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企业文化的历史背景(一)
详细内容
企业文化的产生既是对旧的管理“理性模式”的批判,也是对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众所周知,旧的管理的致命弱点在于过分迷信组织、制度和机器,忽视了非理性、非组织的东西,特别是忽视了企业的主体——人这个最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的意义在于,它在重视制度、组织等硬件的同时,特别重视人的因素、人的感情因素、文化因素。
一、美国企业文化崛起众多历史要素
1.美国企业文化崛起的经济根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60年代末以前,美国一直是首屈一指的世界经济强国。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工业产量、出口贸易额、黄金外汇储备等,在资本主义世界均占首位。在经济实力各方面都占绝对优势的时候,美国对别国的工业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是不屑一顾的。美国企业管理中的任何偏颇比如其传统管理思想和方法中偏重理性主义、忽视人文因素和文化因素这些弊端,也还没有引起美国人的关注。可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正当美国人沉醉于“联邦第一”、“世界老大”时候,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美国人才不得不冷静下来进行深刻的反思。许多美国企业研究人士挖掘日本企业管理的秘诀。经过对比,反省和分析他们得出结论:美国经济落后不仅仅在于技术落后问题,而且在于许多美国企业缺乏日本那样独特的企业文化。正如《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一书作者所指出的:“美国人的’敌人’不是日本人或西德人,而是我们企业管理’文化’的局限性。”一系列有关企业文化著作的出版,正是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从理论和实践探索重建企业之路和挽回经济颓势的一种尝试。所以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源于美国,根在日本”。
2.美国企业文化崛起的社会根源
美国企业文化的产生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最突出的是职工队伍构成的变化。5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美国的产业结构和职工队伍构成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美国工人总数中,蓝领工人的比重迅速下降,白领工人的比重大幅度上升。80 年代初,美国只有13%的劳动力从事制造业。人们职业结构的改变,文化素养和工作性质的差异,必然影响其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情趣。对高技术、高智能职工的管理,显然不同于那些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工人的管理。新一代的劳动力由于富裕程度、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经济要求已不能成为他们工作的惟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