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感人作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篇一:《2015《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2015《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3.读课题

①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③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篇二:《再见了亲人公开课课堂实录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学习体会结合上下文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决句子含义;学习作者叙事与抒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在读悟中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惜别之情。

教学难点:

1、领悟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原因。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模仿课文的写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媒体:

重点语句课件;相关音乐、视频文件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历史,认识亲人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明天是什么节日吗?

生:是清明节。

师:这一天你们要跟着大人们做件什么事呢?

生:给去世的亲人扫墓。

师:在去年的清明节,我们的前任总理温家宝和朝鲜人民去扫墓,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视频。(播放1)

师:中国志愿军烈士永远地留在了朝鲜,让我们穿过时光的隧道,一起来了解一下60多年前这场抗美援朝的战争。(播放《中国志愿军军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志愿军经过八年抗战后离开朝鲜回国的情景,成千上万的朝鲜人民来送别的场面让人十分感动。随战记者魏巍记下了这感人得一幕,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14课《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师:谁能告诉我,在你的身边谁是你的亲人?

生: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我的亲人。

生:我的外婆、外公也是我的亲人。

生:我的兄弟姐妹们都是我的亲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和我有血缘关系。

师:很好。请坐,在生活中,一般指有血缘关系的才是亲人。

二、整体感知,了解“亲人”

师:说说文中的亲人指的是谁?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亲人指得是谁?(出示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中亲人指得是谁?

生: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生:中国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师板书中国志愿军|)

师:从血缘关系来说,他们是不是亲人?

生:不是。(师板书不是亲人)

师: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现在就让我们默读1—3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令你感动的事例,并在旁边这作上简单的批注。(出示问题)

(学生默读)

师:年迈的大娘,年幼刚强的小金花,处着拐杖的大嫂,他们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动!每个人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出示表格)

生:我知道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衣服、送打糕和救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生:小金花为了救老王而失去了妈妈。

生: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

师:在当年的朝鲜战场上,像大娘、小金花、大嫂这样的朝鲜亲人又何止千千万万。而作者仅仅选取了三个有代表老年、中年、少年的人物来说,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

三、精读课文,走近“亲人”

(一)走近大娘

师:孩子们,在送行队伍中,有一位年迈的大娘。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大娘,看看

大娘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动!谈谈让你感动的语句。

生:令我感动的句子是(出示句子)“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因为大娘为了我们实在是太累了,为了帮我们洗补补衣服,她都几夜没合眼了,我都仿佛能看到她双眼红肿着。

师:对呀,大娘就像我们的慈母,八年来,从未间断为我们的付出。您为我们花了

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让我们不由的想到了孟郊的一首诗《游

子吟》慈母手。。。。。。

师:在志愿军的心目中,大娘早已是自己的亲人,就是自己的慈母。为我们付出太

多太多。

师:令你感动的句子还有哪些?

生:令我感动的句子是“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

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因为从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在给我们送打糕。

出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师:这是怎样一位大娘啊!孩子们,仔细看看,谁来说说?

生:这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大娘;

这是一位满脸皱纹的大娘;

这是一位双眼布满血丝的大娘;

这是一位双手粗糙、裂着大大小口子的大娘;

这还是一位弯腰驼背的大娘等等。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她竟然带着全村妇女:

生接: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为我们送来打糕的呢?

生:是在志愿军空着肚子饿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送来的

是在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的情况下给我们送来的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师:透过炮火、硝烟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出示声音)生:我仿佛看到了一颗炮弹从敌人的飞机上扔下来,在大娘身旁爆炸

我仿佛看到了战场上的机关枪不停的在扫射

我仿佛看到了忙尸横遍野的战场

我仿佛看到了战士们的鲜血已经把战场染红了

我还仿佛听业炮弹爆炸的声音

我还仿佛听到了机关枪扫射发出的声音

师:就在这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是您:

生接: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师:大娘,战场上这么危险,快回去吧!

