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工商企业研究>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一)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在中小企业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日益增长的同时,由于规模小、实力弱、信誉度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并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本文分析研究了造成融资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创新。提出了化解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融资渠道;现代企业制度
  
  根据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定义,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极为活跃的力量,在解决城市下岗职工就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城镇化建设,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市场有效竞争,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改革等方面具有战略意义。众所周知,自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的中小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2001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3980万户,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以上,中小企业实现的总产值占全国的工业总产值的60%,实现利税占全国工业企业实现利税的43%,其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0%,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快速增长期,工业新增产值的76.6%来自于中小企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困境问题,在近年来已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缺乏资金,一些原本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无法启动。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可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又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形式。
  内部融资是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部融资不增加企业的债务负担,并且可以为企业的债务性融资提供资本保障,提高企业的资信能力,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因此,内部融资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企业内部积累能力有限,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仅仅靠内部积累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的。当内部资金不能满足需要时,企业就必须选择外部融资。
  外部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然而在外部融资上,中小企业同时面临着直接融资障碍和间接融资障碍。
  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缺乏大企业能运用的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直接融资手段。目前,我国的主板市场是为国有大企业的改革而设立。即使是设立的创业板市场,也仅能为极小部分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个上市门槛相对较低的直接融资机会。但大部分中小企业很难利用股票市场这一筹措外部资金的重要渠道,只能“望股兴叹”。另外,相对于国外的创业投资领域而言,我国也十分薄弱。
  间接融资渠道狭窄,获得的银行信贷支持少。间接融资一般由商业银行充当资金中介,但处于创业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获利能力很弱,又无信用记录,所以,创业阶段的企业是很难从企业之外获得资金的。因此,出现融资难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经济活动首要和持续的推动力。而中小企业却由于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原因,融资难正日益成为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瓶颈”,不仅是创办新企业的主要障碍,更是影响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绊脚石”。要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应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全面分析造成融资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真正实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
  (一)中小企业的自身原因。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创立时大都采用的是个人投资或合伙经营的经营模式,合伙制模式下每个合伙人之间相互承担连带责任。实际上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是家族式企业,不具有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因此,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和准确性低、管理水平低下、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为了规避风险,银行以谨慎为原则,必将缩减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
  先期投入缺乏,导致对借入资金的过分依赖。中小企业在建立之初,绝大部分属于小资本起家,自有资金很少。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属于是滚雪球式发展。一部分企业注重资本的积累,使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而大部分企业则是将利润用于消费,即使补充资本金,数量有限,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其资金缺口完全依靠银行借贷。由此,中小企业在发展之初,就注定要陷入资金匮乏的艰难境地。
  信用制度建设滞后。企业融资是一种信用关系和信用行为,依赖于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整体信用水平偏低,表现在:信用意识淡薄,信息披露意识差,财务信息虚假,缺乏财务报告制度和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企业信息透明度差,银行很难通过会计报表来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也就无法深入分析其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和资金状况,银行担心贷款风险大,投资者担心其权益得不到保障,因而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
  中小企业经营风险高,赢利水平差。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乡镇企业、街道企业,使用的设备和技术相当一部分是大企业已经淘汰的。此外,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竞争性领域,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大,淘汰率高,融资风险大,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将可能超过其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时,中小企业经营者大多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决策者文化水平不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处于元序状态,极易出现盲目生产,不求产品质量等短期行为。
  从抵押担保上来看,中小企业可抵押的财产少。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发放贷款,贷款企业应提供相应的担保、抵押。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无力提供必要的抵押品是其获得融资的最大障碍。
  (二)外部环境原因。制约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发展的因素除了中小企业所具有的特点外,也与我国特有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关。
  政策和政府的忽视。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无一例外地呈现出受压抑受歧视的情况,许多国家没有系统的中小企业扶持和帮助政策。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规模不经济、信息不对称等造成了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比大企业高得多的交易成本。政府优惠政策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活力。目前,各种收费偏高,这种情况在我国也比较明显,中小企业在1年内每申请一笔贷款,除交纳利息和信用等级评定费外,还要缴纳抵押评估费、公证费、登记费、审计费、保险费、注销抵押费等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使企业包袱过重。由于政府的忽视,再加上中小企业具有技术力量薄弱、效益低、资金匮乏等自身缺点,出台的很多信贷政策都倾向于大企业而缺乏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弱势是显而易见的。
  我国金融体制不健全。我国银行体系高度集中,商业银行的门槛过高。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中处于主导地位仍然是国有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这些银行几乎占了我国银行资金的95%以上,长期以来一直是为国有企业和大企业服务,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及民间金融机构数目少、规模小、资产实力弱、风险承受能力差,从而制约了这些中小银行及民营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再加上国家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我国现有担保机构分散,规模不大,成长缓慢。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抵押手续复杂、抵押难、成本过高等问题,令中小企业不堪重负。