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电联产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下)
详细内容
三、热电联产在 中国 体现的优越性
1、节能
据1982年统计资料,全国热电联产建设与建凝汽式电厂加锅炉房供热比较,约多投资10亿元人民币达到年节约标煤量500万吨,折合节约吨标煤净投资200元左右,节能 经济 效益是显著的。1991年底国家计委、原国务院生产办、原能源部联合批准执行的《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 研究 技术规走及附件》中,也规定新建热电项目的年节约吨标煤净投资应在500元/吨以下。去年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在“补充说明”中已将该数度调整为1000元/吨以下。
北京第一热电厂从1973年开始至今,年发电煤耗均在300克/千瓦・时以下,最好的1986年曾达261克/千瓦・时,供热标煤耗为36~37公斤/千焦,其他几个热电厂的实际发电标煤耗为:
供热标煤耗率发电标煤耗率襄樊热电厂40.68公斤/吉焦162.48克/千瓦时苏州热电厂47.29公斤/吉焦231克/千瓦时朝阳热电厂(1989年)43.72公斤/吉焦173克/千瓦时南通印染厂热电站49.92公斤/吉焦178克/千瓦时锦州热电厂(1989年)44.17公斤/吉焦224克/千瓦时杭州热电厂40.79公斤/吉焦330克/千瓦时大连热电公司(1989年)43公斤/吉焦208克/千瓦时分散小锅炉供热的标准煤耗率为55~62.1公斤/吉焦,20万千瓦凝汽机组的发电标准煤耗率为350克/千瓦・时(1997年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标准煤耗375克千瓦。时供电标煤耗408克/千瓦・ 时),因而热电厂能有效地节约能源。
1997年全年供热量95067万吉焦,年供热节煤量估计为1800万吨.若标煤按241.28元/吨 计算 .则年节煤效益为43.4亿元人民币。
2、改善环境质量
分散供热的小锅炉一般是单台容量小(根据1991年底的统计,全国 工业 锅炉平均容量仅为2.28T/H,采暖锅炉容量更小,根据各地劳动部门的统计,容量≤4T/H的锅炉约占锅炉总台数的80一95%)烟囱低(一般在40米以下)热效率低(广州1991年实测313台,平均热效率67%,兰州1991年实测150台平均热效率68.7%,实际负荷率61%,最低的仅19%,另据一些地方反映,采暖小锅炉的热效率则在30%以下)。除尘效果差,有的小锅炉甚至无正规的除尘设备。而热电厂的锅炉容量大,(3000千瓦背压机需装35T/H锅炉,25000千瓦背压机需装220T/H锅炉)。热效率高(一般链条炉在80%左右,煤粉炉则达85~90%)烟囱高(可在80米以上,大型热电厂可超过200米)除尘效率高。一般可在90%以上,最近几年推广使用的循环流化床电站锅炉还可在炉内脱硫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由于热电联产节省大量燃料,锅炉容量大,热效率高,除尘效果好并能高空排放,故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
3、缓和当地的电力紧张
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电力工业的 发展 赶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时期大范围地形成电力紧张的局面。近年来才得到缓和,热电联产的建设有效地缓和了当地电力紧张的被动情况,有的热电厂已形成当地的重要电源点。
1997年底全国单机6000干瓦及以上供热机组装机已达2197亿度,约为全国发电量的9.68%,如果考虑单机6000千瓦以下供热机组的发电量则热化发电量的比重还将提高。
热电厂都建在热负荷中心,区域热电厂的上网电量也在就近消化,而电力系统的大型电厂则要远距离输电,我国自1985年至1997年500干瓦以上电厂供电地区线路损失率为8.06~8.73%,由热电厂供电减少的线路损失也是可观的经济效益。
4、提高供热质量,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分散小锅炉房由于设备条件限制和煤质变化,不易保证供热质量,压力和温度的波动会 影响 工艺生产。居民采暖的小锅炉,一般为间断供热,供热时间短,温度低,热电厂集中供热为连续运行,稳定可靠供热质量高,现在有的城市职工分配住房或购买商品房先问是不是由热电厂供热,足见热电厂供热深受住户欢迎。
5、为灰渣综合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分散供热时灰渣不好集中利用,热电联产则为灰渣综合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6、节约宝贵的城建占地
工业 企业 中的锅炉房连同煤场、灰场要占用比较大的面积,对上海、天津这样的老工业城市,有的连扩建一台锅炉的地方都很紧张,因而想尽快实现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原有的锅炉房和煤场、灰场可移做他用以扩大再生产。
四、 目前 发展热电联产存在的 问题
1、热电建设资金不足
