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工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定位的影响因素分析(一)

企业文化定位的影响因素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企业文化定位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生命力。本文着重探讨了企业性质、企业能动要素价值的变迁以及企业的素质和外部环境状况对企业文化定位的影响。最后的结论认为,由于企业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企业性质(经济基础)并依附于企业的能动要素之上的。然而不同的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因而企业文化必须根据企业的素质和外部环境的状况以及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定位,确立其实际的内容。
关键词:企业性质企业能动要素企业素质企业文化定位
Abstract:The enterprise culture locates whether aurate has decided its vitality to a great extent.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enterprise nature,the enterprise emphatically has been able to move the essential factor value the vicissitude as well as enterprises quality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to the enterprise culture localization influence.The final conclusion believed,because the enterprise culture belongs to the ideology category,it always establishes in certain enterprise nature (economic basis) and attaches in the enterprise can move above the essential factor.However the different enterprise all has its unique individuality,thus the enterprise culture must act aording to the life cycle stage which the enterprise the quality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as well as locates to locate,establishes its actual content.
Keywords:The enterprise nature Enterprise can move the essential factor Enterprise quality Enterprise culture Localization

1.引言
朱镕基在出访美国时曾经说过:当前中国最重要的是“科教兴国”,其中教育又是根本,而“本”中之重又是管理教育。中国最缺乏的就是管理人才,我们大部分国有企业领导都不合格。在这里,管理的提高又主要在企业文化建设。劳伦斯·米勒也曾在《美国企业精神》一书中说,公司唯有发展一种企业文化,这种文化能激励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一切行为,只有这种公司在竞争中才有可能成功。许多企业经营的实践也证明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由于命令和计划无法调控企业的一切行为;规章制度无法完全规范员工的全部行为以及监督本身存在着缺陷,这些局限性的存在使得企业中“看得见的手”无法确保企业之“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航行,这就必然要求企业构建起一种“看不见的手”——企业文化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将全体员工的思想、行为调整到企业所希望的方向上来。由于企业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热衷于构建自己的文化。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企业包括理论界并没有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例如一些企业虽然建立起了象模象样的“文化”,但是并没有象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发挥“巨大的作用”,员工的凝聚力并未增强,企业效益也并未提高。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企业文化所依存的基础,因而造成定位不准,从而造成企业文化建设上的“大跃进”、“赶鸭子上架”、“旧瓶装新酒”、“东施效颦”、“见树不见林”、“重内容轻形式”等现象,使企业文化成了“庙里的菩萨——中看不中用”。一旦企业文化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一些人或企业又滋生出“文化无用”的心态。下面我们将主要从当前对企业文化定位的一些不正确认识来研究影响企业文化定位的因素,进而为企业更好的利用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提供指导。
2.影响企业文化定位的主要因素
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位,不论是企业界还是理论界都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观点。但综观诸多观点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离开经济基础来定位企业文化。当前,不管理论界还是企业界在讨论文化的过程中,总是撇开文化的经济基础来定位企业文化。其实,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没有离开经济基础的文化。当经济基础变化了的时候,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化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否则就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当这种阻碍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发生急剧的社会变革,重新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文化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在奴隶社会,就会形成在奴隶制经济下的社会文化。在封建社会,就会形成在自给自足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就会形成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文化。在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形成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文化。而每一种高级的社会文化都是在前一种社会文化伴随着经济基础的急剧变革而形成的。也就是说,一种文化是否是一种优秀的文化,是否存在长久的生命力取决于这种文化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果一种文化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逆流而行,那么这种社会文化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强大的阻碍作用,这种文化终为历史所摒弃。