生:我不能回出啊!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的战士已经空着敌人跟敌人拼了了三天三夜

因为我们的战士正在前线为了我们舍生忘死的打拼啊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的时候,带着全村女:

生接: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师:这真是:

师生一起读:雪中送炭啊!(出示词语)

师: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

生:送的打糕。

师:大娘啊!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赢了那次阻击战,可您在回家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旁。您说:

生接:(出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还有哪个句子也令你感动?

生汇报:(出示):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不惜牺牲自己惟一的小孙孙,在令人感动了。师:“惟一”是什么意思?

生:只有一个

师:独一无二,仅此一个。那失去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大娘今后的生活将无依无靠

大娘今后的生活将孤苦伶仃

大娘的心情肯定还很难过

师:是啊!小孙孙对她来说是这么重要,可是,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她却失去了这惟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能忘怀吗?

出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生接:不能。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我们不能忘怀,所以,分别时才这样难舍难分。(出示照片、音乐)

看,这就是当年《中国青年报》上登载的75岁的李大娘和战士张喜武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大娘你这么大年纪,我们怎能让您送了一程又一程呢?

出示: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生:读(请求读)

师:就是这样请求,大娘也没有停下送别的脚步,您能支持得住吗?我们只好恳求

道:

生:读(恳求读)

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住。志愿军为了让大娘早点回家休息,再一次地

乞求大娘

生:读(乞求读)

(二)、走近小金花(5分钟)

师:我们不会忘怀这位朝鲜阿妈妮,我们也不会忘怀——

生接:小金花。

师:请孩子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生:为了救老王,小金花的妈妈居然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师: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

生:一起死了。

师:小金花的妈妈,为了别人,牺牲自我。这种高尚的品质令我感动。

生:侦察员老王被敌人关在一所小房子里,而且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情况相当危险,但小金花和妈妈仍然冒着生命危险混进敌战区。

师:她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们的勇敢令人感动,也叫人佩服。

生:在救老王的时候,她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

师:明知危险,还要这样做了,她的视死如归的精神让人敬佩。

生: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同志们都伤心的痛哭起来,只有小金花没哭,而是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的刚强我感动。

师: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动的很多,我们感动妈妈的勇敢、视死如归,但我们更感动小金花的刚强。听到妈妈牺牲的噩耗后,同志们都伤心地痛哭起来,只有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出示:“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抽生读、齐读)

师:妈妈牺牲后,你一滴泪都没留,为什么没有哭?生:她把悲痛化为力量

师: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她把悲痛化为力量,要像妈妈一样坚强勇敢,为妈妈报仇,一起读读这句:(小金花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师:可是今天,小金花,你为什么哭了呢?

出示: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生:自由汇报(2——3名)

师:为了救志愿军,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她早已把志愿军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亲人就要走了,所以,小金花伤心的哭了起来,志愿军真不忍心看着小金花哭泣,忍住自已的泪水,安慰到:“出示: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

(三)、走近大嫂

师:在送行的人群中,还有一个拄着双拐的大嫂,她也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这个段落的结构和前两段一样,仔细的同学就和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谁来说说这三段的相同之处?

篇三:《《再见了亲人》教案及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的口气,深情地追忆了与朝鲜人民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是学好语文的“硬件”,任何年级都不可忽略它。本课应在理解的基础上重点体会“雪中送炭”、“同归于尽”等词语。要学会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本课要通过第一段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学习理解第二、三段课文的内容。要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悟到祈使句、反问句等句式在表达情感的特殊作用,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情感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落实语文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篇课文是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并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难点:学习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中心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语: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照片(多媒体出示照片)看了照片,你有什么想问的?(生质疑)

2.师讲述:这张照片的男士就是我国的政协委员贾庆林;这位女士,她来自

于朝鲜,她是朝鲜民主女性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长朴顺姬。这是2004年5月24日,我国的政协委员贾庆林同志召见朝鲜的朴顺姬女士,他们见面的时候格外亲切,格外激动,此时,贾庆林同志说了一句话:(多媒体出示第2张幻灯片)3师:他又说了一句。(多媒体出示)

4师:贾庆林为什么要说“中朝两国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生答)

