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景作文>中国制造8项

中国制造8项

详细内容

篇一:《让老外震惊的9项中国制造》

让老外震惊的9项中国制造!Madeinchina!

2016-02-01

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中国企业的“出海”成为可能,而在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扩大海外业务的背景下,“中国制造”这一名词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未来,随着制造业“出海”的脚步日渐加快,“中国制造”或许不再会是一个单纯的产地定义,更是一种能力的证明。

一、中国的桥

在世界桥梁业有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

目前世界建成跨度1000米以上的悬索桥有28座,中国就占11座;世界目前在建的主跨1000米以上悬索桥有13座,中国占9座;世界建成和在建跨度600米以上的斜拉桥有21座,中国占17座;世界已建跨度420米以上拱桥有12座,中国占9座;世界已建跨度250米以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有20座,中国占12座。

这些过硬的成绩背后是中国桥梁建设者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国桥梁”已经成了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和彰显综合国力的重要符号。

▲图为湖北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是世界同类桥梁中跨度最大的三塔四跨悬索桥。

为何说现代建桥看中国?衡量桥梁技术水平和建设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桥梁的主跨长度。跨径越大,技术难度也就越大。{中国制造8项}.

从量上看,中国的大型桥梁建设已占据世界的一半以上。从质上看,继苏通大桥于2013年被评为“菲迪克百年工程项目杰出奖”后,杭州湾跨海大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西堠门大桥也先后于2014年、2015年获“菲迪克”年度奖项。

二、中国卫星

2015年12月29日凌晨,高分四号卫星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十二五”圆满收官。一百多颗在轨卫星熠熠生辉,将“中国”的名字书写在广袤的太空。

“十二五”期间,最出名的中国卫星莫过于“嫦娥”系列。在中国流传千年的嫦娥奔月传说,被卫星变成了现实。

▲2015年7月25日,搭载两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中国制造8项}.{中国制造8项}.

嫦娥姑娘们的身后,还有许多成果值得一说:自主研发的7500N变推力发动机首次在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月表三维影像、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月表物质成分与可利用资源、地球等离子体层等研究中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

探索星辰大海的不止是嫦娥姑娘们,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系列空间科学卫星计划——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也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并将目光瞄准了未知的宇宙。首批列入“十二五”规划的4颗空间科学卫星中,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是首发星,已于2015年12月17日顺利升空。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卫星工程常务副总指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介绍,其余3颗分别是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都将在2016年陆续升空。

随着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2012年12月,中国的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等服务。2015年7月25日,两颗我国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第18颗、19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覆盖的建设目标迈出坚实一步。2015年9月30日,北斗导航第20颗卫星发射成功,加快了北斗全球组网建设的步伐。作为全球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对后续航天工程的实施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三、中国高铁

2015年12月30日,全球第一条热带地区环岛高铁——海南环岛高铁全线贯通。自此,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达1.9万公里。中国高铁又因这一刻受到世界瞩目。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高铁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制造”的优秀代表,赢得众多“世界之最”,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国家名片”。从2008年8月1日,我国开通第一条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始,截至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1.9万公里,占世界总营业里程的六成,在建高铁规模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

▲2015年12月3日,一辆试运行的“和谐号”列车从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境内的一座高架桥经过。

中国高铁发展起步较晚。当时,世界上已经有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建成高铁,掌握了先进技术。但凭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加上一以贯之地打造全产业链,使中国高铁成为整体世界领先的产业。

2013年,我国迎来高铁成网后的第一个春运,高铁发送旅客6727.8万人次,占旅客发送总量的28%。到2015年春运,高铁占比更是达到六成以上,较开通高铁前铁路运力提高了1亿人次。那些买到回家过年车票的人,深深感受到了高铁带来的好处。

时速300公里是波音飞机起飞的速度,也是目前中国高铁的运营速度,堪称“陆地飞机”的中国高铁,如今,在用比风还快的速度驶入世人的视野。

四、中国汽车

提到自主品牌汽车,不少人总爱将之与高铁、家电对比,以证明汽车产业“以市场换技术”政策的失败,特别是在6年前中国汽车产销规模跃居全球第一之后,这样的观点更是大行其道。但有业内专家表示,

篇二:《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在国际中的地位如何?