目前,热电建设的资金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投资――节能基建贷款或节能技术改造贷款;二是靠各地方财政,包括:能源 交通 基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更新改造资金、开发区的开办费和环境保护补助等;三是用热受益单位集资。近些年国家分给节能基建投资,不足全国基建总投资的1%,节能技改投资,也在逐年减少。据估算,中国每年需要形成直接节能能力800万吨标准煤,应投资40亿元人民币,而目前每年节能基建和节能技改资金仅有20亿元人民币,缺口很大。最近几年由于中央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也建了一些热电厂,但尚为数不多,个别热电工程也开始实行股份制,增加了资金渠道,但总的来讲,大量的工程普遍感到资金来源困难,有些很好的热电项目无法建设。
2、法制不健全
目前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为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制订了 法律 、法规,中国尚未健全。今年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电力部、建设部制定了《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若干规定》。
3、行业管理工作急待加强
到1997年底全国单机6000千瓦以上供热机组1229台,共2197万千瓦,其中单机50000千瓦以下的机组共1105台,1259.6万千瓦,平均单台容量仅为11400千瓦,基本为地方热电厂,行业管理工作很差,各工业部所属热电厂,技术力量较强,但其领导机关也无专职机构,一般只设1一2人代管,也有的无人管,只有原电力部所属热电厂才有健全的管理体制,各地电力局是行业主管部门,但同时又是省电力公司,因而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不易搞好行业管理,现将逐步调整改革。
4、发展热电联产的产业政策不够落实
国家计委和原能源部发布了一些鼓励支持发展热电联产的文件,但实践中尚存在不少问题,很多方针政策不能落实,例如:
(1)政策不配套
热电厂是节能企业,是国家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但税收与 金融 政策不配套,原贷款利息优惠30%取消了,贷款偿还年限越来越短,供热原来不上税现在也要上税,致使一些盈利的热电厂也变成了亏损户。
(2)热电厂不参加调峰问题
国家计委计资源(1989)973号文,明确提出“热电联产机组在供热状况下,不参加电网调峰,企业自备或联产供热小热电站新增自发电自用。供电部门不得扣减其原由电网供应电力、电量指标”。近期由于一些地方生产下滑,用电量减少,尤其是后夜用电负荷更少,有些电力调度部门叫背压机组的热电厂也减少发电量。
(3)上网电价与联网
目前各地方对上网电价反映很强烈。有的地区由于上网电价过低,挫伤地方办热电的积极性,江苏省地方热电厂上网电量,电力局付一部分上网电费"三电办"补贴部分电价的做法,对发展热电是促进。
(4)热价问题
热价问题是多少年来一直影响热电发展的老问题,电力部属热电厂绝大多数厂是供热亏损,供的越多,亏本越严重,而且从五十年代亏到现在,地方热电厂在“保本微利”的思想指导下,热价也走的较低,有的供工业盈利,供民用赔钱。有的工业与民用全赔钱。由于目前正处于调整时期,各地热电厂收取热费也发生困难,很多单位拖欠热费。
(5)环保效益问题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这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环保部门大量的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但至今热电联产的建设并未从环境改善收到任何效益。
(6)同一城市的电、热价格确走问题
最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热电事业的发展,一个城市已经出现了若干个热电厂。由于这些电厂建设年份不同,有的建的早,已全部偿还完贷款。有的刚建成投产,开始偿还贷款。甚至供热量尚未达设计热负荷:这样不同的厂供电供热成本不大一样,但市里则统一规定电、热价格,造成苦乐不均的不合理状况。
5、科研设计力量弱
科研力量严重不足,至今尚无全国性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研究机构,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设计力量目前总的来讲是供大于求、个别地区甚至有过剩现象。
6、自动化水平较低
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建设中,前几年强调降低工程造价多,强调提高自动化水平少,一般新工程中,自动化水平都偏低,上微机自动控制的不多,而是投产后,运行单位自己再改造,现在用微机的热电厂已很普遍。
7、国家尚无考核热电的指标
国家要求电力工业每年新增发电机组多少万千瓦。但未要求装热电机组多少?由于热电机组比凝汽机组造价高、单机容量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用同样基建投资的情况,为多装机,只有多装大型凝汽机组。
8、凝结水回收太少
目前各热电厂普遍的凝结水回收率太低。多数厂在10%以下,北京热电厂回水率为2%。很多热电厂甚至根本就无回水。基建时,连凝结水管也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