头
以沉痛的心情说明召开或参加此次追悼会的目的,死者的职务、职称和称呼,以示尊崇,要注意这些称呼之间的先后排列顺序。接着简要地概述死者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何原因与世长辞,以及所享年龄等。
(2)中段
承接开头、缅怀死者。这是悼词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即对死者的籍贯、学历以及生平业绩进行集中介绍,应突出死者对人民、对社会的贡献。二是对死者的思想、精神、作风、品质、修养等作出综合的评价,介绍其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如鼓舞、激励了青年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等。
(3)结尾
主要写明生者对死者的悼念及如何向死者学习、继承其未尽的事业、化悲痛为力量,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等内容。最后要写上“永垂不朽”、
“精神长存”或“安息吧”之类的话。
3、落款
一般署上成文的日期即可。
五、附板书设计
篇四:《悼念词》年月岁。
膝下有,真可谓是儿孙满堂,幸福美满。
府奋斗了个春夏秋冬,她最大特点:一是勤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大集体生产方工的阵营中,她始终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朝朝暮暮出现在群体的劳务活之中,起早贪黑,不论重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任劳任怨,毫无怨言;二是敬老,是她的第二个特点,她自从被嫁于府,面对朝夕相处的公婆大人,总是乐意顺从,从不与其计较,既使偶尔有不快之事,一忍便是海阔天空;公婆有病,细心照料,精心护理。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还有一个最大的
。0优点就是对儿女的呵护更是体贴入微,她的双双儿女的成长,我们可以想象到,作为一名母亲,她的付出有多大?对子孙后代教子有方,就拿当今社会经济浪潮的腾起,儿女外出打工,一去便是一年半载不回家,作为她既变为儿媳照料孩子,操持家务,又要挤出时间种粮种菜。当儿女们从外面回来,从她怀中抱出乐呵呵、天真可爱的孩子,从饭桌上吃到热气腾腾,美味可口的饭菜时,她的脸上便绽开了幸福的微笑,好不一派其乐无穷、欢歌笑语的良好氛围!
身为一个普通的家庭如女,无论是从年少到白发,无论是从漫长的大集体经营到承包责任制,无论是从敬老到呵护儿女,她付出了光辉的一生,我们有目共睹,这足以证明母爱是伟大的,母亲是无私的,母爱无处不在!
家深感悲痛的不安!
下面我们将为这位伟大的母亲默哀三分钟(低头)。
篇五:《如何写祭文─挽幛挽幅》如何写祭文───挽幛挽幅
挽幛和挽幅,是用以为悼念死者而撰写的一种区别于挽联的挽书,是一种哀悼的礼品,被用来悬挂于死者的家庭、灵堂、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的场所等。
1.挽幛
挽幛多是独立成幅的,也称"礼幛"。挽幛通常用整幅绸布作成,也有用纸糊装裱成轴的,称为"礼轴"。为了便于悬挂,挽幛一般为竖式,上面的文字为直写。
2.挽幅
挽幅,也是挽书的一种,它与挽幛的不同在于挽幅多是横挂的,挽幛则都是竖挂的。挽幅上面的文字一般为横写。
挽幛、挽幅的题辞不拘形式、不限字数,有只写一个"奠"字的,也有多字的,但是常以四字句为多。挽幛、挽幅用语可用固定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撰写合适的词句,但应注意挽幛、挽幅属哀悼送礼之用,在文字措辞上,要直抒胸臆、真挚凝炼,颂扬而不过褒、哀痛而不凄惨,应具有褒扬悼念之意。
3.挽幛、挽幅的制作{悼词的特点}.