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就产品产值而言,中国是世界第四大工业基地,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据国内经济研究权威机构长城经济技术研究所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行业的8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种种迹象似乎都预示着中国将以较快的速度成为全球新的制造业中心,跻身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强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一组直观的数据:

198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球总值的1.5%,仅为发展中国家巴西的一半;

199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巴西,位居发展中国家之首,约占全球比重的2.7%,全球排名第8位;

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全球占比达到7.0%;

2004年,中国制造业全球份额上升到10%,取代德国进入三甲;{中国制造8项}.

2007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占比已升至14%,在全球制造业排行榜上与日本并列第二。据美国研究机构环球透视预测,201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将超越美国。

由此可见,“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化浪潮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世界每一个国家的民众的生活和工作都被打上深刻的“中国烙印”。

全球价值链治理关系让我们看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非对称交易关系的事实。在新经济体系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合作和分工专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发达国家将生产制造这一功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以低廉的土地、劳动力资源承接了全球价值链转移当中的生产制造环节,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但由于跨国公司通过加强研发、市场开发和制定品牌来达到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制造”与购买者之间的非对等关系。事实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在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较低的分工地位。

过去20年,由于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快速增长,为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城市新增劳动人口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外贸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1年,中国的外贸总额为5097亿美元,外汇储备2122亿美元;同年日本外贸总额为7563亿美元,外汇储备4015亿美元。到了2006年,中国外贸总额为17607亿美元,外汇储备达到了10663亿美元;而同年日本外贸总额为12266亿美元,外汇储备为9600亿美元。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206亿美元,处于全球第三十二位;到了2006年已跃居全球第三位,超过了“贸易立国”的日本。

根据2007年欧盟公布的数据显示,欧盟2006年从中国的进口额达1915亿欧元,从美国的进口额为1762亿欧元。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公布的数据,中国在2006年成为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国,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价值达2880亿美元,占美国消费品进口的40%,美国市场对中国消费品已经有相当程度的需求刚性。

“中国制造”是一个全方位的商品,它不仅包括物质成分,也包括文化成分和人文内涵。“中国制造”在进行物质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将人文文化和国内的商业文明连带出口到国外,“中国制造”无疑成了国家形象的重要代言人。

中国制造出口的主要产品结构是什么?

金融危机后,关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战略调整问题,主流观点认为,应当从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化。{中国制造8项}.

近几年来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改善。从大类商品来看,初级产品出口比重继续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继续上升。2001年上述比重分别为9.89%和90.11%,首次进入10:90状态,2002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更降至9%以下。在初级产品中,食品及活动物出口在近5年中比重持续下降,但占初级产品出口一半的格局没有改变;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出口比重则有所上升;其它类初级产品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规模和比重。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增长最快的是机械及运输设备。近5年间在全部商品出口比重中增加了11个百分点,成为我国外贸出口最活跃的部门,也是近几年我国外贸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化学品及相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的出口则保持稳定增长,相对比重有所下降。

我国传统大宗商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定增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7年的32.5%和8.9%上升到2002年底的50.2%和20.5%。

以RCA法测算,中国主要工业的大类出口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低。我国外贸出口商品的份额虽然有所提高,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却有所下降。

根据RCA方法计算,大于1的产品有纺织、服装、轻工消费品、食品和原料,小于1的产品有机电产品、化工产品、钢铁和有色金属。根据RCA标准的计算,在世界贸易的份额中达到3.25%的出口产品包括纺织品、服装和轻工消费品(其中2000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占世界纺织品出口的比重达到14%左右,但加入WTO后20%的纺织品出口仍要受到发达国家的配额限制),而食品和原料未达到标准,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有色金属产品的份额最大。纺织、服装和轻工消费品具有一定的出口竞争力,其中以服装最具竞争力;其次是钢铁、食品和原料;出口竞争力最弱的是机电产品、化工品和有色金属。

