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中的“拿来主义”文化浅析(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一切优秀的成果,是我们一度提倡的思想。但是在当今很多中国企业,在应用别人成果的同时,等于在复制,这就给消费者和企业本身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企业中技术、思想、人才等拿来主义思想的解析,探索一条创新拿来主义之路的办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 中国企业 拿来主义 技术 人才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思想的精髓是把别人优秀的东西,比如先进的文化、先进的产品拿来后,必须经过消化才能为我所用。可在我国的很多企业里,许多情况的发生不是此拿来主义,是彼拿来主义,是完全的复制行为。而这种所谓拿来主义就是失败的,至少在消费者看来,某某项目没有啥实力,都是在抄袭别人。这就给很多企业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下面我们看看中国企业在引用技术和用人方面拿来主义的具体体现:
一、技术的“拿来主义”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沉醉在“以市场换技术”的美梦之中,可当我们今天猝然醒来时,发现昨天的天使已经变成了眼前的魔鬼。据权威机构调查,外国企业在计划进军中国市场的前几年,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中国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提交相应的专利申请。一旦他们的产品、技术投放市场,这些专利申请正好对相关产品和技术形成有效保护。从思科起诉华为侵犯专利案、美国一电池公司指控南孚等24家企业侵权案以及影响至今的DVD专利收费案等系列纠纷,无一不在告诉人们,以技术为要素的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一把利器,中国制造业已进入了一个“多诉之秋”。但是,有些企业甚至地方政府错误地认为,只要能与世界五百强企业联上了姻,就好比登上了可以抵抗市场风险的大船。为了达到此目的,他们不惜血本主动向跨国企业“投怀送抱”,而结果却是不仅没有达到在商品经济大海纵横驰骋的目的,相反却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了人家手中,任由摆布。
因此,技术发展要实现由技术跟进向技术领先的发展模式转变,产品发展要实现以跟进和模仿,向创新和改进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也就是说,在自主创新的大语境里,有些东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断充实的证明,其中就包括,关键技术是引不来的,引不来的东西只能靠自我创造。惟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从技术上转变依赖成分和复制元素,走出真正属于企业自己的发展之路。
二、思想的“拿来主义”
有些大企业的员工,自以为自己的公司实力很强,产品在全世界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就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以及品牌就是世界性质的了。其实不然,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曾说过:“我们有许多员工盲目地在自豪,他们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看到我们在局部产品偶然领先西方公司,就认为我们公司已是世界水平了。他们并不知道世界著名公司的内涵,也不知道世界发展的走势,以及别人不愿公布的潜在成就。”他把华为定位在“后进者”的角色:“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是后进者的名言。创造机会,引导消费,是先驱者的座右铭。”又说:“机会是由人去实现的,人实现机会必须有个工具,这就是技术,技术创造出产品就打开了市场,这又重新创造了机会。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一个公司老总也曾经说过:“我们的品牌有些老化了,有人建议我们去另创一个新的品牌。我们也正在考虑经营一些国际品牌,但我们这样做,绝对不是要放弃原有品牌。而是通过参与国际品牌的管理,去学习品牌管理、品牌运作的一些文化和思想,并最终壮大我们自己的品牌。这也是一种“拿来主义”。而换一种品牌,就现在的市场情况看,无疑也是要学习和模仿别人的成功之处,这里也就难免不出现“拿来主义”现象,而这种思想也会存在“拿来主义”思想的成分了。
因此,要在思想观念上转变那种依赖和复制的思想,要克服那种自我满足的状态,只有在思想上发生改变,企业的发展才能在正确与先进思想理念的指引下走想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