挽幛、挽幅的制作没有一定的程式,可大可小,因地制宜;字体可楷可行可草,完全由送挽者自己决定;白字黑纸或黑字白纸,也可以布代纸。挽幛是竖挂直写方式,文字必须从右向左分三部分书写;挽幅是横挂横写方式,文字则应从上而下分三部分书写。
例:挽幛实例挽幅实例
第一部分,面向挽幛右手边(挽幅上顶边)顶头写上死者的姓名加颂词(亦称上款);第二部分,正中间写上祭悼语,祭悼语一般不要超过上款和下款,且字距要一致。也可不要这一部分;第三部分,面向挽幛左手边(挽幅底边)顶尾写上送挽幛、挽幅人的姓名、身份称呼和时间。
挽带{悼词的特点}.
挽带,也有叫"花圈挽联",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仰、哀思而敬献花圈、花篮时撰写的联语。挽带也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在实际应用中,挽带的写法和形式有一定的程式,书写时要慎重选择挽语的用词,尤其是上半联,对死者颂词称呼不能搞错,因人用词,恰如其分。上半联、下半联的写法因用词的不同而多种多样,常用的上半联有"悼念"、"哀悼"、"追悼"格,也有"千古"、"安息"格;下半联有"敬挽"、"泣挽"、"同挽"格,"率子"格和"叩拜"、"泣拜"、"哀献"格等。
挽带的长短、宽窄要视花圈、花篮的大小裁剪,挽带的下端要剪出二个尖角,挂在花圈、花篮上呈八字型。书写挽带的字体可以是行书,也可以是楷书,但必须是同一种字体,通常是{悼词的特点}.
白底黑字。在书写格式上,一般下半联的第一个字要比上半联的第一个字低1-2个字的位置。
例:友×××敬挽
沉痛悼念×××同志
学生×××拜挽{悼词的特点}.
××恩师千古
邻里×××哀挽
悼念×××仙逝
女儿×××泣挽
敬爱的爸爸安息吧
哀祭文是专门用于治丧过程中的应用类文体。虽然内容单一,形式也不多,但是,在写作上和形制上却有较高的要求,不能马虎敷衍。
挽联
挽联,是古时候挽歌的变体。挽歌是古时哀悼死者的丧歌。《晋书·礼志》中"魏汉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古丧歌有《薤露》、《蒿里》两章"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
挽联作为悼念死者的一种文体,是汉民族民间的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起初多以诗、词、歌等韵文体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后渐渐形成一种对联的形式来表达。历代文人多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写作挽联,以寄哀思,但不用于歌唱。相传在宋代就写挽联了。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赵元镇(鼎)承相被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现在的丧葬活动中,挽联仍被普遍应用,成为丧家治丧时的必备之物。
1.挽联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挽联属专用联,是专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因此,写挽联不仅要求感情真挚,还要注意挽联的写作特征。
(1)挽联的时代性。挽联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随时代的变迁,挽联的内容也会起相应的变化,如:"宝瑟无声弦柱绝,瑶台有月镜奁空",是旧时丈夫哀悼妻子的挽联,用在现代夫悼妻就多了点陈腐气。
(2)挽联的针对性。做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的写作灵魂。
如挽丁玲
剪柳春风,节见穷时,一曲桑干传广宇{悼词的特点}.
凝尘瑶瑟,情伤雪夜,百年有女耀高丘
即使是有些"通用联语",其通用范围也是非常有限的。&
2.挽联的基本形式特点
挽联是属于对联中的专用联,因此,撰写挽联,一定要掌握对联的本质特点和形式特点,这是写好挽联的关键。
(1)对联的形式特点。一般的挽联(对联)是由两句组成一联,上句叫上半联,下句叫下半联。挽联不管多么长(有些长联,上、下半联是由十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组成的),多么短,总是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而且,上半联和下半联要搭配好,次序不能颠倒。挽联的长短要视悬挂场所而定,太长字小不醒目,太短空洞不美观,应大小适中、美观大方。
(2)对偶的形式特点。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成双作对地排列组合。严格的挽联,不但要求字数相等、句法相同,还要求词性也一样,对仗非常工整。
例:
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戴素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