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虽然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了初级产品,但是仍然以“杂项制品”和中低技术的“机械运输设备”为主。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尚处于较低层次,基本上是“以量取胜”,即通过增加出口商品的数量来扩大出口。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外向型经济正稳定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整体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得整个出口产品竞争力不强,已经严重制约我国出口经济的发展以及出口规模的扩大。因此,为了让中国产品出口稳定增长,应当从中国当前的基本经济状况出发,尽快在传统产业中以竞争优势替代比较优势,适时调整中国的外贸出口战略,积极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合理利用外资,实现结构型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

总的来说,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在逐年的转变发展尤其是2011年,初级产品在出口产品

类别中占9.8%,工业产品在出口产品类别中占90.2%,其中高新技术产品总的交易额达到了8654.6亿美元,几乎占了出口总交易额的一半,高达49.1%,其中知识技术型产品出口同比有所增长交易额为4567.4亿美元,占总出口交易额的21.6%

1.加工贸易类比重大,经济效益普遍不高。

2.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不大,函待提高。

3.国有企业发展不足,外商企业比重大,

尽管我国出口产品结构逐年优化,但我们也要有深刻的认识。

我国出口的增长方式还是为依靠数量的粗放型增长,经济效益不高。尽管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在逐步优化,但我们也应当不得不重视上述问题,实际上,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尤其是国内企业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空间还很大,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中国制造存在哪些不足?

近年来,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基础更加牢固,但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离工业强国的距离还很远。而这个“距离”,主要表现这几个方面:①大多数产业尚未占据世界产业技术制高点;②一些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国产产品,技术质量和档次并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③一些国产产品的整机质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关键零部件仍然在相当程度上依赖进口;④中国产品文化含量(品牌价值)薄弱,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差距较为明显。事实上,这是目前“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处境。

当然,这个“距离”别人也能看到,而且总是成为他们挑剔的理由。与“效率低下”相伴,“浪费能源”、“破坏环境”等也是西方一些国家施予“中国制造”的恶名,当然更有“质量不高”的质疑。

西方有一个很著名的政治经济理论,说市场和消费者对出现问题的商品有三种反应态度:一种是对商品保持忠诚;另一种正相反,是改变和退出,不再接受这种商品;第三种是“声音”,就是说还接受这种商品但对它发出不满的声音,提出更高的要求。近些年“中国制造”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还是国际市场的直接反应,它们并非要把“中国制造”挤出国际市场,而是要求“中国制造”提高质量和效率。对“中国制造”而言,这种“国际压力”还是可以实现向正面和积极的方向上转变的。当然,让他人拿掉障目之叶已属不易,而要建造更为繁盛广袤、令人无法障蔽的森林,则更难。

举个例子(针对第③点):一件标价110美元的“中国制造”电子产品出口到美国,按照传统国际贸易统计方法,中国对美国产生了110美元顺差。面对这样的“顺差”,想必许多国人会为赚到美国人的钱而内心欢喜。但换一种算法,这种欢喜就会瞬间转忧。经合组织与世贸组织现在都采用了一种新的统计方法——附加值贸易测算法,以此方法算,由于那件110美元产品的主要零部件都是从韩国进口,价值大约100美元,这样以来,该电子产品对美顺差大部分归属于韩国,而中国仅占10美元。

“中国制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简单说,过去“中国制造”走的是一条平推式的扩张路线,其特点是平铺扩张、求大求快,差异性弱、模仿性强,文化含量低、逐利倾

向高,结果是大多绕过了产业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认识到这些问题,那么就会清楚,今后“中国制造”将越来越具有爬坡和登山性质,即每个产业都必须向上走,占领产业高地,同时进一步夯实基础,走立体工业化之路。

中国制造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市场是那些?