一般而言,一种社会存在着多种经济基础,因而也必然存在着多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必然形成一种在社会意识形态中也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这种文化将代表着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其它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文化将只能处于从属地位,有时甚至被主流文化所排斥。由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而在一定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并不必然代表着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有价值的优秀文化,同样,在一定时期处于从属状态的文化也不必然就阻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着产生、发展、稳定以及衰亡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跨度(生命力)取决于该种文化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程度。因而任何一种文化的内涵都必须随着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不断补充、丰富和完善,甚至完全摒弃原有的文化,重新建立起一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文化。
同样,由于企业只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因而企业文化也必然有着与社会文化一样所依赖的经济基础。这个经济基础指的就是企业的性质。正是企业的这种性质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属性。企业性质的不断改变将使得一定时期内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企业传统、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从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企业产品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和主流价值观也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按照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归属来划分,那么可以将企业划分为私有制和公有制两种性质的企业。其中这两种性质的企业在现实市场中又有多种表现形式:业主制、合伙制、股份制、集体制及国有制以及其它各种混合经济组织。其中业主制和合伙制,由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都归所有者,因而是一种典型的私有制企业组织形式。对于集体制和国有制企业,由于两权最终都归社区或全民所有,因而是一种典型的公有制企业组织形式。对于股份制企业,一般由于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其剩余索取权归众多的股东所有,甚至归经营者和员工所有,特别是所有者弱化了对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因而它是一种介于前两种所有制的企业组织形式,一些人把它称之为共有制企业。当然在市场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公有制和私有制混合的经济组织形式。由于一种企业文化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因而任何一种性质的企业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特定的企业文化,而这种企业文化也是随着企业性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当一种企业的性质适应企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就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换而言之就是,建立在业主制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就肯定不可能适应于国有制企业发展所要求企业文化,反之亦然。因此,任何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性质来确立企业所需要的文化。如果一个企业的性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不管在这个性质上建立何种企业文化都不可能对企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2离开文化的载体来定位企业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虚无的,它都有一定的承载体。然而,当前一些人仅仅注重的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其实,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是其能动载体——人。而人并非纯粹的人,它是有阶级性的。因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必然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在一个社会里往往存在着两种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与之相应,一个社会中必然存在着两种文化: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化和反映被统治阶级价值观的文化。这两种文化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当统治阶级的文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的价值观与被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将是统一的,否则,这两种价值观将发生激烈的冲突。当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要么统治阶级修正原有的文化,要么压制被统治阶级的文化来缓和二者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这种冲突往往是统治阶级文化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反映,因而只有从根本上调整现有的经济基础或对现有的经济基础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的文化,才能使被统治阶级的文化与统治阶级的文化相协调,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与社会文化类似,企业文化的能动承载体也是人。因而它也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如果我们不否认现实的话,企业当中也存在着两阶级:资本所有者阶级和雇用劳动阶级。因而企业当中也必然存在着两种文化:资本所有者(股东)所要求的文化和雇用劳动者所持有的文化。一种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取决于前述两种文化的相一致程度。在国有企业当中,由于员工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经营者、劳动者,二者是合二为一的,因而在这种类型的企业当中按理两种文化应该是高度统一的,但是现实中企业员工仅仅是一种名义上的资本所有者,并不拥有实际资本所有者的收益权和控制权,因而使得这两种文化价值观产生了事实上的分离。因而也就不可能促进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这种情况显得更为突出,集中的表现就是生产效率低下。在业主制企业当中,往往表现为资本所有者居于企业的统治地位,而雇用劳动者居于从属地位。这种情况在资本主义早期显得尤为明显。