5师:究其原因要追溯到六十多年前的一场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一起走进六十年前发生在朝鲜战场上那可歌可泣的一幕。(多媒体播放视频)在这场战争中,有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的留在了朝鲜这块土地上,他们就这样浴血奋战,和朝鲜人民共同战斗了八年,(多媒体出示第4张幻灯片)孩子们说他们和朝鲜人民在一起八年感情怎么样?(生回答)

6师:是啊,深情厚谊,所以战争最好终于胜利,正义和良知赢得了胜利。在1958年12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了,他们就站在站台上握着手说(生:再见了,亲人)手拉着手说(生:再见了,亲人)登上火车他们说(生:再见了,亲人)火车就要开走了,他们仍然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那么他们为什么这么依依不舍呢?(生答)(多媒体出示5,6张幻灯片)

(二)抓住中心,自读感悟。

1、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的时候,有多少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大娘,有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有架着双拐的大嫂,她们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此时此刻,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呢?(生质疑)

2、出示:为什么说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史亲人呢?自读课文找到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用体会到的感情来朗读,并能发现,大胆的提出问题。

3、学生自读思考。

(三)感情导读,理解内容。

(1)根据学生的提出的问题,有重点地出示导读问题:

a.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b.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c.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d.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多媒体出示第7张幻灯片中的重点句——(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①读这句话;②说说什么叫“雪中送炭”?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③朗读,体会其中感情。

(3).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4).指导朗读,体会感情。(出示第8张幻灯片)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理解“唯一",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然而,她还有更多的亲人。谁说我们不是大娘的亲人呢?谁又能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多媒体出示第9张图片)

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

总结强调:您为我们失去了亲人,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假如你就是志愿军战士,把你心底想说的话告诉给大娘。(多媒体出示第10张图片)

(四)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多媒体出示第11张幻灯片)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多媒体出示第12张幻灯片)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什么叫“噩耗”、“同归于尽”?“同归于尽”说明了什么?)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

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4、朗读训练。当我们想到小金花为了我们失去了妈妈,我们亲切地对小金花说…..

当我们想到大嫂为了我们失去了双腿,我们深情地对大嫂说…….(多媒体出示第13张幻灯片)

(五)细细品读,体会感情。

同学们,大娘、小金花、大嫂都是朝鲜人民,而我们是志愿军,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们刚才都是具体的讲现在我们概括的讲(多媒体依次出示第14、15、16张幻灯片)

(六)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1、回忆往事,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催人泪下,朝鲜人民为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生命代价,这足以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种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洒下的鲜血当然还长眠着像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许许多多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自由联系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大段。(多媒体出示第17张幻灯片)

当离别的抽泣声与汽笛的长鸣声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吧。

2、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呼喊一声吧:“再见了,亲人!”请男生担任战士们,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多媒体出示第18张幻灯片)历史的车轮走远了,但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个声音。(多媒体出示第19张幻灯片)

(七)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多媒体出示第20张幻灯片):同学们,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贾庆林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中朝两国,友谊万岁”我们也更深刻的体会到中朝两国的深厚友谊。那么,孩子们,我们生活在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如何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友谊?(生答)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友谊。(多媒体出示第21张幻灯片)

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的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促进学生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开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课也不例外。上课伊始,我出示照片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热情与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接着用一段充满感情的话语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调动学生的内在感情,让孩子们准备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这样,就给整堂课定下了基调。

二、读中悟情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

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

篇四:《《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正式)》

1

2

3

4

5

篇五:《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听课文录音,学生能说出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可歌可泣的事。

3、品读第一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等关键词语及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听课文录音,提高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品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及重点句子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中国志愿军军歌》,初步感知当年的情景。

2、师介绍历史背景,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词)。

2、听课文朗读。思考: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

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学生汇报交流)

三、细读悟情,以情品读

1、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中哪一个场景最令你感动,画出相关句子,说说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2、师指导感悟,相机板书。

3、回归主题。

四、拓展延伸,开拓思路

1、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大娘说些什么?(口语交际)

2、如果你的亲人站在你的面前,你会说些什么?(小练笔)

五、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不是亲人

失去孙孙胜似亲人

小金花

大嫂

六、课后反思

篇六:《《再见了_亲人》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获奖》

《再见了亲人》教案

南位小学卫建才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2、能力目标:

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

3、情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