一、中国从2005年到2008年按照贸易额排名的全球十大贸易伙伴:

1、2005年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为:欧盟、美国、日本、香港、东盟、韩国、台湾省、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与这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总额达11591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1.5%。

2、2006年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为:欧盟、美国、日本、香港、东盟、韩国、台湾省、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中国与这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总额达14027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79.7%。{中国制造8项}.

3、2007年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省、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中国与这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总额达17000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78.6%。

4、2008年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中国与这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总额达19445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75.9%。

二、十大贸易伙伴未来的排名变化趋势:

1、排名前七位贸易伙伴基本稳定,分别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贸易总额都超过了1000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70%,这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市场,未来五年排名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2、东盟后来居上,将很快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3、十大贸易伙伴排名的顺序能反映一定时期双边的政治关系情况,如加拿大,因双边关系冷淡,导致加拿大排名被挤出前十名;印度与中国的政治关系不愠不火,因此,印度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也是如此。

4、香港与台湾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台湾未来排名将超过香港。

5、十大贸易伙伴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非洲、拉丁美洲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将呈上升趋势。

6、印度和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潜力巨大,如果双边关系取得突破,排名有希望进一步靠前。

7、巴西与中国的贸易额快速增长,有望挤进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之列,加拿大与中国关系理顺后,贸易额也有望大幅提升。2008年中国和巴西贸易额为485亿美元,比2007年大幅增长63.2%。

三、2009年1-6月份中国与排名前十位的贸易伙伴的贸易额:

今年前6月中国进出口总额9465亿美元。

美国(1641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7.3%)

欧盟(1600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6.9%)

日本(1024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0.8%)

东盟(880.6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9.3%)

香港(735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7.8%)

韩国(625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6.6%)

台湾省(310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3.3%)

澳大利亚(273.4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9%)

印度(196.3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0%)

俄罗斯(162.3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7%)

2009年上半年中国与十大贸易伙伴整体贸易额下降,美国重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四、2010年1-7月,欧盟与中国贸易额达3060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五、泰研究机构开泰研究中心2012年10月4日称,东盟是中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在中国对外贸易总值中的占比为9%,高于日本的7.8%,因此东盟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不容忽视。东盟国家中缅甸、越南、印尼及泰国等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比例较高。

中国制造面临的贸易壁垒主要有哪些?如何避免这些贸易壁垒?

这几年来国际贸易摩擦具有了更强烈的指向性和传染性。不仅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就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中国制造又因树大招风而成为箭靶。钢铁、鞋、玩具、轮胎、铝制品等中国出口优势产品在海外屡遭限制。中国制造面临的贸易壁垒主要有哪些?

加入WTO后,我国对我出口的遇到的情况是,关税壁垒逐步弱化,纺织品配额也逐步取消。与此同时,所遇到的其他贸易壁垒却比以前严重,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外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力度加大。对我国实施反倾销的国家,不仅有欧美、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有像土耳其、埃及、印度、韩国这样一些发展中国家;所涉及的产品既有日用品行业,也有机电行业,既有制造品,也有矿产和养殖品;有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反倾销案件占世界总量的1/7-1/6,而加入WTO后,这一比例大大增加,中国已经成为外国反倾销的主要目标国家。

2、技术性壁垒已经成为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广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产品检疫、检验制度与措施,包装和标签规定,信息技术壁垒以及绿色壁垒五个方面。我国出口产品所面临的技术贸易壁垒主要来自美国、欧盟和日本;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有农业、纺织服装业、轻工、机电、五矿化工和医疗保健业。有资料显示,我国有70%的出口企业和40%的出口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3、中国出口产品还受到诸如以美国“337”条款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以及来自欧美等国的对华特别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立法的限制。

如何避免这些贸易壁垒?

1.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