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善意与恶意(一)
详细内容
与两类人的生意,占据了企业行为很大部分。一类是供应商、客户;一类是员工。前者作为企业再生和创造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容易被认可,但把企业和员工的关系说成生意伙伴,似乎太不"人本",还相当庸俗。事实上,生意本身无善恶,而是利益双方做什么,怎么做使它具有了道德色彩。
企业用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与客户的生意,就会用同样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与员工的生意。期待与客户双赢,也必然会用同样的态度去经营员工。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殊途同归,只有并行一致。企业做好了同一利润链上的这两类生意,也就获取了持续的增长潜力。并不是说,让商业行为回归了人道的面孔,企业就一定能做好。可以肯定的是,你不这样做,必然会增加交易成本。
司马迁眼中的社会是一个利来利往的世界,今天的社会同样如此。有了汲汲于利的商业行为,自然就衍生出商业伦理问题。对于这两类生意,社会的恶评总是多于善论,或欺诈、或失信、或损人利己、或拖欠工资、或窃取商业秘密,俨然是道德失范的恶果。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解释,"西方的企业家是抱着‘禁欲’的态度进来的,而中国的许多企业家,是为了"纵欲"进来的"。
信仰缺失是导致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实中国文化中关于道德信仰的渲染相当厚重,许多细微具体的生活信条,构成了被普遍认同的规则,维系着复杂社会的有序运行。礼仪之邦曾让诞生资本主义精神的欧洲倾慕不已,只不过我们手中攥着历史的票根,却再难回到过去。这些年来对增长和效率的过度热情,才出现失德逐利的情况。
现在提倡科学发展观,提倡和谐,最近又热议"八荣八耻",无疑是在匡正发展观、树新风、修复传统道德。对于那些眼睛紧盯着市场与订单,为企业生存殚精竭虑的企业家来说,有些大道理很难吸引他们的眼球,除非他们看到了某些命运攸关的联系。其实企业对这些大问题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到如何处理两笔小"生意",换种角度说,做生意就是做环境,理想的环境有两方面,即和谐的营商环境与和谐的企业文化环境。要和谐就必须恪守一些准则,并不在于对生意伙伴进行怎样的人性假设,是恶还是善,是信任还是怀疑。而首先是自己该怎么做,该信守什么,该承诺什么。只要求别人遵守道德,就在与自己的私心达成一桩买卖。不求诸于人,而是内守于己,"与人方便,自己不便,我心坦然",这才是一种带着善意做生意的商业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