“资本雇用劳动”是这一时期资本所有者的主流价值观,虽然这种价值观在战胜封建主义价值观以及促进资本主义早期的发展起到过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由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者在企业中已不再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而是日益作为一个人力资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股份制企业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人力资本日益成为企业“组织租金”的主要创造者。企业的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取决于资本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行为以及这两种资本所能带来的增加价值。而每种要素的增加价值取决于该要素市场的竞争程度,一般可以用企业要素供给的弹性来衡量该要素市场的竞争程度,要素供给弹性越大,说明越接近完全竞争,该要素就很容易被替代,该要素所能为企业带来的增加价值就下降。相反,若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小,则该要素所能为企业带来的增加价值就越大,实力也就越强。
在资本主义早期,由于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普遍较低且很相近,加上交易费用很低,因而劳动力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很容易被获得和替代。而此时,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即没有完善的资本市场,使企业筹资的来源之间不能充分替代,因而资本对于各自的企业来说是“专用资产”,在这种情况下,资本相对于劳动者在企业中具有更大的增加价值和更强的实力。此时,建立一种在业主制基础上的为资本服务的企业文化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组织租金。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高,其专用性越来越强,特别是经营者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上经营者市场很不完善,不容易找到替代者,而此时资本市场却越来越完善,可获得性和替代性越来越强,因此,经营者逐渐替代资本要素而成为企业增值的主导要素。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种在股份制基础上的为人力资本服务的文化,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当企业的劳动者的资本专用性也增强,而成为企业组织租金的主要创造者时,这种文化的作用就显得更为突出。
2.2.2人力资本日益控制着企业的经营权。
2.2.2.1从契约的不完备性来看。由于进入企业的契约具有不完备性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决定了经营者能从代理者逐渐演变成企业经营的实际主宰。企业是一个不完备的契约,意味着,当不同类型的所有者作为参与人组成企业时,每个参与人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得到什么并没有完全准确地说明。这主要是因为企业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必然会有大量的协调和控制工作,因此企业要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就得随机应变,一个完备的契约无异于否定企业的存在。由于进入企业的契约是不完备的,未来世界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市场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决定了企业经营必然具有某种程度的风险,也正是经营活动风险的特性以及减少风险为主要任务的使命决定了必然赋予经营者相当程度的灵活机动权,目的在于充分实现企业剩余的最大化。由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从总体上可以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在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权力主体可能把程序性决策交给代理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同时,自己或通过自己的代表保留对重大的非程序性战略决策的直接控制。然而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战略方案是由经营者和管理者组织制定的。评价战略方案的背景资料是由经营者和管理者组织提供的,因此,即使权力主体或通过他们的代表保留对战略经营权的控制形式,在实际上股东只能根据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意志来选择战略方案,制定战略决策,而且还由于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在企业活动的实践中是难以分辨地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经营者和管理者仅应具备的“程序性决策”的权力范围实际上是难以界定的。
2.2.2.2从信息的不对称性来看。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日益分离,资本所有者从原来的经营者变为间接的监控者,他们对企业的了解必须通过经营者和管理者这个中介来实现。而且随着这一分离过程的实现,资本所有者逐渐地从原来通过对企业直接实施控制进行决策以及索取剩余变为通过对经营者和管理者实施控制从而实现剩余最大化。正是这一从所有者——企业到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企业这一过程的转变,资本所有者对企业的信息由直接化变为间接化了,由完全信息变为不完全信息了,也正是这一间接化的出现使得资本所有者把原来对企业的决策权授予经营者,让经营者对企业实施直接控制,但最终还保留对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权。然而随着时间的延续,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及其环境的了解越来越少,而经营者对企业及其环境所拥有的信息日益增加,从而使得企业信息在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和管理者之间日益不对称,进而导致资本所有者对企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少,而经营者和管理者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由于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着对企业信息的不对称,因而资本所有者即使作出决策也必须依赖于经营者和管理者信息的提供,即表现为对经营者和管理者服务本身的依赖。在信息社会的条件下,任何企业不论其法律形式及其存在的社会背景如何,资本所有者都必须借助于经营者和管理者利用完备的企业信息及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的服务。特别是在资本所有者完全缺乏信息规模较大的企业界中,资本所有者对经营者和管理者的依赖更为强烈。在这种条件下,只有掌握完全信息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才能将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有序地组织起来,使生产过程得以有效地进行,特别是在企业外部环境非常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所以,当资本所有者对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服务依赖越强烈,反过来,经营者和管理者就越容易摆脱资本所有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